畢國星 屠軍波
1 病例介紹
某女,35歲。主訴:“右顳部包塊兩年”。于2006年5月17日入院,入院時見:右顳部包塊,直徑約2.5cm,質地韌,界限尚清,活動度差,無觸痛。局麻下行手術切除,術中見包塊來源肌肉,呈灰黃及肉紅色,部分壞死變性,有囊泡及碎末形成。術后病檢:右顳肌粘液瘤。術后3個月患者右顳部再次出現(xiàn)包塊,質地、大小同前,術后4個月左側面部右側頜下均出現(xiàn)大小約4~6cm的無痛性包塊,質韌、界清,給予穿刺活檢并免疫組化,Vin(+)、Ck(+)、EMA(+)、S-100少數細胞(+),診斷為骨骼肌脊索瘤。建議分次手術,并給于放療,但患者拒絕,近期隨訪患者,見其顳部,左頰部,右頜下包塊均略增大,但未訴不適。
2 討論
脊索瘤源于殘留在椎體組織中脊索組織的惡性腫瘤,幾乎全部累及中軸骨,尤其是兩端,絕大多數發(fā)生在骶尾部(50%)和蝶枕聯(lián)合區(qū)(35%~40%),其余病例發(fā)生在脊柱其他部位。另外極少數腫瘤發(fā)生在中軸骨以外,有學者稱之為外周形脊索瘤。Dabska于1977年報道了10例,并首次稱之為周圍型脊索瘤。周圍型脊索瘤一般位于肢端軟組織,位置深在,鄰近肌腱、滑膜或發(fā)生于末梢管狀骨內。本例脊索瘤報道考慮為外周性脊索瘤,可能脊索在胚胎第3個月退化時,部分殘留于體軸前端外,因此在面部產生了腫瘤。脊索瘤常為單發(fā)性,生長慢,局部破壞性強,可復發(fā),若瘤內切除或邊緣性切除更容易導致復發(fā)。遠處轉移較少,可轉移至淋巴結、肺、骨胳,有文獻報道瘤細胞可血行轉移。本例患者最初發(fā)病于右顳部,術后局部復發(fā)并侵襲至右面部,左側病變考慮可能為面部血行轉移形成,但尚有待于進一步證實。脊索瘤治療目前多以徹底手術切除外加放療的綜合治療方法為主。眾多文獻報道,典型脊索瘤術后或術后+放療后,5年存活率可達60%~80%。面部手術既要防止腫瘤復發(fā),又要強調外形重建和美容修復。本例患者手術要求切口隱蔽,切除完整,腫瘤侵犯大量肌肉組織,為了保證術后功能恢復,可考慮組織移植。病理:腫瘤組織被纖維組織分隔成分葉狀,小葉內為粘液性間質,腫瘤細胞為立方形,圓形,多角形,胞膜界限清楚,胞漿豐富紅染,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有時空泡將胞核擠到細胞的一側,形成印戒狀細胞。有液滴狀細胞。免疫組化:瘤細胞S-100陽性。
編輯/何志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