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一面一指(趾)綜合征(Oral—facial—digitissyndrome,OFD)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近日我院收治兩例,報道如下。
1 病例介紹
1.1病例一:患者,女,20歲?;颊咦猿錾鷷r即發(fā)現(xiàn)腭部有裂隙,舌部有小腫物。左手大拇指與食指并指,右手小拇指與無名指并指。一歲半時行并指畸形整復術。四歲時行腭裂修補術,術后軟腭裂開至今。父母非近親婚配,體??;患者有一弟,體??;家族中無類似病史。
查體:患者頸部,頰部多發(fā)癤、痤瘡。左耳耳垂內(nèi)有一直徑約2mm腫物,質硬。左手大拇指與食指區(qū),右手小拇指與無名指區(qū)見瘢痕及色素沉著(圖2示)。頭顱基本對稱,頂部隆起,毛發(fā)分布不均勻;雙眼內(nèi)眥贅皮、內(nèi)眥距寬55mm;鼻背低,鼻尖扁平,基本居中,鼻小柱短小,雙側鼻孔橫徑約4mm(圖1示)。口內(nèi)見:下頜頰系帶增多、增生(圖3示)。上下頜頰系帶異常附著、肥厚。腭部見懸雍垂裂開至軟腭部分,硬腭區(qū)見瘢痕,腭蓋高拱,軟腭動度差,腭裂語音(圖5示)。舌尖中線區(qū)及舌右側緣后1/3區(qū),分別有直徑大小約為3mm、8mm之球形腫物,色淡粉紅、質軟、表面光滑、無蒂、活動度好(圖3、圖5示)。上下頜牙槽突在前牙與前磨牙交界區(qū)均有牙槽突裂開(圖3、圖4示)。上頜左側尖牙、前磨牙多生,下頜乳中切牙殘根、中切牙、側切牙缺失,前牙區(qū)開合,右側后牙無咬合關系(圖3、圖5示)。左右手大拇指彎曲(圖2示),左腳無名趾彎曲。全口曲面斷層片示:上下頜前牙與前磨牙交界區(qū)均有低密度影像,下頜升支窄、喙突發(fā)育不全(圖4示)。治療方案:針對局部畸形進行整形。入院檢查后,患者血紅蛋白值僅為60g/L,無法耐受手術,出院待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后,擇期進行手術。
1.2病例二:患者,女,1歲6個月?;純鹤猿錾鷷r即發(fā)現(xiàn)腭部有裂隙,舌部有小腫物,舌不能伸出口腔外。查體:頭顱對稱,頂部未見異常,額部隆起;毛發(fā)色黑,稀少,分布均勻(圖6示);LI內(nèi)檢查見:下頜系帶增生、增多,系帶附著于牙槽嵴頂,附著處牙槽突成凹陷狀。上頜系帶附著于牙槽嵴頂,肥厚。舌尖與下頜舌側正中牙齦粘連,舌正中為分叉狀,舌背右側中l(wèi)/3及舌尖與下頜粘連處分別見一直徑約為2mm、3mm的球形腫物,色淡粉、質軟、表面光滑、無蒂、活動度好(見圖8、9)。軟腭裂開,裂隙緣不對稱,雙側上下乳磨牙早生(圖7)。四肢、脊柱、外生殖器未見異常。門診診斷:口一面一指(趾)綜合征I型。治療方案:擇期手術一次修補腭部裂隙,切除舌部小腫物,延長舌系帶,重建舌外形。治療方案:同上??紤]患兒年齡較小,一次手術完成多處畸形修復,風險較大,囑半年后復診,依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時機。
2討論
1954年,法國人Papillion-Led ge首次描述了一種以頰粘膜組織異常及多系帶為特征的先天畸形,隨后其臨床表現(xiàn)又增加了舌面發(fā)育異常(1957)和顱骨發(fā)育不全(1962)。1962年確定了現(xiàn)在廣泛接受的“口一面一指(趾)綜合征”這一臨床診斷名詞。口一面一指(趾)綜合征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面部:表現(xiàn)為額骨、頂骨隆起,眶距過寬、眼眥易位,鼻翼軟骨發(fā)育不全、鼻尖扁平,唇正中裂,皮脂腺、毛發(fā)異常等;②口腔:表現(xiàn)為系帶異常——頰系帶增多、增生,舌系帶過短;非對稱性腭裂,分叉舌,舌部錯構瘤,多生牙、錯位牙,釉質發(fā)育異常,小下頜等;③其他方面:表現(xiàn)為分叉、并、彎、多指(趾),手、腳部骨骼呈厚短狀,指(趾)骨質疏松;學習困難,語音障礙等。
目前,有關OFD的分型已到了八類,但以I、II型常見報道。其中,OFD I是x連鎖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該型只有女性患者可以存活。OFDII(Mohr綜合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并不是所有的OFDI型病例在口腔、面部、指(趾)均有臨床表現(xiàn),文獻報道有50%病例為不完全表現(xiàn)。本報道病例二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屬此類。Feather等將OFDI型的致病基因定位在Xp22.3-p22.2。2001年,F(xiàn)errante等證實Xp22上的Cxorf5是OFD I的致病基因。
有關口一面一指(趾)綜合征的報道,國內(nèi)自1979年至今的文獻回顧能查及的僅有9例,其中張茹慧1991年的報道為最早。報道中I型有8例,II型有l(wèi)例。報道病例年齡最小者6個月,最大者15歲。無成人病例的報道。
盡管文獻中有關ODF畸形的表象多樣,但ODF的表象仍未完全揭示,因為文獻回顧中的病例的臨床表現(xiàn)無完全相同者。雖然有關OFD的分類已達八種,但仍有一些病例無法歸類。對于該現(xiàn)象的解釋,有待于該疾病基因研究的進步,才可以獲得合理的解釋。
編輯/張惠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