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為面頸區(qū)SMAS分離除皺術防止面神經(jīng)頸支損傷提供解剖學依據(jù)。方法:在12例新鮮標本和8例防腐固定標本上,解剖觀測了面神經(jīng)頸支的走行、分布、毗鄰,建立相關的坐標體系,并得出面神經(jīng)頸支的體表定位的坐標參數(shù),分析頸支的分布特點及預防其損傷的手術操作方法。結果:在以下頜角后下方最凸點為原點。的坐標系中,左側面神經(jīng)頸支的坐標值為:(14.0ram,28.6±4.1mm)、(1 0.0mm,6.2±2.7mm)、(6.0 mm,一6.8±3.0mm)、(2.0mm,一16.2±4.5mm)、(O.0mm,-18.0±3.5mm)、(一2.0mm,一21.8±4.2mra)、(一6.0mm,一28.O±3.4mm)、(一1 O.0ram,一32.4±4.3mm)。右側側面神經(jīng)頸支的坐標值為:(一1 8.0mm,24.2±5.1mm)、(一14.0mm,1 O.2±4.5mm)、(一1 O.0mm,一O.1±4.3mm)、(一6.0mm,一9.8±5.4mm)、(一2.0mm,m一1 5.4±6.7m)、(0.0mm,一1 8.O±5.8mm)、(2.0mm,一1 9.8±5.6mm)、(6.0mm,一22.8±4.9mm)、(1 O.0mm,一26.O±6.2mm)、(14.0mm,一29.2±5.3mm)、(18.0mm,一31.8±5.7mm)。結論:臨床醫(yī)生熟悉面神經(jīng)頸支的位置、走行,有利于減少SMAS分離除皺術對其的損傷。
[關鍵詞]SMAS;面神經(jīng);頸支;除皺術
[中圖分類號]R332.8;R7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008—645 5(2 007)02—01 66—03
在面神經(jīng)研究報道中,與除皺術密切相關的面神經(jīng)頸支的解剖學研究尚不多見。我們對面神經(jīng)頸支進行詳細的解剖學研究,并給出適當?shù)淖鴺硕ㄎ恢笜耍荚诿鞔_面神經(jīng)頸支走行分布與面頸區(qū)SMAS分離除皺術的關系,為臨床操作提供相關的解剖學依據(jù)。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選用12例新鮮標本(24側)和常規(guī)防腐固定標本8例(16側),均為女性,年齡25~55歲。1.2方法:仔細解剖面神經(jīng)頸支,觀測其行程、分布;同時為面神經(jīng)頸支作一坐標定位,方便臨床應用,其坐標定位方法為:①取一張厚度為0.5mill的透明塑料膜,用一張帶有刻度(最小刻度為mm)的坐標紙,用膠水固定其在透明塑料薄膜上,用圓規(guī)針將刻度真實的刻度到薄膜上成點,準確在塑料薄膜上建立直角坐標系,其最小刻度為2ram;②然后將帶有刻度的軟塑料薄膜平鋪于標本的面?zhèn)葏^(qū),坐標原點。正對著下頜角后下方的最凸點,x軸為經(jīng)過原點。的水平線,y軸垂直于x軸,用油畫筆將左、右兩側面神經(jīng)頸支比較完整的描點到薄膜上;③最后將薄膜平鋪于玻璃上,測得其坐標參數(shù)值。這種方法,可更加真實的反應出面神經(jīng)頸支的具體位置。
2結果
2.1面神經(jīng)頸支是支配頸闊肌的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絕大多數(shù)以一‘個根由莖乳孔穿出,斜向前下穿行于腮腺淺、深兩部之間。在40側中,有38側,占95%。面神經(jīng)根又常發(fā)出上、下兩干,占85%(34例),面神經(jīng)頸支多與下頜緣支共同起自于下干,在腮腺深面起點處,面神經(jīng)頸支的直徑為(1.42±0.21)mm(約1.26~1.67mm)。該神經(jīng)自腮腺下緣穿出后,經(jīng)下頜角與胸鎖乳突肌上部前緣中點稍內側,由后上向前下跨過下頜后靜脈的表面,進入頸闊肌深面,在平下頜角下緣的高度,多向前發(fā)一短分支,占90%(36側)。該支起點處的直徑為(O.82±0.17)mm(0.54~1.OOmm),沿下頜角下方(19.02±0.75)mm(16.16~21.70mm)多發(fā)出第二個子分支,占80%(32側),行向下頜下腺的表面。頸支的主干在平甲狀軟骨前角的高度,距胸鎖乳突肌前緣(18.93±0.28)mm(17.14~21.32mm)處進入頸闊肌的深面。
2.2在已經(jīng)刻好坐標的塑料薄膜上,繪制出面神經(jīng)頸支在塑料薄膜上投影位置,經(jīng)測量后得出其坐標值(表1,2)。根據(jù)結果繪制出坐標圖(圖1,2)。
3 討論
自1969年首次提出面部深部結構的再復位后,1976年Tessier以及Mitz和Peytonie進一步提出SMAS(表淺肌肉腱膜系統(tǒng))的概念。其后被引入到第二代除皺術。SMAs是面部由頭至頸的一個皮下纖維膜狀結構,它與面部表情肌相連,所以它本身好像是這些表情肌的腱膜,其范圍較廣,向上過顴弓與顳淺筋膜、帽狀腱膜相連續(xù);向前過腮腺、頰、上唇達鼻部;并連接眼輪匝肌、額??;向后連接耳上肌、耳后肌和帽狀腱膜。成形和懸吊SMAS瓣除皺術可以拉緊表情肌從而達到除皺的目的。第一代除皺術——皮下分離術是單純去除多余皮膚并拉緊,短期效果較滿意,但維持時間較短,SMAS分離除皺術則較好地克服了除皺維持時間短的缺點,術后效果維持可長達5~8年。目前臨床應用的SMAs瓣技術有:①單純sMAS瓣懸吊技術;②顳淺筋膜SMAs瓣懸吊技術;③SMAS頸闊肌瓣技術。
1988年,Dsillatkis等人研究認為隨著年齡增長,面部老化是由于面部軟組織間的平衡關系喪失,骨骼、肌肉、脂肪和皮膚問關系進行性的出現(xiàn)容量、大小部位和張力度的改變。除一般皺紋外,其中頸部松弛下垂是面部老化的重要特征,主要是由于頸闊肌的松弛下垂以及皮下脂肪組織量的改變,其中下頜角下方脂肪堆積并皮膚松弛下垂者,臨床稱之為“羊腮”,影響外觀明顯,利用SMAS分離、成形、懸吊一一次成形術是目前較理想的手術方式。由于面頸部sMAS局部解剖及生理特點,頸部分離時特別注意防止損傷面神經(jīng)頸支,一旦損傷,其支配的頸闊肌癱瘓萎縮,導致SMAS層對頸闊肌起到懸吊作用顯著降低,往往致使手術失敗,最終嚴重影響求美者生理和心態(tài)。我們通過解剖面神經(jīng)頸支,觀測其形成、分布、毗鄰,多點定位其走形,并給出簡單可行,且較為準確的坐標系,對臨床醫(yī)生行面頸部sMAs分離除皺術時有效保護面神經(jīng)頸支具有積極的意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