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肉芽腫(Pyogenic Granuloma,PG)又稱毛細(xì)血管擴張性肉芽腫(GranulomaTelangiectaticum),是一種后天性、良性結(jié)節(jié)狀增生,為無菌性肉芽腫,好發(fā)于面部、頭皮、手、足等部位。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有手術(shù),CO2激光、銅蒸汽激光、VP532激光等單獨或聯(lián)合治療以及微波、電離、冷凍等方法。治療原理多基于組織凝固或氣化,療效肯定,但治療術(shù)中出血量大、治療時間長且有組織損傷,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瘢痕。2005年7月~2006年6月,我們采用無創(chuàng)性長脈寬Nd:YAG 1064nm激光治療化膿性肉芽腫27例,取得了良好療效。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化膿性肉芽腫患者27例,其中男14例,女性13例。年齡11~71歲,平均為(37.48±17.74)歲。皮損部位:面部5例,頭皮3例,頸部5例,手部9例,足部4例,前胸1例。皮損大小不一,直徑約3~10mm,質(zhì)軟、紅色、邊界清,多無明顯自覺癥狀。其中3例患者皮損有出血,創(chuàng)面輕壓痛,無明顯感染,壓迫出血部位至無血液溢出后進行治療。
1.2 儀器與參數(shù):采用長脈寬Nd:YAG 1 064nm激光治療儀(Lumeni s-one)。波長1 064nm,脈沖方式、脈寬和脈沖延遲均可調(diào),脈沖方式:單/雙/三脈沖,脈寬2~20ms,脈沖延遲5~100ms,能量密度10~225J/cm2,光斑大小為6mm、9mm。
2 治療方法
使用長脈寬Nd:YAG 1 064nm激光治療頭(6mm2光斑),脈沖方式采用單或雙脈沖,單脈沖治療者21例,雙脈沖者9例,單脈沖脈寬8.0~13.5ms,平均為(12.83±1.79)ms,能量密度70~120J/cm2,平均為(91.14±11.68)J/cm2;雙脈沖多選用脈寬7.5ms,脈沖延遲25ms,能量均選用120J/cm2。局部消毒后涂以冷凝膠,治療頭輕觸皮損表面,不施以壓力,從皮損各個方向進行治療,同一部位重復(fù)治療不超過3次,至皮損表面變?yōu)榛野咨虬底仙珵闇?zhǔn)。治療后皮損無需外用藥物,注意避免搓擦,3周后復(fù)診。
3 結(jié)果
僅1例患者因足跟部皮損較大(直徑約10mm)、病變較深,術(shù)前有出血,術(shù)中邊止血邊治療,患者不能耐受停止治療,3周后行第二次治療后痊愈,其余患者均一次治療痊愈,一次治療治愈率為96.3%,總治愈率為100%。所有患者術(shù)后觀察3~13個月,無復(fù)發(fā)。
4 典型病例
女,43歲,左手內(nèi)側(cè)皮疹半年。無明顯外傷史,曾2次出現(xiàn)多量出血,治療前3天間歇性出血,出血量較多,壓迫后可止血,但反復(fù)出血,外用止血、消炎藥物無效。皮損大小約5mm×5mm,色紅、質(zhì)軟,皮損大部分位于表皮下,略突出,出血位于頂端,輕壓痛。采用6mm光斑,雙脈沖,脈寬7.5ms,脈沖延遲為25ms,能量密度120J/cm2,治療1次,3周皮損痊愈。
5 討論
化膿性肉芽腫并非真正的肉芽腫,而是新生毛細(xì)血管組成的良性腫物,病理上多數(shù)區(qū)域形成腔隙,其內(nèi)充血,血管無收縮性,因而一旦表皮破潰出血量較大,不易止血,皮損難以自行消退。
化膿性肉芽腫中的含氧血紅蛋白可選擇性吸收某些波長的激光光能,其吸收峰值為418nm、542nm和577nm,但這些波長激光的穿透深度太淺,不足以對體積較大的化膿性肉芽腫的深部血管產(chǎn)生治療作用,治療后容易復(fù)發(fā),因而需要穿透力更強的激光對其進行治療。在800~1100nm之間含氧血紅蛋白還有一個吸收的峰值即1064nm,雖含氧血紅蛋白對其吸收遠(yuǎn)不如前面三個波峰,但其穿透力卻可深達(dá)皮下5~6mm,并對表皮的安全性好。血紅蛋白吸收長脈寬Nd:YAG 1064nm的激光光能后轉(zhuǎn)化為熱能,使血紅蛋白變性、凝固,同時血管內(nèi)皮細(xì)胞受損,導(dǎo)致血管閉塞退化。對周圍正常組織來說,由于其對該波長的激光吸收較少而不受影響。同時,本研究所采用的長脈寬Nd:YAG 1064nm激光是可調(diào)脈寬及光斑的設(shè)計,在治療中可根據(jù)病損的大小及部位,采用較大的光斑和較寬的脈寬,從而既保證治療的深度,也減少激光的散射,更好地保護了周圍的正常組織。綜上所述,長脈寬Nd:YAG1064nm激光治療化膿性肉芽腫是安全、有效、無創(chuàng)、簡便、副作用少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