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馮鎮(zhèn)巒有兩段評論對《聊齋志異》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傾向進行了精到的總結,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
關鍵詞:馮鎮(zhèn)巒;聊齋志異;評論
中圖分類號:I207.419 文獻標識碼:A
在科學昌明的時代,《聊齋志異》(以下簡稱《聊》)并沒有失去它的異彩,這說明評判文藝與科學有著不同的標準,這種標準大致可如臺灣作家羅蘭所說,科學成果可能是越新越有價值,關于心靈的產品卻可能是越古老越有價值。具體說到《聊》,其精靈古怪的故事可能被現(xiàn)代人認為是不現(xiàn)實的、是幻想的結晶,但卻有可能暗合著古今文學藝術共通的理念與規(guī)律,所以才能得到現(xiàn)代人的欣賞吧。
在關于《聊》的評價中,應該給予清代人馮鎮(zhèn)巒以獨特的地位,他自稱頗能得聊齋三味,現(xiàn)代人在論述作品時也曾多處提及,但是人們似乎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其意義。本文擬就馮鎮(zhèn)巒關于《聊》的兩段評論,結合作品進行評價。
一
試觀聊齋說鬼狐,即以人事之倫次,百物之性情說之。說得極圓,不出情理之外;說來極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1] (P13)
《聊》之人物形象具有一種內在的張力,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張力就來自于馮評所說的“以人事之倫次,百物之性情說之”。
1、以人事之倫次說之。
袁世碩認為,《聊》的鬼狐花妖不再全是被當作神秘意義上的客觀事物記載出來,而是依照作者的意愿創(chuàng)造出來的,意趣性、審美性取代了神秘性。這種看法當然是對的,我們要補充的是,神秘性地被取代,正是有賴于“人事之倫次說之”的特點。
舉例來說,《青鳳》篇寫的是人狐之戀,但當耿生闖入青鳳叔父的家宴時,其家人慌忙躲避的情狀、其后青鳳的叔父(其實是狐精)與耿生談起自家家譜儼然的情形以及呵責青鳳與耿生交往表現(xiàn)出的嚴格的家教,都與常人沒有兩樣,那種古代社會的倫常以及應對禮節(jié),絲毫不使人覺得是有異常之處,相反,還使人充滿了秩序感,令人贊嘆。事實上,《聊》涉及狐貍的長篇總是用寫人的筆法來描寫,而作家總能變化筆法,寫得篇篇不同?!逗C》寫狐娘子的詼諧,諷刺無聊書生的本領,更令人絕倒。
《嬰寧》寫的是鬼母養(yǎng)大的狐女的故事,把倫次的感情交織在鬼與狐之間寫,可以說是最有代表性,也似乎是作者有意顯露筆意痕跡的篇章。文中寫到嬰寧的后母——已經為鬼——見到嬰寧對表兄王子服不能以禮相待時所說的話:
媼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媼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識,可笑人也?!鄙鷨枺骸懊米幽陰缀我樱俊眿嬑茨芙?。生又言之。女復笑不可仰視。媼謂生曰:“我言少教誨,此可見矣。年已十六,呆癡裁如嬰兒?!?/p>
鬼母責怪嬰寧對表兄沒禮貌,現(xiàn)在的人也許要說體現(xiàn)了封建禮教對人的壓制,這恰恰錯了。這樣寫,正是蒲翁的特色所在。
再如嬰寧離開之前鬼母的囑咐:
姨家田產豐裕,能養(yǎng)冗人。到彼且勿歸,小學詩禮,亦好事翁姑。即煩阿姨,為汝擇一良匹與汝。
看得出來,蒲松齡用傳統(tǒng)的中國思維與禮教在編織著鬼母的形象,是這樣的平常,但正是這樣,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很熟悉的世界。
而當嬰寧對王子服以實情相告所表現(xiàn)出的對鬼母的依戀之情,則深深打動了讀者:
曩以相從日淺,言之恐致駭怪。今日察姑及郎,皆過愛無有異心,直告或無妨乎?妾本狐產。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無人憐而合厝之,九泉輒為悼恨。君倘不惜煩費,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yǎng)女者不忍溺棄。
作家還筆意閑閑,兼及嬰寧對丫鬟小容的感情曰:
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視妾,每攝餌相哺,故德之常不去心。昨問母,云已嫁之。
可以說,這完全是披著狐皮的人,而且是講究倫常親情的中國人。這種狐貍,只有中國才有。
通過對《青鳳》、《嬰寧》兩篇的考察,我們看到蒲松齡寫鬼狐的過人之處,的確在于以人事之倫次寫之。
寫到其他物類時也無不如此。《葛巾》里寫牡丹精葛巾對老嫗的尊敬是因為“此桑姥,妾少時受其露覆,故不與婢輩等”,儼然有報恩之意?!渡呷恕穼懸粭l蛇二青對主人的眷戀,《小翠》寫狐貍的報恩,都是賦予異類以人性或同人性的特點。
總之,以人事之倫次寫鬼狐百物,就使這些異類身上體現(xiàn)出人的性情,這就徹底脫離了六朝志怪純寫妖異的特點,使小說成為曲折描寫反映人間百態(tài)的作品。
2、百物之性情說之。
然而,如果純粹是寫人戴著異類面具活動,那也沒有《聊》自己的特點與優(yōu)長了,或者說沒有必要了?!读摹啡宋镄蜗髢仍诘膹埩?,還來自于馮鎮(zhèn)巒所謂“百物之性情說之”的一面。
“百物之性情說之”的人物描寫,使這些形象具有了迷離恍惚且又真實的感覺,這是小說藝術真實性的來源。藝術的真實,不在于形象之完全切合實際,而在于合乎情理的真實。
比如《葛巾》寫到牡丹精葛巾的特點是:“熱香四流……鼻息汗熏,無氣不馥……去后,衾枕皆染異香”,合乎牡丹國色天香的特征。《綠衣女》寫蜜蜂化成的女子,“綠衣長裙,腰細不盈掬,聲細如蠅”,正是蜜蜂的寫照?!读摹穼懞?,往往是聰明的;寫鬼,往往是悲傷的。這都與普通人對它們的想象一致。同時,作為精靈,他們都有變幻的本領。
當一個對象既有人的習性,作家又賦予其以物的特點時,這種形象就成為了“熟悉的陌生人”了。既熟悉,不令人產生厭惡的感覺;又陌生,給人留下真實而深刻的印象,這就構成了《聊》人物形象內在的張力。
值得指出的是,《西游記》也能以百物性情寫精怪,但是那多以嘲笑的筆意寫來,《聊》則以尊重的筆調寫百物,寫得十分美好。這也增加了其魅力。
總之,正如馮鎮(zhèn)巒接下來所說,由于按人間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來說鬼狐精怪的故事,因此“說得極圓,不出情理之外”;同時,又按精靈鬼怪的特征描繪它們的行動,“說來極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北热纭断狡健穼懴狡皆诠硗跆幈讳彽那樾危?/p>
既下,鬼乃以二板夾席,縛木上。鋸方下,覺頂腦漸辟,痛不可禁,顧亦忍而不號。聞鬼曰:“壯哉此漢!”鋸隆隆然尋至胸下。又聞一鬼云:“此人大孝無辜,鋸令稍偏,勿損其心?!彼煊X鋸鋒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頃,半身辟矣。板解,兩身俱仆。
鬼差因為席方平之孝而不忍鋸開其心,這是以人間講究孝道的倫理觀念寫小鬼;卻偏偏因此不忍,讓席方平更覺得痛苦。這個細節(jié)令讀者拍案叫絕,遂使小說異彩橫生。值得指出的是,以神怪幻化的手段來懲罰惡人或實現(xiàn)理想,使小說能體現(xiàn)作家的價值觀念,超越于黑暗現(xiàn)實之上,給人以鼓舞的力量,達到“恰在人人意愿之中”的效果,也是《聊》情節(jié)張力的來源?!断狡健方Y尾二郎神為席父平冤昭雪,是值得肯定的一筆,并不是粉飾現(xiàn)實。因為作家已經充分揭示了現(xiàn)實之可悲。如果這樣的幻想也要否定,那么《種梨》里道士戲弄吝嗇的賣梨人;《翩翩》里仙姑用神奇手法懲罰花心的羅子?。弧读R鴨》里偷鴨者被神仙罰長鴨毛、直到被罵過才好,就都失去了意義。而神怪幻化的方法,正是這些故事不可或缺的骨骼與框架。
二
《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理酌情,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xiāng)曲長者讀頌勸世文,觀之實有益于身心,警戒愚頑。至說到忠孝節(jié)義,令人雪涕,令人猛省,更為有關世教之書。[1] (P11)
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到,馮鎮(zhèn)巒認為《聊》有鮮明的道德教化的功能。這是合乎事實的。
如果簡單化地來看,蒲松齡的道德教化意識之強烈與明確,可以說與明末清初的一些教化至上的作品毫無二致。只是由于蒲松齡高妙的手段,使我們覺察不出而已。但細細尋繹,還是可以總結出作家的方法。在《聊》中,蒲松齡的道德教化方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歸納起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他對儒、道兩家的思想都有所利用,但是卻不局限于哪一家,也不是為了宣揚哪一種宗教門派思想,而是全為他的道德教化服務,從而形成了極其豐富多樣的情節(jié)與教化方式,并使他的作品既區(qū)別于六朝小說的“發(fā)明神道之不誣”,也區(qū)別于《西游記》的游戲筆墨,更不同于明末清初教化至上小說的直白說教,這就是《聊》給我們的啟示。
1、《聊》對佛教手法的利用。
為了達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蒲松齡首先想到的當然是佛教。但《聊》對佛教手法的利用卻是多方面的。
一般而言,蒲松齡是采用因果報應的理路來結構故事。例如《三生》描寫劉孝廉因為行為有玷而三次轉生為馬、狗、蛇等畜生的情節(jié)細致的故事。作者議論說:“毛角之儔,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內,原未必無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賤者為善,如求花而種其樹;貴者為善,如已花而培其本:種者可大,培者可久。不然,且將負鹽車,受羈馽,與之為馬;不然,且將啖便液,受烹割,與之為犬;又不然,且將披鱗介,葬鶴鸛,與之為蛇?!边@段議論明顯地顯示了作者利用因果報應構思故事以進行道德教化的目的。有時候,這種報應并不需要利用佛教轉世的框架,而采用現(xiàn)世報的方式。例如短篇《禽俠》篇尾的追加故事,寫一個士兵射中鸛鳥,鸛鳥帶箭而飛兩年。一天,鸛鳥身上的箭掉下來,士兵撿起來挖耳朵,適巧一陣風吹閉營門,營門將箭抵入士兵腦袋致其死亡。這里要表達的是不要輕易殺生的佛教理念,采用的也是佛教的因果報應的結構,只是這個報應是現(xiàn)世報。這樣的故事很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僧孽》,通過描寫張某入地獄看到一個和尚在地獄被穿股倒掛(原因是他有作孽的行為),細看原來是他哥哥;而回到人間發(fā)現(xiàn)其做和尚的哥哥“瘡生股間,膿血崩潰,掛足壁上”,問到原因,他說只有倒掛才可以緩解疼痛。作者以此警戒為人不可作孽,否則即使是和尚也不能逃脫懲罰。它并不是對佛教的否定,而恰好是對佛教教義的加強:因果報應確有其事,連和尚也無可逃避。
另一種情況是采用幻覺描寫。人在恍惚中,心想事成,但同時會忍受因為逾越規(guī)矩而帶來的心理上的不安,兩者都采用幻覺的形式,蒲松齡采用的是佛教的幻由人生的原理。在《畫壁》中,描寫了一個書生到廟里游玩,看到墻上精妙的繪畫,對其中的散花天女產生興趣,恍惚間進入畫中的天地,居然與天女成一時之歡,然而不久天將搜查而至,他只好躲到床下,時間久了,覺得渾身不舒服,幸好被廟中老僧呼喚,才從畫中走出回到現(xiàn)實。聊齋先生議論說:“‘幻由人生’,此言類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褻境;人有褻心,是生怖境。菩薩點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動耳。老婆心切,惜不聞其言下大悟,披發(fā)入山也?!焙笕艘苍S以為這是佛家的唯心主義,但我們認為這樣寫并非沒有心理依據(jù),這樣,所謂的“幻由人生”的唯心主義也成了小說進行教化的工具,并生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樣就不令我們產生什么牽強或生硬的感覺了。
2、《聊》對道教手法的利用。
《聊》也大量利用了道教幻化的情節(jié)。從《罵鴨》中的偷鄰居鴨子的人身上長鴨毛,被罵過方好,到《彭海秋》中偷偷干壞事的邱生被仙人變?yōu)轶H子;從《種梨》中吝嗇的鄉(xiāng)人的梨子被道士變法術到樹上,最后送給大家吃掉,到《翩翩》中輕浮的羅子浮在心中有輕薄之想時身上的衣服忽然變?yōu)榘沤度~;從《鞏仙》中見錢眼方開的宦官被仙人用草繩吊在半空,搖搖欲墜上下不得,到妙手書生蒲松齡的筆墨之變化多端,令人嘆為觀止。
作者一則曰:“甚矣,……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保ā读R鴨》)再則曰:“馬而人,必其為人而馬者也;使為馬,正恨其不為人耳。獅象鶴鵬,悉受鞭策,何可謂非神人之仁愛之乎?……”(《彭海秋》)再明白不過地宣示了自己利用幻化的情節(jié)進行教化的目的,但我們卻絲毫不覺得聒噪。
作者還經常先描寫異類之仁愛忠義,然后與人類比較,訓示有人“連禽獸都不如”,宜向異類學習。如《蛇人》之:“蛇,蠢然一物耳,乃戀戀有故人之意。且其從諫也如轉圜。獨怪儼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數(shù)世蒙恩之主,輒思下井復投石焉;又不然,則藥石相投,悍然不顧,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庇秩纭缎〈洹分骸耙缓玻詿o心之德,而猶思所報;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顧失聲于破甑,何其鄙哉!”其苦口婆心如此,無怪乎馮鎮(zhèn)巒大加贊美。
(下轉第78頁)
(上接第61頁)
時間的潮水沖走了明末清初很多教化至上的小說,卻讓《聊》保留在我們的記憶里,成為我國古代文學的珍品。分析其中的原因,對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無借鑒作用,對于今天我們怎樣進行道德建設也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馮鎮(zhèn)巒的兩段評論,從創(chuàng)作手法和思想傾向兩方面對作品進行了精到的總結,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學習。
參考文獻:
[1]馮鎮(zhèn)巒.讀聊齋雜說[A].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譚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