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宗教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宗教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tài)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自我轉型的歷史。在近代社會,宗教的轉型主要表現為宗教的倫理化、宗教的世俗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宗教的現代轉型不僅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宗教尋求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以當代中國的現實來說,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既是宗教內在需求的邏輯延伸,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宗教;現代轉型;社會主義;相適應
中圖分類號:B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07)03-0012-04
一
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的宗教無法確切統(tǒng)計,但只有極少數能夠流傳至今,究其原因,至關重要的一點在于宗教是否能夠實現自我轉型,即宗教是否能夠通過自我形態(tài)的不斷調整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實。事實上,每一種宗教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否則只能是人類歷史中的匆匆過客。
從歷史的角度看,任何宗教都處于不斷變化發(fā)展之中。在人類歷史上產生的無數宗教中,迄今依舊發(fā)揮巨大影響力的主要有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幾大世界性的宗教,即使這些相對穩(wěn)定的宗教也始終處在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之中。例如,創(chuàng)立于古印度的佛教,公元13世紀初在印度就基本上滅絕了,而北傳至中國的佛教則通過依附于東漢的黃老神仙方術逐漸被中國文化接受;到了魏晉時期,佛教通過依附玄學而正式登上中國學術的舞臺,并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隋唐以后,中國化的佛教宗派才在政治、文化等諸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宋以后,雖然佛教自身逐漸式微,但是對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滲透則進一步加強,最終使佛教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從佛教的發(fā)展,還是從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發(fā)展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成不變的宗教是不存在的,宗教總是為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實而進行著自我轉型。那么推動宗教自我轉型的原動力是什么呢?宗教神學家要么將其歸功于神或先知的啟示,要么將其歸功于宗教領袖的創(chuàng)造,但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除了受其自身的宗教感情、宗教教義等因素制約以外,宗教轉型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結構、文化環(huán)境和社會組織形式等客觀條件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說,后者才是推動宗教不斷轉型的原動力。
二
十七世紀以來,肇始于歐洲,以城市的興起和工業(yè)革命為主要特征的近代化運動開啟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新階段。
從此以后,工業(yè)上的社會大生產,文化上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導致近代社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面對這一變革,宗教也在不斷探索自身的現代轉型之路。概而言之,宗教的現代轉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宗教的倫理化轉型。所謂宗教的倫理化,就是宗教通過對倫理文化積極作用的發(fā)揮以獲得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v觀人類的宗教史,宗教曾經有過多種發(fā)展道路。不過,在現代社會,倫理化是當代宗教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方面,宗教倫理不但是宗教思想、宗教教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最容易被一般信教群眾所接受。盡管學術界對宗教與倫理產生順序有著不同的看法,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宗教倫理作為世俗倫理關系在天國的反映,實際上始終與世俗倫理保持著一種互相解釋、互相依賴的親緣關系。對宗教信徒而言,這種以非人間形式反映的世俗倫理更能夠被他們理解和接受。以中國佛教為例,早在漢魏時,佛教就將“五戒”比作“五?!?,《盂蘭盆經》中有“孝養(yǎng)父母”的內容,《父母恩重經》闡釋了佛教孝親觀,大力宣揚孝道,所有這些都成為維系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宗教的倫理化轉型是宗教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不可否認,在人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一切宗教都以他們所信奉和崇拜的神靈或上帝作為自然的最終主宰,把世界上的自然和社會現象歸結為超自然神靈意志的體現,其發(fā)生和發(fā)展取決于神意和天命。在論證神靈和上帝的存在方面,宗教神學依靠的是超經驗、超理性的啟示或神秘主義的直覺。但這一切“在科學的猛攻下,一個又一個部隊(宗教)放下了武器,一個又一個(宗教)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無限的領域都被科學所征服,而且沒有給造物主留下一點立足之地”[1]。不僅如此,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科學理論不但被用于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還被用于對人類個體和社會的解釋。這一切最終否定了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動搖了宗教的神性根基。面對這種情況,宗教的關注點發(fā)生了轉向,“科學涉及事實,宗教關乎價值??茖W是事物的陳述,宗教是信念的表達?!茖W討論外在的物質世界,宗教卻關注內在的心靈世界??茖W真理是大眾的絕對真理,宗教信仰則因人而異,宗教真理只能是個人的相對的。換言之,科學是理性、知性的活動,宗教則是感性、心性的活動,科學的終極實在是自然,宗教的終極實在是道德”[2],宗教和科學同時存在,互不影響在各自的領域中發(fā)揮作用,因此就不存在二者的對立和誰取代誰的問題。這樣,宗教從原來的人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手段轉變成人們提供生存意義和價值關懷的論證。通過退縮適用領域,宗教換取了新的存在范圍。
第二,宗教的世俗化轉型。世俗化是世界祛魅或理性化的過程,這一漫長的過程既導致了宗教作為象征、思想、實踐和制度的社會重要性的貶值和喪失,也使得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逐漸擺脫宗教的影響,從而產生結構性的社會變化,也導致宗教本身不得不適應世俗的價值。從發(fā)展歷程看,工業(yè)革命導致的近代社會變遷加速了宗教的世俗化進程。人類社會從工業(yè)革命以來經歷了一場劇烈的社會變革,其涉及范圍之廣,引起的震動之大,以至于我們完全可以說,它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最急劇的社會變遷。宗教的世俗化就是宗教為適應這一變遷而對自身形態(tài)的調整。
宗教世俗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宗教的“去神圣化”。所謂宗教的“去神圣化”就是“人們對以往宗教意象、觀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解釋,已被今日理性化、現實化和還原化解釋所取代”[3]。在對上帝和神的崇拜、宗教本質的認識等問題上,雖然神圣的信仰猶存,但人們的信仰體悟和理解正在從模糊性、盲目性和癡迷性中解脫出來,代之以冷靜理智的把握。同時當代宗教已實現了從“以神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主宰一切的神或上帝不存在了,宗教多是在立足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轉向對人生境界和純潔心靈的關注,在物質世界和現實生活中力求一種“靈魂的在場”。其次,宗教的世俗化表現在宗教日益強調現實意義和現實關切,倡導積極回返現實、關注人生。佛教倡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實現“人間凈土”的社會理想;伊斯蘭教主張兩世并重,注重今世的思想;基督教倡導的為了來世修好現世,作鹽作光,榮神益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等,都體現了宗教希望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參與體現自我的存在價值,強化宗教在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必要性。再次,宗教的“去政治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宗教基本放棄了為國家存在提供神圣性論證的宗旨;現代社會和國家也不再需要宗教作為說明自己存在之合法性的基礎。宗教在不同國度的現實中都呈現出政教分離的主導趨勢,全民性的宗教代替了統(tǒng)治者的宗教,宗教機構和組織在絕大多數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影響日趨式微。
第三,宗教的多元化轉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經濟為先導的全球化迅猛發(fā)展,至今“全球化”已不再只是一種經濟現象,而是有著更加廣泛的社會文化內涵。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宗教開始了多元化的轉型。
如果說全球化進程在政治經濟上表現為“單極世界”與“多元并存”的抗衡,那么在宗教領域,全球化進程則表現為“一種宗教”與“多種宗教”之爭。一般說來,每一種宗教都有其特定的民族、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在一定地區(qū),總是存在著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宗教,但全球化帶來的信息和人員的便捷流動使得宗教發(fā)展日益多元化。在原來的某一宗教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地區(qū),外來的宗教也得到迅速發(fā)展,極大地沖擊著本土宗教的統(tǒng)治地位??梢哉f,全球化的發(fā)展導致宗教的多元化得到同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宗教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宗教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自我轉型的歷史。正是在不斷的轉型中,宗教才得以不斷延續(xù)和發(fā)展,因此,宗教的現代轉型不僅是宗教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宗教尋求發(fā)展的內在需求。
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正確處理宗教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成為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問題。經歷曲折的探索后,1993年11月,江澤民同志指出,“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目的都是要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睆拇艘院?,“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成為黨和政府處理宗教事務的基本原則。2006年7月,胡錦濤在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現階段,就是具體化、深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和諧、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可以說,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論斷是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宗教問題”這一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深刻揭示了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和發(fā)展趨勢。
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這一基本方針的指導下,盡管黨和政府在宗教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在貫徹這一方針的過程中,政府是主角,是引導者,宗教是配角,是適應者;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在以社會主義為主、宗教為輔的基礎上,發(fā)掘宗教在倫理道德、心理撫慰、終極關懷、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宗教服務于當代社會。雖然這一模式能夠較為準確、方便地利用宗教在以上諸方面的優(yōu)勢,但這就將宗教置于被動的適應者的角色,有可能危及到宗教界以及信教群眾在處理宗教與社會主義關系時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克服這一缺點,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從宗教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現實條件、當代宗教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等方面分析宗教與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必然性,進一步指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僅是黨和政府指導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針,也符合宗教的現實利益和發(fā)展前途,從而使宗教界和信教群眾認識到“相適應”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然性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宗教的存在方式決定了宗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社會作為人類生活的共同體,是各種社會現象有機聯系的整體,宗教就是這一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宗教以神秘的形式反映現實,其存在形式不同于其他社會現象,但宗教并不能脫離物質經濟基礎、遠離社會制度而獨立存在,它最終必須依附于一定的社會制度。宗教的現代轉型就是宗教依附性的最好例證。就當代中國而言,社會主義制度是最基本的社會現實,因此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是當代中國宗教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前提。
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使命決定了當代中國宗教的倫理化進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任務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道德規(guī)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可見,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育文明道德風尚是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基本方向。就宗教自身而言,其教義體系中也包含著與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相一致的倫理思想、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等內容,加之現代宗教倫理化轉型的加速,宗教必然能夠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梢哉f,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當代中國宗教指明了倫理化發(fā)展的基本方向。
第三,中國文化傳統(tǒng)決定了當代中國宗教必然要向多元化、世俗化方向發(fā)展。中國文化傳統(tǒng)有兩個基本的特點:多元性和入世性。秦漢以后形成了以儒家為核心,以佛道為兩翼的三教共存互補的中國文化基本格局。在這一格局中,雖然儒家文化更能夠適應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而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這并沒有影響到佛道二教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明顯的多元化發(fā)展特點。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影響宗教的多元化。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形成一家獨尊的宗教格局,中國民眾對宗教多持“兼容并包”的多元態(tài)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而且還具有入世性的特點。儒學的入世性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佛道二教也同樣具有明顯的入世傾向。就佛教而言,禪宗就有“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訓導,而近代“人間佛教”運動更是要求佛教徒以實現人間凈土為己任。道教的“濟世救人”理念也體現中國文化重入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tǒng)宗教的多元性和入世性決定了當代乃至未來的宗教發(fā)展必然朝著多元化和世俗化方向發(fā)展,通過不斷地調整自身以適應社會變遷的需求,積極尋求宗教與中國社會相適應的有效途徑,而這一發(fā)展方向也符合當代宗教多元化和世俗化轉型的基本趨勢。
由此可見,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尋找自身發(fā)展的方向不僅是黨和國家為宗教發(fā)展制定的基本方向,也是中國宗教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當代中國宗教在這一適應過程中,不僅能夠使自身得以發(fā)展,而且會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積極力量。
在強調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維護宗教有神論的教義體系。宗教的世界觀是有神論,這與科學社會主義的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在討論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時,必須注意到這種適應主要表現為:在維護宗教有神論教義的基礎上,利用宗教教義和組織優(yōu)勢服務于社會主義社會。正如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所說的:“宗教要與所處的社會相適應,這是宗教存在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在中國,宗教與現階段的社會相適應,并不是要求教徒放棄信仰,不是改變宗教的基本教義,而是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與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的進步相適應。”[4]
參考文獻:
[1]丹皮爾.科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29.
[2]彼得斯.科學與宗教[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37.
[3]卓新平.全球化與當代宗教[J].世界宗教研究,2003(3):4.
[4]葉小文.維護宗教信仰自由:中國的實踐與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J].中國宗教,1998(8):11.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