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依莎多拉·鄧肯
“我聽見美國在歌唱,我聽見各種各樣的歌……”這是詩人惠特的感悟,依莎多拉·鄧肯從中受到激勵,當她在舞臺起舞,仿佛“看見美國在舞蹈,高踢的一條腿掠過洛基山的峰巒,展開的雙臂伸向大西洋和太平洋,美麗的頭顱聳入云霄,戴著綴滿星辰的皇冠?!?/p>
美,源于觀察,源于自然和社會的啟迪。鄧肯生長海邊,她敘說自己幼年的舞蹈概念,就是得自海浪的奔騰起伏。稍長,云卷云舒,花開花謝,鳥飛鳥翔,都匯入了她的藝術(shù)視野。那年初闖巴黎,她天天去盧浮宮,一待就是幾個小時,她那噴射著饑火的饕餮目光,讓管理員起了疑點,她只好比劃著跟人家解釋,我別無他意,請原諒,我是研究舞蹈的。初次訪問佛羅倫薩,她花了幾個星期逛美術(shù)館;在波提切利的油畫《春》前,她干脆坐定不走,直到自己也融進畫面,化作一朵隨風綻放的鮮花。初次游覽雅典,迫不及待想朝拜的,是巍峨莊嚴的神廟,當她拾級而上,站在圣殿前的一刻,她形容自己:“感覺生命像衣服從身上一件件剝離,仿佛魂游地府,經(jīng)過漫長的屏息斂氣,重新獲得生命,睜眼打量這個陌生而又圣潔的世界?!?/p>
這些都屬于形象思維的互借,觸類旁通,心領(lǐng)神會,亦如她從貝多芬分享雄渾的旋律,從羅丹分享雕塑的神韻。讓我深感意外的是,她還善于從哲學汲取營養(yǎng)。她說,曾經(jīng)有一段,“每次,結(jié)束了令觀眾欣喜若狂的演出,回到家里,我就會換上白色舞衣,沖一杯牛奶放在桌旁,仔細閱讀康德的《純理性批判》?!倍^了一段日子,她又迷上叔本華和尼采,她說,“第一次閱讀叔本華,就為他揭示的音樂和意志的關(guān)系深深折服。這種德國人所說的神圣思想,好像把自己帶進了一個超凡入神的世界?!蹦岵?,她認為正是他“孕育了舞蹈的偉大精神”,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舞蹈哲學家”。
愛情和藝術(shù),是構(gòu)成鄧肯生命的兩大元素。她坦承自己曾陷溺于愛欲,“若有人指責我,”她說,“就請先指責造化或上帝吧,是他們把這一時刻設置得比其他任何經(jīng)歷都要妙不可言?!钡趯嵺`中,“因為藝術(shù)要求苛刻,要求毫無保留地奉獻一切。而女人一旦陷身熱烈的愛,就會心甘情愿地放棄其他一切?!奔热霍~與熊掌不可兼得,那么,經(jīng)過痛苦抉擇,她只好放棄愛情,“把整個生命都獻給繆斯”。
鄧肯沒有讀過幾天小學,也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就舞蹈來說,是百分百的無師之徒。她敏于時代感應,具有天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她大膽突破芭蕾舞的嬌揉僵硬,創(chuàng)造出自由奔放的現(xiàn)代舞。她把這比喻為一場革命,既是藝術(shù)的,也是性別與人性的解放;她的崇高理想,就是自己的形體語言,復活惠特曼的美利堅!亞伯拉罕·林肯的美利堅!
二 海倫·凱勒
攤在我案頭的這篇鄧肯傳記,題目叫《愛與自由》,它與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的《我的內(nèi)心獨白》,合并為一本專集,總的名稱叫《最偉大的三大女性自傳》。
我是按編輯次序首先讀完海倫,內(nèi)心受到強烈的震撼。海倫的印象如刀鐫斧刻:她一歲半失明,兼且失聰,看不見,聽不見,當然也不會講話。按常理判斷,完全一個廢人。但是,在莎莉文小姐的天才調(diào)教下,她不僅學會了騎馬、騎車、下棋、游泳、劃船……居然又學會了講話、講演、戲劇表演,還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等五種語言!叫人驚嘆??!
人們難以想象她是如何克服困難。譬如說學習講話,學話先要學發(fā)音,26個字母,從A開始,一般幼兒是跟著大人,張口即來,呀呀學語,她呢,因為聽覺、視覺失靈,只能靠觸覺,她用手指摸索老師的喉嚨與嘴唇,感受發(fā)音器官的微妙運動,然后作想當然的模仿。盲人摸象,難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失之千里怎么辦?再摸,再模仿,翻來覆去,經(jīng)天累月。直到口舌生繭。直到中規(guī)中矩,合轍合韻。
常說“功到自然成”,除了吃苦、流汗、熬夜,是否有誰想過牽著駱駝穿針眼?這句例出耶穌的比喻,原意是不可能,海倫·凱勒憑其超人的意志,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她不僅學會講話,學會聽話(把手放在別人的唇上),學會聽琴(把手擱在琴弦),還磨練出一手好文章,其構(gòu)思的精巧,感覺的靈動,詞句的優(yōu)美,令不少專業(yè)作家相形見絀,自愧弗如。為此還鬧出誤會,她的第一篇文章,因為太超常了,太不可思議了,世人嘖嘖稱羨之余,誰都不相信這是出自一個雙料殘疾人之手。盡管有了解她的馬克·吐溫出面作證,還是驅(qū)散不了公共的狐疑。好在海倫新作源源不斷,每一篇都石破天驚,不同凡響,終于以響當當?shù)膶嵙?,令世人刮目相看?/p>
海倫一生共出版14部專著,她的作品被譯成五十多國文字,風靡世界。好萊塢把她的事跡搬上銀幕,邀她擔任主演。哈佛大學贈予她名譽學位。美國政府認可她是全美最杰出的30位人才之一,由總統(tǒng)親自頒發(fā)“自由獎”。聯(lián)合國發(fā)起“海倫·凱勒”運動,旨在幫助世界各地聾盲兒童。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頒發(fā)“國際海倫·凱勒獎金”,用以開拓、健全盲人的公共事業(yè)。
馬克·吐溫一直關(guān)注海倫的成長,他說,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另一個就是海倫·海勒。
讀罷海倫·凱勒傳記,不由人不拍案驚奇!不由人不血脈賁張!然而,掩卷回味,我并沒有感從中來,思如泉涌,把她寫進我的散文——這年頭寫作愈來愈難,好的構(gòu)思都叫旁人窮盡,有時煞費心機也捕捉不到一個鮮明而獨特的景象。直到接下去讀了鄧肯,讀到她的“美國在舞蹈”,這才眼前一亮,恍悟偉大的海倫,也是一個把飄逸的舞姿印在藍天的精靈。
那樣的霓姿虹影不是誰都能夠創(chuàng)造,但卻是人人得而仰觀,得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