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20年(1755年)清軍興師平定達瓦齊和阿睦爾撒納的叛亂,達什達瓦之妻率領部眾積極響應,組織所屬部眾參加平叛戰(zhàn)爭。他們從阿爾泰山麓出兵,密切配合清軍作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乾隆21年,達什達瓦之妻車臣默爾根哈頓病故,清朝廷駐新疆副都統(tǒng)鄂實,攜蟒緞十尺,銀五百兩,茶葉一千斛,代表清朝廷賞賚,旌表守正捐軀。
1758年達什達瓦部總管布林要求遷徙內地,清朝廷同意他們來年春季后遷至熱河居住。1759年春,清政府諭旨,“派調西安滿兵2000名前往烏魯木齊,丑達等捐助馬駝,達什達瓦厄魯特起程分起護送,阿克蘇等處兵馬策應?!笨偣懿剂致暑I達什達瓦部眾經甘肅、內蒙,穿戈壁,越沙漠,過草原進入熱河境內,五月份分兩批先后到達熱河。男女大小計2136人,內丁壯730。臨時安排了住處,按人口每月給米2斗,銀3錢。他們長途跋涉,部眾個個衣衫襤褸,馬駝疲乏,牛羊所剩無幾。乾隆皇帝對遷居熱河的達什達瓦部眾甚為關切,在普寧寺附近修建了1000多間房屋,供他們居住。還親自接見部中的大小首領,邀他們參加普寧寺的開光典禮儀式,將隨同前來的17名喇嘛安置在普寧寺。同時將達什達瓦丁壯編入駐防熱河蒙古八旗,發(fā)給俸銀糧食。在他們住地附近劃定了大片牧場,使他們得到豐厚的賞賜和優(yōu)厚的安置。
清朝廷對定居熱河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給予了很高的政治生活待遇,安排官職,俸餉豐厚。全部730名丁壯,奉諭分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每佐領70名士兵,其中領催4名,馬甲66名。每期設散秩大臣、總管各1員;副管旗章京、副總管2員;佐領各3員,并規(guī)定了俸餉米銀。
達什達瓦部眾到熱河的當年,熱河都統(tǒng)衙門立即組織工匠在城北獅子溝一帶建起200棟,5間式的房屋1000間,在營房的南邊建起了練功房和小教場,供其射擊習武之用。乾隆二十年(1764年)乾隆考慮到達什達瓦部眾崇尚佛教和伊犁固爾扎廟毀于戰(zhàn)火的事實,決定在其住地附近的山崗臺地上仿西北蒙古最大的佛教寺廟——伊犁廟的樣式,修建了安遠廟(俗稱伊犁廟),因而收到了“安撫懷柔之效”,不僅使達什達瓦部眾有了頂禮膜釋的寺廟,也使那些每年到熱河朝見皇帝的西北地區(qū)的蒙古王公貴族在千里之外能看到他們所崇拜的寺廟,也增強了達什達瓦部眾在此安居樂業(yè)的信心。
安遠廟的主體建筑為普渡殿,位于64間回房中央,殿內供奉著“救世渡母”神像一尊。“救世渡母”是喇嘛教中所崇敬的女神,她是觀世音菩薩變化的救苦難的神。以此寓意清朝廷是他們的“救世主”。乾隆皇帝在《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中說:“然予以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黃教之謂,蓋以綏靖荒服,柔懷遠人,部入覲咸集廟下,莫不歡喜膜拜,贊嘆佛力,涵濡圣恩,安遠之義大點!”從此,達什達瓦部眾在這里,如同在萬里之遙的西北伊犁家鄉(xiāng)一樣,拈香禮佛,繁衍生息,安居樂業(yè)。乾隆30年(1765年)到承德朝見乾隆皇帝的西北蒙古杜爾伯村郡王策凌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眾之隸居茲土者,歡喜額手。金謂琳宮晃曜,妙相莊嚴,不啻曩時在固爾扎都納聞吹贊也?!鼻』实塾?776年5月在安遠廟瞻禮時作詩一首:“東嶺琳門宮,題門各有名。匪尊不二法,緣系眾藩情。佛日迎薰朗,慧去妝兩征。金川茲武定,安遠永消兵?!?/p>
居住在熱河的達什達瓦部眾由于自然災害和瘟疫的流行,他們人口有減無增。直到乾隆53年熱河副都統(tǒng)善保等奏準將其人員做了新的調整。在200名官兵中沒養(yǎng)鷹領催1名,養(yǎng)鷹馬甲14名,領催10名,馬甲79名,養(yǎng)育兵63名,共167名,另有33名先后病故,尚來補充。嘉慶23年,移民姚三在裴家溝牧場墾地14廟,與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發(fā)生口角,經厄魯特告發(fā)后,嘉慶諭告:“裴家溝牧場20余里,內有姚三開墾地14畝,俱系禁地。經厄魯特告發(fā)即停耕種,姚三私自開種本有不和,姑念鄉(xiāng)愚無知,尚知畏法?!贝撕?,達什達瓦部眾牧場四周釘樁志界線分明。不久嘉慶帝又賞賜給達什達瓦部耕地788.68畝,一年交租糧113.164石,草數百束。這樣,一向以游牧為業(yè)的蒙古族,也開始從事農業(yè)。道光末年,隨著清朝國力的衰落,裁減駐防八旗兵員遍及全國,編入熱河駐防蒙古的達什達瓦兵丁也受到波及。官員兵丁由200名裁為130名,俸銀更減少。民國4年,熱河八旗制度完結,滿蒙八旗解體,民國政府為其生計,發(fā)給每人銀元合通券120元,當時此款可買較好的土地28畝。直接位地土地,對于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他們多數不懂耕作技術,生產非常落后,因而糧食產量較低,再加上國民黨軍閥的壓榨,致使許多人破產,變賣了土地。1912年,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最后一位總管寇巴彥去世??偣艿膬鹤涌芟渤?9歲開始到內蒙古喀喇沁旗和圍場的王爺、公爺府,克勒溝當獸醫(yī)謀生。
達什達瓦部眾由于長期與漢滿交往,他們在語言上先是說蒙語,后蒙漢語兼之,清末時說漢語,略能聽懂蒙語。據最后一個總管寇巴顏的兒子寇喜臣講,他小時候是從大佛寺喇嘛那學的蒙古語,還發(fā)音純正,流利地數出從1—10的蒙古話。在姓氏上,清代以前達什達瓦部眾都起蒙古名字,清末至民國初清朝廷準許蒙滿民族取漢名漢姓,他們有的以名字的第一個字音為姓或者直接自定漢姓。如“寇、趙、吉、杜、白、那、于、武九大姓??芗蚁茸鏋榍宄⒌娜饭伲瑩芜^總管。徐家的先人曾任過副總管和參領。吉姓祖先當過佐領,是清代5品官。達什達瓦部眾大部分信奉喇嘛教,過去家中都設有佛龕,乞求佛祖保佑平安。生活習俗方面有少部分保留,大多習俗已漢化了。
建國后,地方黨委和政府十分重視他們的生產生活,他們每人分得了土地和生產工具,政府幫助他們發(fā)展生產,醫(yī)治疾病,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后代,也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承德外八廟之一的安遠廟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被世界教科文衛(wèi)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寺廟歷經戰(zhàn)火和災害的洗禮而劫后余生,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保護和修繕,在改革開放后,成為承德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居住在附近的達什達瓦后裔們也隨著旅游業(yè)的興起而做起了生意。既改變了家鄉(xiāng)的面貌,賺到了錢,又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使遷居熱河(承德)達什達瓦部眾后裔的人口逐年增加,生活越來越好,對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單位:承德市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