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時任哈爾濱市委書記的張平化奉命隨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來到浩浩長江邊上的武漢。5月17日,武漢三鎮(zhèn)解放,張平化出任中共武漢市委書記。1955年11月至1959年4月,張平化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書記、中南局書記。在這里,他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日子。
領導艱難的武漢抗洪戰(zhàn)斗
1954年,武漢國民經(jīng)濟剛剛得到恢復,一場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突襲而來。這年4月,長江中上游接連降雨,湖南、四川的洪水滾滾而下,長江水位暴漲。6月25日,武漢長江水位突破26.3米,市郊大部分農(nóng)田被淹,漢口市區(qū)開始進水,市政府門口一片汪洋。在這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和全市人民生命財產(chǎn)遭受嚴重損失的危急時刻,張平化迅速報告了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中南局,并隨即召開市委會議,決定將防汛抗災工作作為全市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要求市委、市政府全力投入抗洪斗爭,并于6月27日發(fā)出了《為戰(zhàn)勝洪水確保安全告全市全體黨員、團員和全市人民書》,成立了以王任重為總指揮,張平化、李爾重、宋侃夫等11人為副總指揮的市防汛總指揮部和5個分區(qū)防汛指揮部。
短短幾天,全市上下動員了11萬多人開赴長130多公里的長江武漢段堤防線,進行緊張的大堤加固、加高工程。長江兩岸大堤上下,汽笛聲、夯聲、指揮員的吆喝聲響徹云霄,賽過閃電過后的雷鳴聲,賽過洶涌狂怒的洪濤聲。
中共中央農(nóng)村工作部部長、原中南局第二書記鄧子恢風塵仆仆趕至武漢,查看汛情,指揮抗洪。隨后,從全國各地調(diào)集來的抗洪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運抵武漢,使正在抗擊洪魔的武漢人民深受鼓舞。
張平化和指揮部的全體成員夜以繼日,始終堅守在抗洪第一線,哪里出現(xiàn)險情,就奔向那里指揮。白天,他們在現(xiàn)場指揮,參加和檢查江堤的加固、加高工程,組織調(diào)集各地運來的抗洪救災物資。晚上,召開會議,聽取情況匯報,分析汛情,討論和研究防洪方案。一天,張平化剛作完抗洪動員報告,突然秘書跑來報告,說他愛人正在醫(yī)院臨產(chǎn),問他能否抽時間去醫(yī)院看看。張平化嚴肅回答說:“抗洪救災,人命關天,請你轉(zhuǎn)告醫(yī)院,請他們照顧一下?!敝敝量购閯倮Y(jié)束,他才回到家里,并給小孩取了個叫“自全”的名字,意在戰(zhàn)勝洪水,確保全市安全。
解放不幾年的武漢,氣象科學十分落后,天氣預報常常出現(xiàn)偏差,有時送來的天氣預報單上寫著“明日無雨”,可是第二天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在這種難以準確掌握水文、氣象變化的情況下,張平化等市委一班人始終保持著有備無患的緊張戰(zhàn)備狀態(tài),號召全市防汛大軍做到“人在堤在,水漲堤高,戰(zhàn)勝洪水,保衛(wèi)武漢”。
7月中旬,長江中下游又普降暴雨,武漢長江段水位頃刻上漲到 28.07米,整個武漢已處于洪水包圍之中,而且水位每天還在繼續(xù)上漲,情況十分危急。張平化面對瞬息萬變的汛情、險情,毅然決策。他一面召開全市再動員大會,號召全市軍民緊急動員起來,進一步加固加高武漢堤,一方面代表武漢市委火速請示中央,建議在上游荊州一帶采取分洪措施。兩三天時間,全市防汛大軍由11萬人增至29萬人。
鄧子恢受中央之托,再次趕至武漢,與王任重、張平化等人開會討論,廣泛聽取專家意見,經(jīng)過反復慎重研究,權衡輕重利弊,決定采納武漢市委意見,在荊江大堤開閘分洪,讓洪水流向湖南一側(cè)的分洪區(qū),以減輕荊江大堤的壓力。湖南是張平化的家鄉(xiāng),開閘分洪直接影響湖南,當時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周小舟表現(xiàn)出了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寬闊胸懷,表示堅決服從中央決定,并親自帶領干部趕至分洪區(qū),說服群眾,組織群眾搬遷。7月22日,荊江大堤開閘分洪,從而大大減輕了武漢百里長堤的壓力,張平化對家鄉(xiāng)人民的無私無畏和敢于犧牲的精神,深感敬佩。
盡管已采取分洪措施,但由于雨勢未減,長江下游水位仍居高不下,加上上游洪峰不斷滾滾而來,武漢長江段仍然是見漲不見退。8月18日,武漢長江水位升至29.37米,武漢再次告急。張平化要求全市抗洪大軍嚴防死守,頑強拼搏,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在市委的號召下,30萬抗洪大軍冒著滂沱大雨日夜奮戰(zhàn)。60多天的持續(xù)洪水,把長江武漢段的堤防抗擊力逼到了極限,搶險物資的調(diào)運和征用到了極限,人們的體力和意志的承受力逼到了極限。1500多個小時,張平化和抗洪指揮部的同志沒有睡過一個小時舒服覺,吃過一餐安心飯,始終和抗洪大軍日夜奮戰(zhàn)在抗洪第一線上。
8月19日,武漢長江水位慢慢回落,汛情開始緩和。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生死大決戰(zhàn),武漢抗洪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120萬人口的生命和財產(chǎn)終于保全。毛澤東聞訊,當即揮筆題詞:“慶賀武漢人民戰(zhàn)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zhàn)勝今后可能發(fā)生同樣嚴重的洪水?!?/p>
10月8日至9日,中共武漢市委、武漢抗洪指揮部在漢口召開了隆重的慶功表彰大會。表彰大會上,張平化高度稱贊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的偉大戰(zhàn)斗力,他說,武漢人民在抗洪斗爭中表現(xiàn)出來的吃苦精神、聰明才智、忠誠團結(jié)、頑強意志,都是舉世無雙的。
修建中國長江第一座大橋
京廣鐵路,連接南北的大動脈,然而浩浩長江把它隔成了京漢、粵漢兩段。江上既無公路橋,也無鐵路橋,火車到達武漢,只能用輪渡將車箱一節(jié)一節(jié)運至對岸。因而,在浩瀚的長江上架起一座貫通南北的大橋,成為幾代中國人的夙愿和夢想。
1953年,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武漢長江大橋被列入重點工程項目,鐵道部成立武漢大橋工程局,直接負責大橋的設計和施工。1954年1月15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203次政務會議,正式通過《關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定》,批準了大橋的初步設計和工程概算。自此,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序幕正式揭開。消息傳來,武漢人民歡欣鼓舞,身為武漢市委書記的張平化感到肩上責任重大,他雖然不是工程的直接指揮人,但他負有協(xié)助中央建設長江大橋的職責,為即將到來的專家、建橋大軍做好準備工作。
修建長江大橋,在當時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偉大工程。毛澤東對此十分重視,作出了要求中方建橋人員“建成學會”的指示,中央、政務院也要求各部門、各地方面對修橋工作“要人給人,要物給物”。第一機械工業(yè)部和華東許多工廠紛紛為大橋建設制造機具,鞍山鋼鐵公司、大冶煉鋼廠、新華水泥廠保證供應全部鋼材和水泥,全國鐵路系統(tǒng)的許多橋梁廠、車輛廠負責供應建橋所需的管樁和機具零件,很多部門、地方派來了最好的橋梁專家、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支援大橋建設。
張平化召開市委、市政府會議,并在會上深有感慨地說:“修建長江大橋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工程,是中國多少代人夢寐以求的愿望,而直接受益的是武漢,武漢人民必須以極端負責的態(tài)度,保證大橋的建設,要選拔最優(yōu)秀的干部去工程局工作,挑選最拔尖的橋梁專家和科技人員參加大橋的勘測和設計,派最好的干部去參加工程的指揮,還要調(diào)集最好的交通工具去組織建設器材和物資的運輸?!痹谑形奶栒傧?,武漢電業(yè)局迅速為橋梁施工安裝了供電設備,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為建橋職工承建了辦公室和宿舍,公安隊伍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大橋建設的保衛(wèi)工作。
為徹底弄清武漢長江兩岸和長江段的地質(zhì)情況,選定合理的建橋地址,1954年2月,地質(zhì)部、水利部、鐵道部聯(lián)合組成的武漢長江大橋地質(zhì)鉆探隊開始了河槽及兩岸的地質(zhì)評查。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襲擊了武漢,氣溫最低時降至零下15度。地質(zhì)鉆探人員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徹骨嚴寒,堅持日夜三班,不停地進行鉆探。張平化一邊指揮抗洪斗爭,一邊來到地質(zhì)鉆探隊,了解和解決鉆探中遇到的困難。
1955年1月,地質(zhì)鉆探隊在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鉆孔103個,鉆進江底覆蓋層和巖層3300多米,取了大量巖芯,完成了此間的地質(zhì)評查,為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了大量翔實可靠的地質(zhì)資料依據(jù)。
修建大橋,橋墩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工程,也是大橋工程中最艱巨、最復雜的工程,長江水文、地質(zhì)情況異常復雜,世界上流行的橋墩施工方法在這里無法使用。1954年7月,應中國政府邀請,以西林為首的一批蘇聯(lián)橋梁專家攜帶家屬來到武漢,經(jīng)過4個多月的苦心研究,決定運用“管柱基礎”以代替原計劃的“壓氣沉箱法”,并經(jīng)鐵道部批準后,于1955年1月開始了試驗工作。從冬天到夏天,專家和建設者們孜孜不倦地進行了6個多月的試驗 。蘇聯(lián)專家和中國建設者并肩攜手,日日夜夜戰(zhàn)斗在試驗工地上,解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煩惱的技術問題,終于成功創(chuàng)造了“管柱鉆孔法”修建橋墩,揭開了世界橋梁史上新的一頁。
為了讓蘇聯(lián)專家全力以赴,建好大橋,以張平化為書記的武漢市委給蘇聯(lián)專家創(chuàng)造了極其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上給予優(yōu)厚待遇,工作上提供一切方便。為了讓他們的家屬在中國生活得愉快,張平化和市委其他領導多次陪同蘇聯(lián)專家的夫人到各地參觀游覽,飽覽中國的名勝古跡和秀麗山河。
1955年9月,武漢長江大橋正式動工興建,數(shù)千名建橋大軍開往武漢,工地熱火朝天,一片繁忙……此時,剛?cè)蚊鼮橹泄埠笔∥诙浀膹埰交偷谝粫浲跞沃仡l繁來到緊張而繁忙的工地,看望辛勤奮戰(zhàn)的建設者,并和他們親切交談,了解工程的進展和工人的生活情況,叮囑武漢派去的干部要辦好食堂,注意工人的安全。同時要求中方技術人員虛心向蘇聯(lián)專家學習,在行動中落實毛澤東“建成學會”的指示。
經(jīng)過建設者們兩年的艱辛奮戰(zhàn),1957年9月25日,萬里長江第一座長1670米、8墩9孔的公路、鐵路兩用橋終于全部完工,比原計劃提前1年零3個月。10月15日,5萬人參加的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典禮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陸定一為大橋建成剪彩,鞭炮聲、奏樂聲、歡呼聲震撼大江南北。10時許,從北京開往國境線憑祥的第一趟直達快車通過長江大橋。12時5分,一支由300輛汽車組成的隊伍,載著參加觀禮的代表和棉花、糧食等物資,浩浩蕩蕩開過寬闊的公路橋面。在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中,成群的和平鴿,五彩繽紛的氣球,飛向天空,群眾如同潮水一樣從武昌流向漢陽,整個武漢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大橋建成當日,張平化揮筆寫下《祝長江大橋落成》一文,抒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的熾熱情懷,贊美建橋工人的豐功偉績。文章寫道:“龜山和蛇山隔岸相思,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個朝代,盼望了多少年月,現(xiàn)在,在人民的時代里,由工人階級所創(chuàng)建的一座雄偉的鋼鐵長虹作媒介,結(jié)了良緣。至此,武漢三鎮(zhèn)連成一體,大江南北結(jié)成一體,京漢、粵漢鐵路聯(lián)成一體,從而使?jié)M載的汽車和火車,從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到中國南部的五嶺山暢通無阻,波濤洶涌的天塹終于馴服于人民的巨掌之下。這是武漢人民的喜訊,湖北人民的喜訊,中國人民的喜訊……這是中國人民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是中蘇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結(jié)晶?!?/p>
1956年6月,毛澤東到武漢橫渡長江,仰望橫跨長江的雄偉大橋,不禁豪情滿懷,寫下了“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壯麗詩篇。
1959年8月,張平化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武漢。
編后語:今年5月9日,是湘籍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張平化同志誕辰100周年。本刊特發(fā)此文以表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