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是一種好形式、好傳統(tǒng),既是重要的領(lǐng)導方法,也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平平常常的一個會,往往最能體現(xiàn)出我們的作風和效率。
我們黨從上個世紀20年代誕生起,為了準備、組織與迎接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召開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會。但歷史老人的記載是有選擇的。黨史革命史上只記住了那些推動社會前進,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會議。你有多大功績,歷史就給你打多少分,就給你留多大位置。黨的“一大”、“七大”、“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或開天辟地,或千鈞一發(fā),挽狂瀾于既倒,救江山于既覆。歷史便記住了這些會議。記住它是因為它的價值,它的貢獻。
中國共產(chǎn)黨現(xiàn)在是一個擁有7000多萬黨員、幾千名高級干部、幾百個中央委員的大黨,是一個掌管著960萬平方公里國土、13億多人口的大國,連續(xù)50多年的執(zhí)政黨。可是誰又能想到,當初標志它誕生的中共“一大”會議,開始不過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棟石庫門房子里召開。后來又輾轉(zhuǎn)到嘉興南湖的一只小船上繼續(xù)。這是一只很小的船,剛能容下十幾個人促膝側(cè)坐。但就是這樣一個狹小而局促的會場,卻誕生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生命力最強的政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借用的竟是那間中央工委不足85平方米的機關(guān)大伙房。由于會場沒有那么多座位,當時多數(shù)領(lǐng)導同志開會時要從辦公室或住處臨時搬來椅凳,坐得也很隨便。共產(chǎn)黨這是在召開謀劃建國方略的會議啊!然而,勝利者沒有為自己設壇奠基,擺譜招搖。
如今,會議多了,也講究了。排場闊了,鋪陳大了,籌備也越來越規(guī)范。這當然是時代的進步。但開會畢竟是一件很嚴肅、很鄭重、很有意義的事情。不管你搞多少名堂,玩多少花樣,會議最起碼的一條是要有新的創(chuàng)造、新的思想,最為核心的要求是實事求是。然而很可惜,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會議不過借了開會的名分,要么幾句現(xiàn)話我講了你講,你講了他講,句句都正確,句句都沒有什么用;要么湊在一起,把精神聚餐變成了物質(zhì)會餐,禮品一領(lǐng),嘴巴一抹,散會走人。這種會議從頭到尾坐而論道,畫餅充饑。文山會海,不知誤了多少時、多少事、多少人。其實,會不在開多開少,開大開小,開長開短,而在于該開不該開,在于會議的質(zhì)量。想想打天下的時候,我們黨要召開一次重要會議,還很不容易呢。參會者要冒著生命危險從敵占區(qū)來,許多同志就犧牲在來開會的途中。但是沒有辦法,不開會就不能統(tǒng)一思想,就沒有正確決策,革命會損失更大。這種真正意義上的會議,絕不會空泛,不會說不著邊際的舊話套話。
省委書記張春賢幾次強調(diào),要努力改進文風、改進會風、改進政風,切實做到文風清新、會風清簡、政風清正,講實話、講新話、講短話,講解決問題的話,不講空話、套話、大話,提倡少開會、開短會,開給人以啟發(fā)的會、研究解決問題的會。如果我們發(fā)揚黨的光榮傳統(tǒng),切實做到能不開的會堅決不開,領(lǐng)導可以不參加的會盡量不參加,一個領(lǐng)導可以講清楚的問題不安排兩個人講,那我們的作風就一定會有大的改進,工作效率也就自然會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