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瑞,男,漢族,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他在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后學習期間,先后跨化學、教育學、體育學、心理學多個專業(yè)進行學習和研究,曾從事過大學教師、同聲傳譯、報社專欄主持人等職業(yè),擔任過外企公關部經(jīng)理,大型企業(yè)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經(jīng)理、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代理人力資源總監(jiān)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級人才選拔、團隊功能識別及組織優(yōu)化、職場心理與領導力訓練,現(xiàn)主要為各層次學生講授《領導科學》、《人力資源測評》等近10門人力資源專業(yè)課程,同時兼任多家大型機構(gòu)人力資源顧問。近年來,先后在國際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動態(tài)、應用心理學、心理學探新等學術(shù)期刊上發(fā)表文章20余篇,已出版《領導科學與藝術(shù)》等專著,并自行開發(fā)了擁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BT-LYR注意能力測試系統(tǒng)和TOMA(1.0-5.0版)職業(yè)管理者心理能力測試等專利系統(tǒng)。
阿西走進我的辦公室,在離我大約一束遠的地方停下,雙腳并緊,機械地躬身面對我,清了清嗓子,高聲叫了聲:“老師好!”然后雙手捧著他的推薦信,高高地舉過前額,恭恭敬敬地呈送到我的面前,鄭重請我在他的考博推薦書上簽名。
我與學生打交道,雖然強調(diào)要有些距離來維系師道尊嚴,但如此畢恭畢敬之禮節(jié),我還是感到很拘束。
這是我第五次為阿西報考博士寫推薦信.確切地說,是第五次在他寫好的推薦信上簽名。在我的記憶中,阿西這些牟來一直在備考中國最著名的兩所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在早些年的記憶中.每次考前與導師見面后,他都會迫不及待地給我打電話,說剛與他所報考的某某導師見了面,感覺導師對他印象很不錯,在談話中反復言及“你很有競爭力,我歡迎你報考”之類讓人欣慰的話語。“看來這次考中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了”,他每次總這么說、但每當這個時候,我的心中都會閃過一種不安的感覺。出于禮貌,我還是很禮節(jié)性地向他表示祝賀和祝愿。
一兩個月后,考博的結(jié)果出來了,阿西都會在第一時間向我報告他名落孫山的消息,隨后他總是以抱怨、委屈的語氣陳述他未被錄取的理由:要么是導師與他見面后又與其他某一很會公關的考生見了面,錄取誰考前實際上已經(jīng)被內(nèi)定了,他被耍了;要么是報考的導師故意給自己的專業(yè)課成績大低,他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復試階段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他被玩了;要么是北大清華的博士生英語考試題沒有嚴格按照大綱出題,他的英語成績還差一分半分的,他被騙了。
我與阿西認識,是他選修了我教授的一門互動性非常強的研究生專業(yè)課。在我的課堂上,阿西的眼神和肢體語言始終充滿絕對的熱情。他總是豪情萬丈,慷慨陳詞,與同學辯論受挫時,多次捶胸頓足發(fā)誓今后要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要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要做“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甚至要做“文采不輸于泰皇漢武、風騷不遜于唐宗宋祖,志向不亞于一代天驕”的毛澤東;還要做富甲天下的李嘉誠,要做富可敵國的比爾·蓋茨;還多次發(fā)誓馬上就開始準備報考北大和清華等著名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間或博士畢業(yè)后去哈佛或麻省理工等美國頂級大學留學,將來要像李政道、揚振寧一樣拿諾貝爾獎,等等。凡是名人,都是他的人生楷模,也都是他的人生目標。但我注意別,阿西是個極為自我的人,分組討論時,他發(fā)言積極,活力四射,但不善傾聽,同學中稍有不恭之詞,便會喋喋不休,挖苦不止,且往往用詞辛辣陰毒,讓人不堪入耳,惟恐“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遭到質(zhì)疑和動搖??陀^講,阿西的發(fā)言,往往邏輯不清,論據(jù)乏力,甚至不知所云,更無魯迅之文筆,主席之胸懷與氣宇,當然也無范仲淹、文天祥、顧炎武之忍性與大局意識,李嘉誠、比爾·蓋茨、李政道、揚振寧之敏銳與踏實了。
“敢想未必能成功,但不敢想一定不會成功,”我一向這么認為。當時阿西畢竟還是一個學生,所以,那時我對他在課堂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如果不是十分的過激,我多用贊許的正激勵,對他信誓旦旦的志向也多給予修正式的肯定和積極謹慎之支持態(tài)度。
在課間,我們也拉拉家常。零零星星,通過交談,阿西給我自陳了他的基本情況: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出生于南方集省省會城市近郊,高考以優(yōu)異成績考到北京一著名大學,主修工科,大學期間全面發(fā)展,是學校少有的風云人物,頗受老師、同學歡迎,為學校贏得了各種榮譽若干。大學畢業(yè)后曾在著名外國企業(yè)任職。家有哥姐弟妹多人,都功成名就,或在東部著名高校做知名教授,或在沿海中心城市著名跨國公司中擔任要職,俱為金領階層。
研究生畢業(yè)后,阿西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經(jīng)過近一半的屢屢失敗后,他不得不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偶爾給我發(fā)來短信或郵件,或直接來學校呈上最新簡歷讓我?guī)退跍蕚淇疾┢陂g推薦合適工作,
出于師生之情誼,我試著向幾家朋友自己開辦的公司或朋友擔任要職的公司鄭重推薦,但最后都沒有成功。他不是嫌棄老板為人不夠大氣,就是嫌棄人家辦企業(yè)總沒有從國家和民族的高度去思考公司的贏利模式,不值得與之為伍。而我的朋友們的反饋是,阿西很不成熟,其幼稚程度與其年齡極不相稱。聽他講話,心系總理,心系國家安危,民族大節(jié)高于一切。但就具體問題一深入詢問,俱只知皮毛,泛化有余而分化不足,既有的經(jīng)歷中難以找到一件能表明他曾經(jīng)認真地、專注地做好甚至是一件小事。從其談話來看,阿西未來也似乎不愿去做小事,自我感覺過于良好,只想掃天下,不想掃一屋,而他們的公司,可能最終確實需要一個能掃天下之人,但這個能掃天下的人也必須要從掃好一屋開始。
連續(xù)幾次受挫后,阿西再度來找我推薦工作時。我建議他,不如“孔雀東南飛”,離開京城南下或東去投靠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哥姐弟妹們,可每當我如此建議,他總是支吾其詞、眼神游弋。
后來,我去阿西的家鄉(xiāng)講學,偶遇阿西小學及中學同學若干,無意間知道了阿西及其家庭背景的真實情況:他是家里的長子,父母親及弟妹均為農(nóng)民,由于鄉(xiāng)村城市化及地方政府的權(quán)力尋租,他們?nèi)沂ネ恋睾螅改赣H及四個弟妹都在家鄉(xiāng)城市的城交結(jié)合部的一些家庭作坊中靠打拿工艱難地維持簡單的生計,并非如他以前給我說的有“功成名就”哥姐弟妹若干。我確認了真實之情況以后,對阿西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以前阿西能給我談起他的“成功”與“得意”之處時,我那種莫名的不安感覺也終于有了答案。
“我們營造了一座監(jiān)獄,而最可悲的是,我們甚至無法看到監(jiān)獄的高度?!边@是美國著名健康大師卓普拉(Deepak Chopra)在其(無條件的生命》(Unconditional Life)中的一句話。
對我們?nèi)魏我粋€個體來說,我們的父母親是誰?我們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成長在什么樣的時代?早年接受什么樣的教育?甚至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幾近不可控制。不論作為一個生物性的個體還是社會性的個體,無論從新陳代謝的觀點,還是從個體社會化的觀點,我們要成長,必定要從外界吸收新物質(zhì)、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信息,排泄廢物質(zhì),篩選、過濾并留下一些信息并納入我們的認知體系。這個推陳出新的過程伴隨我們生命的全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身體得以逐漸發(fā)育、成長,我們的人生觀逐漸形成,我們的能力和個性也在遺傳與環(huán)境的互相驅(qū)動過程中,伴隨著物質(zhì)和信息的新陳代謝過程逐步養(yǎng)成。由于任何個體天生的遺傳素質(zhì)與后天的成長環(huán)境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對每個個體來說,其觀念、能力和個性都是唯一的。因為唯一,所以不兼容;因為不兼容,所以個體就不能完全開放而只能有限開放;因為有限開放,所以每個人的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因為認知能力有限,所以每個人會有自己獨特的、圍墻或高或矮的精神監(jiān)獄。這種畫地為牢的精神監(jiān)獄對人生的影響,輕則使人在職場上偏離軌道,甚至是南轅北轍,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沾沾自喜中,在麻木與昏迷中溫水煮蛙式地去慢慢消弭個人能力發(fā)展的可能性,自然,個人價值最大化就無從談起了;重則使人誤入迷途,飲鴆止渴,終生懷才不遇,白來世上一回。
自1991年大學畢業(yè)從教以來,我教過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也教過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教過中國人,也教過美國人、法國人和塞拉利昂人。在我的學生中,有很聰明的,也有很不聰明的;有很成功的億萬富翁,金領若干;也有衣食無著,至今依然流落街頭的。但不管他們的“產(chǎn)出”如何,我對他們的“投入”都是公平的,每一堂課,我都在盡我所能并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陀^講,從投入與產(chǎn)出的角度看,阿西并不是我喜歡的學生,但他總對我說,我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師,也是他最喜歡的老師,他的話不一定能全信,但我相信這句話是可信的。
這次他又來請我給他“寫”推薦信,我努力保持我平時的熱情,在推薦人簽名處工工整整地簽上我的名字后,我把推薦信合上后還給他時,認真看了看他:面容憔悴,衣著不整,神色憂郁,自信不足。他見我如此鄭重地看他,身子往中間本能地緊縮了一下。
想到他已早過而立,如今家未成。業(yè)未立不說,似乎還在虛幻中自我陶醉,在自我構(gòu)筑的“精神監(jiān)獄”中苦苦掙扎。人過而立,倘若依然沒有明確之奮斗目標,那就好比在黃粱美夢中酣睡的書生?我該不該叫醒他?如何叫醒他?
阿西所報考的學科,不僅與他本科及碩士的專業(yè)相差很大,在北大和清華也不是優(yōu)勢學科,甚至在全國的大學專業(yè)排名中,也都不在三甲之列。但根據(jù)歷年錄取的統(tǒng)計資料,他所報考的專業(yè)由于屬于冷門專業(yè),報考人數(shù)少,錄取率要高得多。由于一學期54個課時的近距離了解及后來作為答辯委員參加了阿西的碩士論文答辯,我對阿西的了解是比較深入的,他不僅不夠敏銳,甚至在相關學科上的積累還非常有限。可以說,阿西并不是對學術(shù)真有興趣,看來他堅持報考北大、清華博士應該另有理由。想到這,我問他:“為什么要考博士?”“為什么一定要考北大和清華的博士?”“你已過而立,將來干什么?未來的職業(yè)定位是什么?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嗎?”“在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劃上,除了考博外還有沒有其他更為合適的道路可選?”“如果考博是唯一的一條道路或最憂路徑,一定要考北大和清華的嗎?這兩所大學的競爭相對更為激烈,難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嗎?”可能阿西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些問題,也可能認真考慮過但至今仍然不敢也不愿直面這些問題。我連發(fā)如此之多的重磅炸彈,他變得更加緊張和拘謹,呆呆地站在我的面前,支支吾吾,語焉不詳。
阿西憋了幾分鐘,竟然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最后,他深吸了一口氣,紅腫著臉對我說:“李老師,你是我最信任也是最尊敬的老師,你幫我分析分析,指導指導我吧,我聽你的。”最終,困擾他人生的大皮球被他輕松地蹋了過來。阿西說完這句話,身子癱軟了下來,趔趄了一下,身子一歪,雙手爬撐在我的辦公桌上,抬頭看著我,眼神中充滿期待,里面還揉進了一絲濃烈的哀求,滿身疲憊不堪、萎靡不振。
我們的談話持續(xù)了很長時間。分手后的當天晚上,阿西還言猶未盡地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從字數(shù)上看,他應該徹夜未眠。在后來的談話及當天晚上的郵件中,阿西把他家庭的真實情況,為什么對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人撒謊抬高自己的身份與出生,因為曾經(jīng)在班上發(fā)誓要考上北大、清華的博士,所以現(xiàn)在的行動實際上并非自己真實想法,主要是“做給他人看而已”,等等。在郵件最后還懇請我能原諒他的無知并附上了他的簡歷,希望我能幫他在近期推薦一份工作,不擇貴賤,只要有些收入來解房租和水電之急即可!在郵件的最后還用藍色大號字體標明“切盼早復,學生守秒恭候”字樣。
我與阿西的長談及他的郵件使我的心情頓時變得極為沉重,以至后來連續(xù)幾個晚上我都很難入睡。該不該接這個球?如何接這個球?很讓我費一番心思。我深知,我的回復,對他的后半生極有可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我猶豫了很長時間,如果不是他每天兩次來信催問回復之事,我還不知道要把這件事拖到什么時候。
阿西的經(jīng)歷,既是個案,但在當代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學子中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院痛硇?,我決定既舉重若輕,也要舉輕若重,鄭重地給他回了如下這封郵件,郵件的標題就叫“自解繩索,清零歸一”。
阿西:
你好!感謝你對我的信任。上次在我辦公室里提到的問題,我也是在不經(jīng)意之間隨便問起,不想你如此重視。既然你對我如此信任,我就談談我的觀點,你根據(jù)情況酌情待之。
根據(jù)我們這些年來的交往,不論你個人的自陳還是我對你的有限了解,你都是有遠大志向并渴望成功、充滿激情的血性男兒。但遠大志向也好,激情血性也好,如果沒有專注和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去夯實、去推進,那遠大志向只能是空中樓閣,激情血性就是庸俗的亂舞和神志不清的胡言亂語。對你的情況,我有四點建議:
首先,明確你的興趣所在。
你究竟是對做學問,從政,還是經(jīng)商感興趣?在我的課堂上,好像你對這些方向都表現(xiàn)出超乎常人的熱情。要知道,對什么東西都感興趣實際上就是對什么東西都沒有長久的興建。如果對什么東西都沒有長久的興趣,那要有所成就是很困難的!
為什么要明確興趣所在呢?因為興建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它對智力因素的發(fā)揮起著定向和調(diào)控作用,并進而決定了個人績效或個人價值量大化的可能性。因為一個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他只需要極少甚至不需要格外的意志努力去監(jiān)控過程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因之,也更容易取得積極的結(jié)果。而積極的結(jié)果又會反過來增加個人對該事情的興趣,所以,興趣是個人取得高績效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所以,持久的興趣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原始策動力。
那你究竟對什么感興趣呢?根據(jù)你在我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及這些年來我們的交往,你渴望成功,希望能早日出人頭地。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沒有人能在行行都成為狀元——李嘉誠并沒有像愛因斯坦一樣在理論物理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毛澤東也沒有在數(shù)理類的SCI學術(shù)雜志上發(fā)表過論文。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就意味著你要對讓你興奮和感動的東西進行深入地篩選和甄別,而其中與你的能力最為匹配且能產(chǎn)生持續(xù)高績效者就應該是你真正的興趣所在。根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及我對你的了解,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個人及家庭的基本價值評判體系,我認為在富(經(jīng)商)、貴(從政),雅(衣食無憂后追求高雅藝術(shù)及其他個性與自然及社會的良性互動活動)這三種層次的需求滿足中,你應該對第一層次,即求富是最感興趣的,所以我建議你經(jīng)商最好。
其次,在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內(nèi)做自己量擅長的事。
興趣與擅長并不是一回事,有的人對某事可能很有興趣,但并不擅長。比如很多人對體育很感興趣,但并不擅長,甚至其興趣與能力成反比,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內(nèi)選擇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作為自己的職業(yè),那是人生的一件快事。我在職業(yè)生涯的探索與定位期,先后做過記者、項目策劃、翻譯、市場經(jīng)理、人力資源總監(jiān)、培訓學校校長等職,雖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但我的持久興趣是不斷探究新的事物,喜歡創(chuàng)新,擅長把復雜的問題用簡單語言清楚地表達出來,并熱心傳播給周圍的人,所以我選擇了做大學教師。
你究竟對什么最擅長?從你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及你既有的經(jīng)歷來看,你對策劃性、與外界廣泛接觸的行業(yè),如新聞媒體應該更為擅長。
第三,學會專注,從小事做起,并做好小事。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做大事,必先做好小事。不做小事的人必然不能做好小事,更做不好大事。
自己感興趣并擅長的事情找到了,接下來就是專注的問題了。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它包含了成功職場生涯的大部分。所謂成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就是在自己量感興趣、也最擅長的領域和自己有機會做的領域里尋求量大程度的交集。所以,成功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除了知道自己對什么最感興趣也就是有持久的興趣,更重要的還要主動出擊進入自己量感興趣的領域發(fā)展。
那么,如何做好小事?
一個人不能做好小事,大多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志不寧的問題,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能力,盡管不能做好所有小事,但一定能做好很多小事。因為心志不寧,思維就不能有效聚焦,因為思維不能有效聚焦,行為就沒有基本的堅持性,行為沒有基本的堅持性,自然就連小事也無法做好了。
人為什么會心志不寧?可能由于個體本身的自尊,也可能來自個人生活環(huán)境,諸如家庭對個體過高過早的期望,致使個體“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欲望太過于強烈,這種過于強烈的欲望左右了個體的行為,以致使個體的行為有些變態(tài)(中性詞)。對此,自解繩索很重要,具體方法是: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自卑,但也不要自負,適度自信。對家人、對朋友,既要謹慎承諾,又要一諾千金,承諾既要量力而行,更要學會說自己不能。不能獨善其身者,是不能兼濟天下的!如果現(xiàn)實尚不能獨善其身,就天天想兼濟天下,心志怎能安寧呢?
前面分析你持久的興趣應該是經(jīng)商。經(jīng)商又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但終其源頭,都界于兩個極端之間:一是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即在龐大的商業(yè)機構(gòu)中負責一個點的工作,如報社的文字校對,公司的考勤記錄員等位低薪微之職位。二是對整個組織的運營及全體人員的未來負責,如企業(yè)主或公司董事長等位高薪豐之職位。對于前者,在你看來可能是微不足道,不屑一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相知多年,我認為你并不缺少做企業(yè)主、做董事長的宏偉韜略與馳騁思維,而缺少的恰恰是把平凡之事做得不平凡的點點滴滴求合理的忍性、耐心及基本的職業(yè)素養(yǎng),建高樓也要從挖地基開始。所以,我建議你從小事做起,從基礎做起。由于你對家亭、國事、天下事都感興趣,所學及這些年備考博士,在多個專業(yè)領域都有所積累,從個性及能力與崗位匹配角度,我建議你重點考慮新聞媒體領域基礎崗位——這應該是你有持久的興趣并能擅長的。
第四,直面虛幻,直面現(xiàn)實,沖破個人精神監(jiān)獄。
“沒有正常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泵绹飳W家及教育家喬登(David StartJordan)如是說。所以,要擁有卓越的人生,就必須先有正常的生活。這里的正常生活主要指的是精神生活而不僅僅指的是物質(zhì)生活。如果一個人物質(zhì)上極端匱乏,但只要他的精神是健康的,他每天就有進步的可能,任何遠大之理想都有實現(xiàn)的可能。而如果精神不健康,那每天不但不進步,反而會退步。長此以往,就是小小的成績都不可能獲得。所以,決定職場生涯是否成功的關鍵,往往不是物質(zhì)基礎而是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這也是若干勵志類的書籍和領導力測評方面的專著永遠的話題。
恕我直言,這些年來,你一直都生活在虛幻之中,沒有勇氣直面現(xiàn)實。你報考博士,看中的并不是學校的學術(shù)地位,而是其社會聲譽。你想當然認為一旦成為北大。清華學子后就高中央政治局委員及諾貝爾獎不遠了。很顯然,這是一種虛幻的想法,其他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在此我無意打擊你的遠大志向,英雄讓人景仰,也讓人尷尬。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是很多學子心目中的英雄。他到處演講,鼓勵年輕人應該依循自己的稟賦和興趣,開創(chuàng)自己的人生。他的睿智、博學和風采,不知讓多少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但這個世界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都是“沒有成就”的普通人。如果每個人都去追隨英雄,立志去做你在課堂上發(fā)誓要做的范仲淹、文天祥、顧炎武、毛澤東、李嘉誠、比爾·蓋茨、李政道、楊振寧,這是不現(xiàn)實的。
即使你“幼有神童之譽,少懷大志”,家人、老師、朋友也這么評價并鼓勵你。但如果不知有所為也有所不為,那到頭來也可能是“長而不聞,終與草木同朽”。尋找英雄、追隨英雄,不只是跟自己過不去,而且也不符合社會的需要。
現(xiàn)實中,最后成為英雄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九在年輕時候,也都只是個普通人。胡適并非從小就立志要當英雄,他在比你小10多歲的時候,是美國康乃爾大學農(nóng)學院的一名學生,一點也不出色。當他在課堂上為蘋果的分類問題搞得汗流浹背、喪神敗志時,有誰想得到他后來會是個“大學者”、“大文豪”?
盡管每個人都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成為英雄,但因為沒有人能預知誰將是明日的英雄,盡管我們似乎不應該在年輕的時候,就過早地放棄這個希望。但因為英雄在沒有成為英雄前,大多是普通人,所以,走出虛幻,直面現(xiàn)實,沖破如卓普拉所言的精神監(jiān)獄,方是你成功職涯的一條康莊大道!
專此回復,與你共勉,盼擇精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