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用饅頭指代包子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練就了“望文轉(zhuǎn)讀”的絕活,比如許多上海人能夠看著菜單或水牌上的“小籠包”三個字,而嘴里自然而然地發(fā)出“小籠饅頭”四個音來,其實“肉包”、“菜包”等,一律如此。
上海人對于面食的感情和西北完全不同,在西北,面食是賴以生存的糧食,而在上海稻米坐了頭把交椅,面食則成了一種點心。上海人并不是不喜歡面食,甚至可謂挺喜歡面食的,無奈沒有北方血緣的上海家庭,在家中怎么也整不出像樣的面食來,最多也就只能燒碗面而已。
這樣一樣,小籠饅頭成了上海人對于面食“解饞”的一種恩物了。說了半天,上海的小籠饅頭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小蒸饅頭當然是用小蒸籠蒸的,小一點的蒸籠放四五個,稍大一點的可以放十個,不管多大的蒸籠,一客(份)就是一籠,所以很奇怪,上海一客小籠究竟有多少個,是沒有定數(shù)的。小籠饅頭的面是未經(jīng)發(fā)酵的,用面粉和水后直接揉出來,搟成極薄的面皮,再包入事先拌好的肉餡,用手捏出一排漂亮的小褶子,頂上還留有一個小孔,非常的漂亮。
小籠饅頭的肉餡,是用純?nèi)舛绯?,不用蔥姜和其它任何香辛料,只有鹽、糖和料酒三樣,所以口味很淡,保持肉的原汁原味。肉餡里還有一樣東西,叫做肉皮凍,是用豬皮燒制后冷卻而成。肉餡里拌了肉皮凍,蒸后肉皮凍化開,就成了小籠饅頭的湯汁了。
然而,在肉餡中拌入肉皮凍實在是件“似易實難”的事,過去沒有冰箱,光是要制成合格的肉皮凍就是個挑戰(zhàn),做得稠一點容易凍起來,然而成本卻太高,煮肉皮時多放點水吧,就是一大鍋湯,凍不起來。制成了肉皮凍后,拌肉餡,放少了沒有湯汁,放多了肉餡變得濕淋淋的,不容易包起來,而且湯汁太多,吃多了則會發(fā)膩。
湯汁是小籠饅頭的精髓,偷懶的上海人在此又省略了一個字,成了“湯”,所以北方人要是看到上海人只吃小籠饅頭,還一直在念叨著“湯”時,指的就是小籠饅頭里的湯汁。
一家好的小籠店,不僅僅是做出小籠,一蒸就完了。好的店家,追求的是“讓每個小籠都有湯,并且這些湯都能送進顧客的嘴里”。
小籠一定要用竹蒸籠隔水蒸,竹蒸籠透氣性好,不會把小籠蒸得太濕,卻又能充分布散熱量,如果是用新的竹蒸籠,還有一種特別的清香呢。好的店家,每次蒸過小籠后,都要仔細地洗凈蒸籠特別是籠墊,不僅是為了衛(wèi)生,更主要地還是為了防止小籠粘在蒸籠邊上或籠墊上,小籠的皮極薄,一扯易破,所以一定要洗凈蒸籠,你若是見到有的店只有那么幾個蒸籠,反反復復地蒸也不見他洗籠墊,那我勸你還是不要吃了,你便是有天大的本事,還是難保不會弄破那么一兩只的。沒有吃到小籠的“湯”倒是小事,把心情弄壞了可不劃算。如今有的店家投機取巧,在小籠饅頭下墊上一片胡蘿卜,主意是不錯,但總有些怪怪的。
說到吃小籠的本事,又有許多可以說說的了。吃小籠要蘸放了姜絲的米醋,鎮(zhèn)江醋太咸顏色又深,米醋正好,吃小籠蘸醋可以去膩。吃小籠,要有些筷子功,輕輕地夾在小籠的頂部,輕輕地提起,夾得太輕提不起,提得太快又易破,所以非要有耐心之人,才能享受到此美味。挾起小籠后,有許多人沒有本事移動到醋碟里,很多人挾后,快速移向自己,小籠半途滑落,掉在醋碟里,濺得一身是醋,這種吃法,仿佛是將小籠“扔”進醋碟里。
聰明的人往往用調(diào)羹“接一接”,再送到醋碟里蘸一蘸,依然放回到調(diào)羹里,輕輕咬破小籠的一邊,慢慢吸食小籠的湯汁,然后再把調(diào)羹輕輕放入醋碟,讓醋流進剛才咬破的小洞,隨后用筷子挾起,咬下半只來。這時一定要用筷子挾,若是直接用調(diào)羹送進嘴里,那就是“就醋送饅頭”,實不足取。老吃客都是用筷子挾起咬下的半只,把調(diào)羹里剩下的醋汁倒入剩下的半只小籠,讓醋能夠分幾次充分發(fā)揮作用。
老吃客并不只用善用醋而已,他們對于蒸小籠也很講究,他們絕不容忍的是蒸好了取下,沒有賣出去回到灶頭再蒸的。哪怕是現(xiàn)蒸,蒸得時間太長、太短都不行,時間太長,小籠的皮就塌了,時間太短,外皮粘牙,都不行,那些老吃客們往往要求吃一籠上一籠,而且吃一籠的時間,正好也是蒸一籠的時間。
賣小籠的大多是飲食店,必須先買“籌子”(如今已改成電腦小票了)再換小籠,有些老吃客,買好籌子不是一下子交給服務(wù)員的,而就分幾次交給服務(wù)員,為的就是要追求一個“新鮮出爐”。
有許多人吃小籠,再配碗雞鴨血湯或是油豆腐粉絲湯,這些湯也是上海小吃的特色,然而老吃客卻沒有這樣的吃法,他們一般都不要湯,即便要湯也是蛋皮清湯。問他為什么,他說湯會沖淡小籠的美味,小籠也會影響湯的特色,若是要“吃湯”,下回專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