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讀小學(xué)的時候,每到放學(xué)的時候就跟著年齡大的同學(xué)混。學(xué)校挨著條弄堂,在弄堂口有個賣各種零食的雜貨店,以前被上海人稱作“煙紙店”,一對紹興夫妻整日打理著小店。小小的柜臺下面充作櫥窗,里面什么都有,語文簿算術(shù)簿、毛筆硯臺描紅簿、橡皮筋火藥紙、鉛筆盒子卷筆刀……柜臺上面是用玻璃隔成一塊塊小的格子,每格里放著各式各樣的零食。鹽津棗、鹽津條、鹽津餅、咸枝卜、五香豆、話梅餅、彈子糖,橫(wang)胖橄欖、檀香橄欖……七七八八不下二十多種。而這些東西最貴的不會超過一毛,最便宜的一分錢也可到手,幸福時光啊,這其中就有“山北鹽炒豆”。
“來啊,刮啦松脆咯山北鹽炒豆2分盎鈿買一包啊”店主用濃濃的紹興腔喊著。
這廂邊五六個同學(xué)學(xué)著叫:“來啊,刮拉松脆咯山北鹽炒豆5分盎鈿買一包啊”。這時店主就會拿出大包的來,這是種默契。因為平時一二個小孩來買的話確實是二分一包,而我們五六個人每人一分可湊成五分的量,這樣可以看起來多點。
買了來,在路邊蹲下開始瓜分了。我因為最小,要等到分完后他們每人拿出一顆給我。有兩個跟我要好些的會多給我一顆,咂勁啊。只是那時年齡小了些,委屈了我一口小牙齒。
在小時候,不懂何謂山北鹽炒豆,只是跟著別人叫。所以腦子里經(jīng)常定不了位,一會是“三包”,一會是“散包”。不過想像力再好也沒想到過宏圖的那個“三胞”。及至長大后,讀了點書才知道這地緣文化的有趣;江南一帶一直有這種說法,山陰為北,江陰為南。這山北說的就是會稽山以北的紹興。這就對了,上大人孔乙己的茴香豆不也出在這么。原來紹興人吃蠶豆就和陜西人吃面食一樣,可以變出種種的吃法?,F(xiàn)在世面上有時能買到的蘭花豆和金邊豆不知是否也拜紹興人所創(chuàng)的,但五香豆有人說就是茴香豆,這點我不敢茍同,因為這兩種豆我都吃過。最多可以把茴香豆當(dāng)成五香豆的哥哥。
鹽炒豆,顧名思義是用鹽炒的。但要把鹽炒到豆子里去,是沒吃過的人想像不到的,唯肚子里有一顆顆鹽的豆子才是天下最好吃的。當(dāng)年為這鹽肚子,我的學(xué)長們還鬧過勿開心呢。如今的情況也差不多;一斤鹽炒豆吃到最后剩下的就是沒開肚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