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行村民直選、村民自治以來,基層民主得到有力推進。然而,由于認識的偏差、相關法律和制度規(guī)章不盡完善等原因,個別村“兩委”出現(xiàn)關系不和諧,不同程度地使黨在農村基層的執(zhí)政基礎遭到削弱。
在充分保證村民自治的同時,如何鞏固黨在農村基層的執(zhí)政基礎?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廣東省佛山市著眼長效機制,注意抓好制度建設,理順村“兩委”關系,規(guī)范村務運作,力促村“兩委”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摸索出一條充分在發(fā)揚基層民主基礎上,推動村級“兩委”和諧的路子。廣東佛山的經驗值得借鑒。
明確村支書是“一把手”“負總責”
近年來,廣東省佛山市堅持在農村黨員、干部群眾中開展“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專題教育活動,引導黨員、干部和群眾正確認識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的關系,自覺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在此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法規(guī)和黨的章程,各地明確出臺相關意見,確立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
拿南海區(qū)來說,早在2000年,就出臺了《關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意見》,明確“村黨組織是村各項工作和各種組織的領導核心,村黨組織書記是‘一把手’,負總責”;“村黨組織要加強對村委會的領導,支持村委會依法開展工作,村委會必須把自己置于村黨組織的領導之下”。
2004年,佛山市抓住村級組織換屆這一契機,通過“兩推一選”的辦法選好配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通過大力引導村民選好村委會成員,選出真正為群眾辦事、能辦成事的村級領導班子。此舉增強了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與公信力,強化了村黨組織領導地位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村“兩委”成員,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與村委會主任交叉任職的比率。通過交叉任職,使村黨組織干部普遍接受了群眾檢驗,有利于提高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凝聚力與號召力;在客觀上也為實現(xiàn)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發(fā)揮村黨組織書記“一把手”、“負總責”的作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
目前,在總結全市基層組織好經驗、好做法的基礎上,佛山市草擬《佛山市農村“兩委”議事規(guī)則》,進一步規(guī)范村級組織規(guī)范化運作;并草擬了《佛山市民主評議村干部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村干部考評機制。
分工負責 齊心協(xié)力當好“村官”
在一些地方,農村選舉受宗族、姓氏的影響,以及部分村民被狹隘的思想、利益觀念等因素的左右,村“兩委”交叉任職并不容易實現(xiàn)。而且,根據有關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村黨組織中的非本村戶口的黨員干部,不具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無法參與村委會的競選,導致有些地方無法實現(xiàn)“交叉”。
佛山市在實踐中認識到:在明確村黨組織與村委會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角色關系之后,關鍵在于進一步從制度上明確界定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職權,從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3個層面,建立一套完善的、具體的、可操作的制度體系。
——村“兩委”聯(lián)席會議制度。在規(guī)范村事務決策權上,通過建立健全村“兩委”聯(lián)席會議制度,形成相互溝通協(xié)調、民主表決的集體領導機制。
——村“兩委”統(tǒng)籌分工制度。南海、順德等區(qū)都出臺了專門文件,對村“兩委”班子進行統(tǒng)籌分工。在決策執(zhí)行和村務管理上,各村實行村黨組織書記領導下的“兩委”成員集體分工負責制:按照統(tǒng)籌分工的原則,在村“兩委”內部實行統(tǒng)籌安排工作;村黨(總)支委不局限于只管黨務,而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交叉分管某些行政事務;明確村黨組織書記負責黨組織和村的全面工作,村黨組織和村委會其他成員的分工,由村“兩委”聯(lián)席會議共同研究決定,并報鎮(zhèn)(街道)黨(工)委審批備案;村“兩委”成員的分工安排,全部公開張貼上墻,接受村民監(jiān)督。
——村委會向村黨組織匯報、請示工作制度。一些區(qū)建立了村委會向村黨組織匯報、請示工作制度,并對匯報和請示的內容、方式等做出相關規(guī)定,確保村委會工作置于村黨組織的領導之下。
——村級財務管理“雙簽”制或“互簽”制。在村級財務管理上,各村采取村“兩委”“雙簽”或“互簽”制,嚴格對財務運作、管理的民主監(jiān)督。
——與績效相掛鉤的村干部收入分配制度。規(guī)定村黨(總)支委與村委成員同樣為脫產干部,進一步完善和鞏固了村黨組織的領導地位,消除了村“兩委”干部因收入分配產生的分歧,確保了村級班子隊伍的團結和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