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之乎
新課程以“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學科本位的觀念,真正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樹立“施教為學”的觀念,積極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來開展教學工作。這就必須重新建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那么該如何進行新理念下的教學設計呢?
我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就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冊第八章第四節(jié),嘗試設計了《動量定理》的教學。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 設計思想
本節(jié)課較真實的創(chuàng)設了物理情景,學習者以科學研究者的身份,采用“問題——猜想——推理——驗證”的科學研究方法,去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和獲取知識,以求順利實現(xiàn)知識的順應和同化,從而積極建構起動量定理。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的主線為:實驗激趣——提出問題——科學猜測——理論推證——實踐檢驗——親身體驗——學以致用。
2 教學過程
2.1 提出問題,大膽猜測
2.1.1 實驗激趣
問題:讓一個生雞蛋從空中自由下落,而不摔碎,怎么辦?
實驗:讓兩個同樣的雞蛋,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一個落在桌面上,一個落在沙缸里。
這是一組對比實驗,落在沙里的雞蛋是否摔碎,學生并無生活經(jīng)驗。雞蛋從足夠的高度下落而不碎,首先就讓學生產(chǎn)生了認知上的沖突,打破了原來的認知平衡,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教師也順勢引入了新課。
2.1.2 提出問題
在光滑水平面上有質量為m的物體,速度為v,具有動量p=mv,如圖1所示。
問:怎樣才能改變物體的動量?
(提醒學生,力的瞬時效應是產(chǎn)生加速度,讓學生建立起沖量才是改變物體動量原因的認知,這是知識的順應過程。)
問:既然沖量才能改變物體的動量,那么物體受的沖量與它動量是什么關系?
2.1.3 大膽猜想
讓學生大膽猜想,沖量是等于初動量呢?還是等于末動量?抑或是等于動量的變化(即Ft=mv′-mv)?(讓學生明確探索的課題,旨在思維定向)。
2.2 理論探究,尋求規(guī)律
猜想或假說是否正確,需要理論支持和實驗驗證。
啟發(fā)點拔:你能否用所學知識推導出沖量與動量的關系?讓學生從以下4處情景出發(fā)展開思考,如圖2所示。
在分別推出以上四處情景的表達式后,讓四名學生再用語言表達。
(這4處情景,由特殊到一般,對沖量與動量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從而達到建構動量定理的目的)。
可見,不論外力是幾個力,也不論外力是動力,還是阻力,是重力或摩擦力,合外力對物體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與前面的猜想都是一致的。
2.3 學以致用,鞏固提高
2.3.1 解釋落蛋實驗
點拔討論:①研究對象是什么?②研究哪個過程?③兩個雞蛋與接觸面碰撞過程中有哪些是相同的?又有哪些是不同的?
由動量定理得:
F合=p2-p1t,在該表達式中p2-p1=Δp,Δp是一定的,只是作用時間t不同。對于作用時間長的,其合力大;而作用時間短的,合力小。
④啟發(fā)提問:決定雞蛋是否摔壞的主要因素是雞蛋受的合力嗎?
2.3.2 親身體驗
讓每個學生用兩種方式從凳子上往下跳,一是落地時,腳下迅速彎曲;二是落地時腳伸直(要防止受傷)。
2.3.3 親口說說
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有關的例子。
啟發(fā)點拔:應包括兩個方面。要減小作用力,就要延緩作用時間;有時也需要增大作用力,就要縮短作用時間(如釘釘子,打樁等)。
2.3.4 親手做做
細繩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拴一鉤碼,從一定高度釋放鉤碼,細繩斷了,如圖4所示。
問:從同樣高度釋放鉤碼,怎樣才能使繩不斷裂(設計緩沖裝置)?
3 定量分析
例1 質量m=10kg的物體,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現(xiàn)施F=100N的水平推力,求該物體在2秒時的速度?
解法一:用牛頓定律和運動公式求解。
解法二:用動量定理求解。
拓展一:假設水平面不光滑,有摩擦力f=40N,其他條件不變,求2s時的速度?
拓展二:在拓展一中,如果在2s時撤去外力F,還能運動多久?(設摩擦力不變)。
解法一:分過程用動量定理。
解法二:全過程用動量定理。
總結提高(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1)動量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位移,用它處理問題比用牛頓定律方便。
(2)用動量定理解題,必須作好受力分析。
(3)全過程用動量定理要比分過程用動量定理更加方便。
例2 一冰球m=50g,以15m/s的速度滾來,運動員用球桿將球擊回,速度變?yōu)?5m/s,打擊時間0.01s,求撞擊力?
教法:學生先試做,然后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在屏幕上,讓學生點評。
總結提高:
(1)動量定量是矢量式。
(2)動量定理既適用于恒力,也適用于變力,從而拓寬了解題口徑。
4 創(chuàng)新實踐
課后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動量定理的例子,是否可以做進一步的改進?你能親自設計一個小發(fā)明嗎?然后和其他同學相互交流。
5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中,本人嘗試建立了新的教學模式,即“激趣——探究——體驗——內化——應用”。教師不再是滿堂灌,而是精心設計物理情景,再進行適當?shù)乃季S點拔,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和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本節(jié)內容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先是用“落蛋實驗”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兩種方式下跳”對動量定理的理解有了體驗;“親口說說”即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活化了對定理的理解;“親手做做”和“創(chuàng)新實踐”,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應用,物理學習從生活開始,最后又走向社會。
我體會到,教材只是多種教學資源中的一種,從教材演變?yōu)閷嶋H的教學行為,必須賦與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師永遠是教學的創(chuàng)造者,這是教師的職業(yè)光榮。
(欄目編輯鄧 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