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成自然
在我們還沒買房子的時候,公婆就已經(jīng)來和我們一起住了。老人退休以后愿意來北京和兒子、孫子一起生活,當然作為雙職工的我們也愿意有老人幫著照顧孩子。那時單位才分給一間簡易平房,外加一個小廚房,一家三口住是可以湊合,但兩個老人來了,就沒法住了。于是根據(jù)當時的經(jīng)濟條件,我就在離老公單位不太遠的一個小區(qū)租了一套一居室的房子,客廳用簾子一分為二,讓公婆住在里面,外面半間就當作起居室。因為房子小,家人之間的空間也就顯得很小,剛開始有些不習慣,總覺得不像自己住的那么自由自在。忙碌了一周,周末的早晨想睡懶覺都不好意思,不敢睡到太晚。對于公公婆婆也是一樣,比如,老兩口拌兩句嘴是很正常的事,但剛來時,當我一出現(xiàn),老人就馬上“停戰(zhàn)”,所以他們也同樣有不自由的感覺。后來一起住的時間長了,漸漸地彼此都習慣了。公公婆婆把這里當作自己的家,住得安逸踏實,而我也把公婆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在家里能夠自在放松了。
當然,要適應這些也需要有主觀上的愿望,如果你不去主動調(diào)整適應,那么積攢下來只能是更多的煩惱,而最終可能導致不能與老人愉快同住。
孝不如順
老年人與年輕人在生活方式習慣上,有諸多的不同,兩代人同住一個屋檐下少不了會有矛盾和沖突,我也遇到不少這樣的情況。比如,公公特別喜歡看電視,每天晚上8點鐘收看央視一套的電視連續(xù)劇是雷打不動的,而且公公年紀大了,聽力不好,經(jīng)常把電視機的聲音開得很大,而那時段正是孩子做作業(yè)的時間,電視的聲音常常讓孩子集中不了精力,有時甚至跑出來和爺爺一起看電視。這其實是件很難調(diào)和的事。對于現(xiàn)在的家庭來說,孩子的學習都是頭等大事,很多有孩子在上學的家庭看完新聞聯(lián)播就把電視關(guān)了。我該怎么辦?一方面擔心孩子學習受影響,心里著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讓老人受委屈,畢竟晚間電視劇是老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娛樂甚至是寄托所在。最后我還是決定遷就老人,只是偶爾建議老人把電視聲音調(diào)低一點。
這一遷就就是6~7年,孩子已經(jīng)從小學升到初中,慢慢地孩子也鍛煉出抗電視干擾的本事,而老人也愉快地在北京生活了6~7年。
珍惜擁有
凡事都有利弊,當你擁有了什么,就多想想它有利的一面,好的一面。
和老人同住確實會失去一些自由和娛樂,比如為了顧及老人的感受,我們少了原本屬于三人世界的活動或兩人世界的浪漫,也放棄了一些現(xiàn)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但在另一些方面卻得到補償。因為有公公婆婆在北京幫我們照顧家和孩子,無論我們值班或是出差,都沒有后顧之憂,奶奶甚至還能輔導上初中的孫子做數(shù)學應用題。因為家務事很多都由婆婆幫著承擔了,所以我和老公在家里免了不少家務負擔,晚上可以有時間過問孩子的功課或自己充電看書,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夫妻之間因瑣碎的家務事可能帶來的矛盾。
和諧需要經(jīng)營
和老人愉快同住,主要還是取決于年輕人。如果你內(nèi)心希望老人住下去,你自然就會在行動上有所體現(xiàn)。比如每次出差,只要有時間,我總會買一些禮物帶回來。在買禮物的時候,我是有先后順序的,一定是首先考慮給公公或婆婆買,其次是孩子,最后才是老公和自己。長假或周末,我們也經(jīng)常帶著老人一起外出旅游度假。每年公公婆婆過生日我都會送他們生日禮物,一起去飯店吃飯,并且給他們買生日蛋糕。甚至在買房子的時候也考慮到把老人住的屋子放在陽面。因為長時間的相處,以心換心,二位老人對我也很關(guān)愛。在我身體虛弱的時候,婆婆會專門去市場上買來土雞煲湯給我喝。我下班晚回家,婆婆會給我留下飯菜。
去年,公公患病,在北京度過了他一生最后的時光,我和老公盡了養(yǎng)老送終的責任,之后婆婆回了老家?,F(xiàn)在,當我們回憶過去和老人一起度過的時光,留下的都是愉快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