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剛進六月,天氣就成了炎熱的夏天。市里的一位離休老干部來到我的辦公室,交給我厚厚的一沓文印好的資料,說是襄汾縣趙盾故里的幾位老者托他轉(zhuǎn)交的,并邀請我能到他們村去看看,渴望能引起領(lǐng)導(dǎo)的重視,保護好村里的古跡遺址。近幾年我沒有少去襄汾,也沒有少寫襄汾。我寫過丁村,寫過陶寺,寫過汾城,襄汾文化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覺得襄汾文化凝結(jié)著臨汾文化的精魂,有效地保護和開發(fā)襄汾文化,無疑就是光大臨汾文化的重要舉措。但是,對于趙盾故里,我還是比較陌生的,第一次聽說是在襄汾。
翻閱著手頭的資料,我的心中不禁泛起了一陣陣歷史文化的漣漪。趙盾對于我來說不算陌生,因為他的緣故,才使中外戲劇舞臺有了一出千古悲劇——《趙氏孤兒》?!囤w氏孤兒》的悲劇沒有發(fā)生在他身上,但起因卻在他那里。
公元前579年,也就是晉景公十七年,晉國發(fā)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其時,趙朔是晉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朝執(zhí)掌國政,兄弟趙同、趙括也都在朝中擔(dān)任要職,共同侍奉晉景公。晉景公喜歡游獵飲酒,疏于過問國事,這便與忠心為國的趙氏家庭發(fā)生了矛盾。此時,奸臣屠岸賈得寵了,他當(dāng)了司寇,掌握了晉國的宰殺大權(quán)。晉景公和屠岸賈一拍即合,當(dāng)下議定翦滅趙族。
要滅除趙氏家族,總該有個罪名吧!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屠岸賈找到的罪名是“趙盾弒君”。說的是晉襄公逝前將世子托付給了趙盾,他兢兢業(yè)業(yè),總理朝政,支撐了晉國,也延續(xù)了晉國在諸侯中的霸主地位。但是,晉靈公卻是個頑劣之徒。司馬遷曾在《史記》中這么寫他:“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觀其避丸也”。意思是晉靈公長大了,奢侈腐化,大興土木,他站在樓臺上用彈弓射打路人。路人抱頭鼠竄,他則狂浪大笑。
趙盾只得出面奏請君主改過,晉靈公非但不聽,而且產(chǎn)生了怨恨,就想把這位礙手礙腳的大臣?xì)⒌?
晉靈公選了個刺客去殺趙盾。趁天色未明,刺客翻墻而過,潛藏進下宮中,也就是趙盾府里。天色未亮,就見趙家庭堂燈光通明,家人已在預(yù)備車馬,趙盾早已穿好朝服,端坐閱卷,只待天亮上朝議事。刺客不忍殺他,碰死在院中的一棵大槐樹上了。
沒有刺死趙盾,晉靈公當(dāng)然不甘就此罷休。他竟然想出個殺人不用刀的毒計。他仿照趙盾的模樣綁縛了一個草人,在草人的胸腹中放上了新鮮的肉,訓(xùn)練一只惡犬上前撲咬草人,挖開腹肚便吃到了肉。這一日趙盾上朝,惡犬猛竄過來。見他與那草人相仿,就直撲而來。眼看轉(zhuǎn)眼功夫趙盾就有殺身之禍,危險極了!多虧一位武士仗義相救,殺了惡犬,保護趙盾逃出宮來。都城待不下去了,趙盾只好潛逃到邊塞小村。時間不長,趙盾的從弟趙穿殺死了晉靈公,趙盾才被迎回宮中,繼續(xù)總理朝政,并且立了新君晉成公。
屠岸賈以“趙盾弒君”為由要翦滅趙族,顯然不是得力的罪名。此時,趙盾早死了,趙盾擁立的晉成公也死了,晉景公在位也17年了。隔了這么長時間,再清算歷史陳賬,而且讓他的后代承擔(dān)罪過怎么也說不過去。大臣韓厥頭一個站出來反對。可惜反對也是枉然,晉景公同意了,大臣怎么擋得住?阻擋不成,韓厥趕緊來到趙家,將這個密謀透露給趙朔,勸他趕緊逃出躲避災(zāi)禍。豈料趙朔不逃,他認(rèn)為父親已擔(dān)了弒君的惡名,要是自己逃走名聲更壞,竟然甘愿去死!好在趙朔還想為趙家留下點骨血,好在他的夫人身懷有孕,好在夫人又是晉成公的女兒,當(dāng)即同韓厥商定讓夫人躲進宮去生產(chǎn),請韓厥庇佑孤兒成人。若真生個男兒,就叫趙武,好為趙家報仇雪恨。
第二天,屠岸賈率兵包圍了趙家,趙族老小,沒有一人逃過了血光之災(zāi)。據(jù)說,尸橫堂戶,血浸庭階,慘不忍睹。多少年后司馬遷也不堪回首這觸目驚心的災(zāi)難,只一筆帶過:“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于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還算趙家有幸,趙朔夫人莊姬生了個男孩,對外謊稱是個女兒,已經(jīng)死了。屠岸賈哪里會輕易相信,只恨不能斬草除根,在宮中沒有搜到,便通令懸賞,檢舉孤兒者,重賞千金;知情不報者,與窩藏者同罪,一旦查出,斬殺全家。孤兒鬧得都城中人心惶惶。
最為惶恐不安的是趙家的門客公孫杵臼和程嬰。他們都不愿趙家這么滅族,密聚一室商量救助孤兒的辦法。程嬰愿意為救助孤兒獻出自家的嬰兒,公孫杵臼則樂意舍生成仁。當(dāng)然,要從宮中救出孤兒,還離不開韓厥。
密謀成計,程嬰前去告發(fā),屠岸賈立即讓他帶路前往首陽山搜捕。孤兒被屠岸賈摔死了,公孫杵臼也被亂棍打死。屠岸賈長出一口氣,松心了。
豈知,這個孤兒是程嬰的兒子,而這真正的孤兒此時趁著宮中松懈被韓厥帶了出來。
之后,程嬰攜帶孤兒趙武遠(yuǎn)離鬧市,躲進了荒山。15年后,趁晉景公生病,韓厥奏說是因為滅除立過大功的家族所致。晉景公猛然醒悟,準(zhǔn)許趙武還朝繼承趙家祖爵。孤兒趙武還朝后,得到晉景公的同意,攻滅了屠岸賈一家。
這就是名揚中外的《趙氏孤兒》。我熟悉這個戲劇,熟悉這段歷史,但不知道這慷慨悲壯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臨汾轄域的襄汾!我急切地想做一次歷史文化的探訪。
次日,驕陽當(dāng)空,熱風(fēng)裹身,我已站在東汾陽村了。新到任的襄汾縣代縣長張金鳳陪同我來到村門東口,這里聳著一塊碑石,上刻“晉上大夫趙宣子故里”的大字,村中老者趙祖鼎先生介紹,從刀刻之法看,這像是一尊唐代碑石。看完碑石,走向村門,古舊的門樓雖然只剩下門洞了,但額上的大字仍然十分清晰:趙宣孟故里。我們知道,趙宣子和趙宣孟都是趙盾去世后的謚號。這些文物和遺址說明,東汾陽就是趙盾的故里。
看罷東汾陽的西門樓,以及被日本鬼子焚燒后的趙家祠堂遺址,我們來到了西汾陽。穿村而過,來到村南。廣闊的田野上隆起了幾個蔥綠的土丘,一座土丘前高聳著一座碑樓,邁步而前,仔細(xì)觀看,正是趙盾故墓。在他的墓側(cè),是他父親趙衰的墓冢。站在這些墳丘之間,不由人心生諸多感慨。趙盾之所以成為晉國重臣,是因為承襲了父親的爵位;趙衰之所以成為晉國重臣,是因為他的智慧成就了重耳。在重耳逃國的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拋家棄舍,相伴重耳流離失所19年啊!歸國后,重耳繼位,成為后世子孫敬仰的春秋霸主晉文公,那其中也滲透了他的智慧心血呀!趙家,在晉國歷史上,在晉國興盛上,寫下過光彩照人的一筆?;蛟S正是這樣,在蒙受血光之災(zāi)的險要關(guān)頭,會有人出來舍子換孤,舍身救孤,才為趙家留下一根孤苗。
不,應(yīng)該說是一棵參天大樹!穿過歷史的云煙,我憑眺趙武的足跡。這個趙武沒有辜負(fù)眾人的厚望。據(jù)《左傳》記載,他輔佐晉國繼續(xù)稱霸,兩次會合諸侯,三次會合大夫,使齊國、狄人歸服,華夏東方安寧,而且還平定了秦國造成的動亂??梢哉f,他無愧于趙氏門庭,又光大了晉國霸業(yè)。
踏著墳丘的芳草,環(huán)顧四周的田地,收過麥子的地里留著金色的麥茬,而旁邊的畦垅蓬勃著秋莊稼的嫩綠。在無邊的綠意間,我看到幾個朦朧的村莊。問及村人,每一個都帶有趙字:趙雄、趙豹、北趙、南趙、大趙、小趙,當(dāng)然還有這些村莊簇?fù)淼逆?zhèn)子——趙康。很顯然,足下的土地曾經(jīng)是趙氏家族的封地。
無數(shù)個趙字凝聚一起,形成合力,促使我的思緒跨越千載,追憶史事。我的思緒鎖定在三家分晉了。分晉的關(guān)鍵則發(fā)軔于趙家。其時,趙家今非昔比,土地早就擴張出了今襄汾故地,向北到了晉陽,向東到了邯鄲。晉陽已成為他們的轄域的一個重要城市。趙家雖大,相對于智伯家就要遜色了,因為智伯主持著國家大政。衰弱的晉哀公大權(quán)旁落,任由智伯?dāng)[布。智伯?dāng)[布得了君主,當(dāng)然不把卿大夫放在眼中,于是就出個歪點子向各家討要土地。魏桓子給了,韓康子給了,到趙襄子這兒卻碰了釘子。智伯便動員魏、韓兩家一起包圍了趙家的晉陽城。趙家人緣很好,城中百姓同仇敵愾,英勇抗擊,弄得他們圍城三年沒法攻破。這時候,智伯生出個惡主意,決晉水以灌晉陽,城中大水三尺,百姓懸釜為炊,卻沒一人抱怨。危難時刻趙襄子派謀士張孟談潛出城去勸說韓、魏兩家,既然晉水能灌晉陽城,那么平水豈不是可以灌平陽,汾水豈不是可以灌安邑?平陽是韓家的主要城市,安邑是魏家的主要城市,兩家幡然猛醒,與趙家同心協(xié)力消滅了智伯。在歷史上這就是三家分晉的起點,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開始,一部《資治通鑒》正是從這里寫起的。
三家分晉后,晉國由一個國家分為韓、趙、魏三個國家,而且,都是忝列戰(zhàn)國七雄的強國。趙國將晉陽作為都城,輻射周邊,向外拓展,67年后將都城遷到了邯鄲。《山西通史大事編年》一書記載:公元前386年,即趙敬侯趙章元年,“本年趙國開始以邯鄲為國都。”又過了61年,趙武靈王繼位,他大膽進行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更是讓趙國以強盛彪炳史冊。
回眸那久遠(yuǎn)的輝煌,注目身邊的村落,我止不住又一次回味起司馬遷的《史記》來,《史記》中《趙世家第十三》系統(tǒng)記述了趙家立業(yè)建國的史實:趙家的先祖可以追溯到為周穆王駕車的造父,可以追溯到棄周幽王而去的叔帶,但由于叔帶到了晉國,事奉晉文侯,才使趙氏在這里落地生根。生根就要發(fā)芽,發(fā)芽就要長大,盡管其中有狂風(fēng)暴雨的摧折,趙氏孤兒幾乎夭折,趙家?guī)缀鯏啻?,然而,畢竟天不滅趙,趙武又撐起一片綠蔭,這片綠蔭逐漸增大,才有了三家分晉的趙國。此時,一個意念突然形成了:趙盾故里,東汾陽,以及周邊的趙姓村落,這里不正是趙氏家族的發(fā)祥之地嗎?這里不正是趙國的源頭嗎?古人云,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想想下宮之難的腥風(fēng)血雨,想想趙氏孤兒的千秋悲歌,那燕趙的悲壯之士莫不是從這里散落出去的種籽?
歷史的探訪,往往讓人熱血沸騰。此刻,雖然烈日如火,炙烤大地,但是,也阻止不了我的繼續(xù)追尋。我向趙康古城走去,那里曾哺育了強大的晉國,哺育了春秋霸主,無疑也是孕育趙國的搖籃。我希望在這里打撈更多的記憶,鮮活更多的歷史,讓這記憶、這歷史,成為我們弘揚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的動力!
(作者系中共山西臨汾市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國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