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債權不可侵性的提出以及侵害債權理論的發(fā)展,引誘違約作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侵權行為中的一個常見類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諸多國家的立法和判例中都對其予以確認。在我國,至今尚未建立完整的侵害債權制度,也就沒有有關引誘違約的具體規(guī)定。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研究。
關鍵詞:引誘違約;債權;第三人
中圖分類號:DF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7-0043-03
作者簡介:張敏婕(1984- ),女,江蘇蘇州人,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法專業(yè)學生。
引誘違約是第三人侵害債權的典型形態(tài),屬于間接侵害債權,它是指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出于妨礙他人合同權利的故意,通過采取勸說、利誘、欺騙、脅迫等手段,誘使債務人違反與債權人之間業(yè)已存在的合同,侵害債權人的債權的行為。在市場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這是一種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違法形態(tài)。但目前,我國并未對“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加以明文規(guī)定,更談不上用相關法律規(guī)制“引誘違約”行為,可以參考的法律條文僅僅是反不正當競爭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特別在商業(yè)領域,引誘違約的現(xiàn)象卻大量存在。人們甚至還常常把惡意挖人才作為一種成功的商業(yè)經(jīng)驗,而沒有有效地區(qū)分正當?shù)母偁幮袨楹蛺阂獾那謾嘈袨?。因此,有必要對“引誘違約”問題進行研究,以平衡債權人的利益和第三人自由交易、競爭的利益。
一、引誘違約在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中的特殊地位及其表現(xiàn)形態(tài)
引誘違約作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一種典型形式,有其特殊之處。在一般的第三人侵害債權案件中,債務人主觀上并不追求或放任違約結果的發(fā)生,大多處于客觀不能履行義務。而在引誘違約中,雖然第三人的勸說、利誘等行為是違約發(fā)生的起因,但歸根結底,違約的發(fā)生仍然是債務人自愿的結果,是其權衡利弊后的選擇。損害是否發(fā)生還取決于債務人是否做出違約的決定。這就是引誘違約和其它第三人侵害債權情形的實質性區(qū)別。正是因為引誘違約的特殊性,有學者主張將引誘違約從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中剔除,納入競爭法調整的范圍。
引誘違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紛繁復雜,其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形式有三:(1)第三人同債務人訂立與其債權人之間合同相互沖突的合同,比如A買受B的房屋,已實際交付但尚未登記,C趁機與B訂立買受該房屋的合同并登記,A主張C侵害其債權而請求登記機關撤銷登記,(2)直接規(guī)勸債務人違反與債權人間的合同,比如A對其競爭對手B的合同相對人C許以好處,勸其取消與B的合同,則A得對B負侵害債權的侵權責任,(3)侮辱、誹謗債權人,致債務人違反與債權人間的合同,比如A對B懷恨在心,遂向B的合同相對人C稱B清償能力如何低,商業(yè)信譽如何糟糕,致C取消與B之間的合同。值得指出的是,侮辱、誹謗債權人亦構成侵害名譽,但侵害名譽過錯要件僅過失即可,且債權人名譽受損失只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這與以侮辱、誹謗的方式侵害債權實有不同,后者要求故意要件,且債權人主張純金錢損害賠償。
二、引誘違約的構成要件
引誘違約是一種第三人間接侵害債權行為,而有關第三人侵害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我國理論界一直未達成共識。第一種意見認為,構成侵害債權應具備主觀之故意、侵害行為、損害后果以及因果關系四要件;[1](PP182-184)第二種意見認為,構成侵害債權須具備被侵害的必須是合法債權、加害人必須是債的關系外第三人、行為必須違法、第三人須出于主觀上的故意、第三人的行為須造成債權損害。[2](PP88-89)筆者認為,這兩種意見基本上揭示了引誘違約行為的主要特征,但還需要在此基礎上予以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1.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法律只保護合法有效的債權,非法債權毋庸置疑不受法律保護。無效債權因其自始無效也不能成為引誘違約行為的客體,但基于可撤銷之債而產(chǎn)生的債權應否予以保護則存有異義,英美法對此持否定態(tài)度。[3](P214)我國有學者認為,行為人引誘違反可撤銷合同,如顯失公平合同,可否構成侵權,得看是合同當事人哪一方被引誘違約,并考慮引誘行為是否不法,如顯失公平之交易的受益方被引誘違約,由于相對方一般不會遭受損害,相反會因此而獲得利益故難以構成侵權,但若相對方被引誘違約,其時損害客體為可撤銷債權,如引誘行為非其親朋、律師等的善意忠告,而是其他第三人意欲圖利的不法行為,即行為具有不法性,則可以成立侵權。[4](P26)但也有學者認為,即使是顯失公平交易的受益方被引誘違約,仍可成立,因為對于相對方而言,可能違約造成其期待利益的受損,尤其在連環(huán)合同中,受益方違約會導致相對方在他合同中更大利益的損失。因此,在可撤銷合同被撤銷之前,任何一方被誘使違約,均構成對相對方債權的侵害。[5](P22)筆者認為,判斷合同雙方利益的得失,不能僅僅從單一的合同關系來看,因為在經(jīng)濟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今天,債權債務關系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債之間結成十分繁密的關系網(wǎng)絡,很有可能出現(xiàn)第二種意見中所說的連環(huán)合同的情況,從而造成相對方在其他合同利益中的更大利益的損失。鑒于此,對于行為人引誘違反可撤銷合同的情形,一方面,要考慮原告基于合同履行可享有的利益以及基于合同關系穩(wěn)定的社會利益,另一方面要考慮被告行為自由的權利以及競爭不應該被過分扼制的社會關懷來判斷是否構成侵權,要綜合斟酌行為的性質、被侵害方的利益、當事人間的關系來判斷是否構成對債權的侵害。
2.第三人出于主觀上的故意。引誘違約的故意,是指明知他人之間合法有效債權的存在,仍然采取勸誘等行為意欲侵害他人的債權。但如果第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明知自己的行為足以引起債務人違約,從而侵害債權,仍然聽之任之,即第三人主觀上并不積極追求加害債權人,法律上是否可以推定其具有侵害他人債權的故意?筆者認為,這要結合行為人行為的手段等來判斷。追求利益最大化是每一個市場主體的目標,只要行為人的逐利行為不過分違背常理,能夠為社會一般觀念所容忍,國家法律便不應介入和干涉。比如,行為人用公開的方式,憑借更優(yōu)越的交易條件誘使違約人與自己簽約,因為這種情形更符合價值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只有債務人沒有侵害前一約定的直接故意,法律上應該對后一約定予以保護。否則,如果行為人知曉行為可能妨害債權實現(xiàn)的情況下,便要求其尊重,勢必會使市場自由競爭行為萎縮,大大縮小行為人自由活動的空間,行為人每一次采取交易行為,就要預測自己行為的走向,無形中加大了市場交易的成本,不利于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因此,筆者認為,放任心理不應構成引誘違約的故意。
3.行為人為合同關系以外的第三人。第三人侵害債權之所以能夠獲得侵權法的救濟就在于債權的對外效力,即債權對抗一般第三人的效力。如果債權人的權益因為債的內部關系人的行為而受到損害,完全可以依合同法的有關制度來進行救濟,不必適用侵權法救濟。所以引誘違約的侵權主體,僅限于合同關系外的第三人。
4.引誘行為的不法性。在侵害債權行為的外在形式上,我國學者通常強調行為的不法性,認為侵害債權的行為必須是違反法律的行為,行為不具有違法性就不能構成債權侵權責任。[6](P39)引誘違約作為第三人侵害債權的一種典型形式,其行為方式理所應當也要符合這一要件。但鑒于我國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何為行為的“違法性”仍然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參考德國、日本等國的相關立法和學說,其大多引入“善良風俗”來涵蓋法律予以否定性評價的所有不法行為,作為最后一個濾器來過濾“不法行為”。筆者認為,要解決新型侵害債權的出現(xiàn)和立法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我國將來的立法也可引入這一概念,突破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局限,進一步擴充“法”的內涵,但同時也要設立其他一些因素作為判斷是否具有“不法性”的標準、以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使其根據(jù)社會的一般觀念,進行利弊衡量,做出判斷。
5.第三人的引誘行為造成了債權人債權的損害?!盁o損害、無賠償”,損害是侵權行為必備要件,引誘違約成立侵權行為也不例外。誘使他人違約導致債務不能履行或不適當履行,或者增加實現(xiàn)債權的困難和費用,均可構成引誘違約的損害后果,而不限于狹義的債務人“違約”。英國普通法把引誘違約行為作為一種獨立的侵權類型,一直強調“無毀約,無侵權責任”,雖然英國有學者建議將故意“阻止”和“妨礙”合同履行但未至“毀約”的情形納入引誘違約的規(guī)制范圍,但立法一直未采納。原因在于,英國法在引誘違約之外,還有“以不法的手段侵害他人經(jīng)濟利益”的非典型侵權類型來制裁此類行為??梢姡徽撌且蛞T行為至他人合同“毀約”,還是“妨礙”合同履行,從而減少了履行利益,都應受到法律的否定評價。
6.引誘行為和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在侵權行為法中,并向來就存在著必然因果關系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之爭。對于引誘違約而言,如果采必然因果關系說,即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時,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那么,引誘違約行為不可能成為法律關注的對象。因為,在引誘違約中,引誘行為只是債權受到侵害的外因,債務人的違約行為才是債權受損的直接的必然的原因。依相當因果關系說,引誘違約行為雖不是債權受損的直接原因,但如果已具有相當?shù)目赡苄裕热绲谌说挠握f蠱惑他人違約的言詞依照社會一般觀念,能夠使債務人 “信從”,即勸說有效,此時第三人才負引誘違約的侵權責任。
三、其他問題
筆者認為,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還不能完全洞悉引誘違約的全貌。對其的分析還應包含如下的內容:
1.免責事由。引誘違約如果存在免責事由,即可阻卻其違法性,常見的免責事由包括如下幾種:(1)正當競爭。引誘違約往往涉及商業(yè)競爭,如其競爭行為正當,則不承擔引誘違約責任。一般來說,凡競爭法未予禁止的行為第三人均可以主張阻卻不法,但第三人有不正當?shù)膭訖C或采取不正當之手段除外。 (2)忠告。所謂忠告,是指行為人并非使用不法手段教唆他人違反合同,而僅僅是提出忠告或提供信息。英國學者Salmond對忠告和引誘違約的區(qū)別曾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引誘違約是惹生違反合同的理由,忠告違約則是指出已經(jīng)存在的理由?!?sup>[7](3)履行職責。基于法律上或道義上的職責,勸誘他人違反合同,且未使用不正當?shù)氖侄?,而是基于保護該他人的利益時,其職責范圍內的引誘行為得于免責。
2.引誘違約的法律救濟。引誘違約的法律責任方式,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幾種方式,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返還財產(chǎn)和賠償損失。由于引誘違約,第三人和債務人對于債權受損都存在一定過錯,對于第三人和債務人對債權損害的賠償關系,學者曾有不同看法。筆者認為,不論第三人與債務人是否存在故意侵害債權意思的聯(lián)絡,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和債務人的違約責任均構成不真正連帶債務。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第三人共同或其中之一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傅鼎生.中國民商法疑難問題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利明、楊立新.中國侵權行為法[M].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徐愛國:《英美侵權行為法》,法律出版社,1999.
[4]劉建紅:引誘違約即其法律責任初探[J].現(xiàn)代法學,1998,(5).
[5]王正蒼:《論誘使違約的構成要件》[J].政法學刊,2003(8).
[6]楊立新、葉軍、孔玲.財產(chǎn)損害賠償[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7]轉引黃軍,孫明飛.論第認侵害償權的構成[J].律師世界1998,(12).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