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即審美教育,又稱美感教育。它是通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而進行的一項教育活動。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樹立和發(fā)展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理想,進而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我們知道,美育能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點燃人的理想之光;美育可以鍛煉人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幫助青少年發(fā)展智力;美育可以使人精神飽滿,心情舒暢,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健康。唐宋詩詞蘊藏著豐富的美的礦藏,這為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讓學生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領略美的情趣、感知美的作用。
一、唐宋詩詞教學中實施美育的內(nèi)容
美學界將美的表現(xiàn)形式分為三大類型: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美育可以運用多種形式來進行,依次可將審美教育的內(nèi)容分為:自然美教育、社會美教育和藝術美教育。自然美是指經(jīng)過人類勞動改造過的自然美和未經(jīng)人的實踐活動改造過的自然美,是一種形式美。社會美是一種體現(xiàn)社會規(guī)律必然性的生活形象,其主體是人,體現(xiàn)人的儀表美和心靈美,是一種內(nèi)容美。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的美,是自然美和社會美的集中反映,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文學藝術作品,因而我們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理應展示藝術美,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表達出愉悅的美感。
(一)藝術化的自然美
人化自然美的大師們在他們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為純真美麗的田園山水所傾倒,創(chuàng)造了許多閃耀著人化的自然美的燦爛詩篇,在我國文學美苑中培植了一朵朵散發(fā)陣陣幽香的鮮花。讀他們的山水田園詩,如品香茗,如飲醇醪,陶醉于那美的意境而有物我合一、莊周化蝶之感。他們詩篇中人化的自然美,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純真和諧之美。人化自然美的大師們從田園山林的榆柳、桃李、村落、炊煙、雞鳴、落日、星月、山泉這些司空見慣的自然景物中找到審美對象,并且把自己的審美感受表現(xiàn)在謳歌自然美的詩篇里。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寫的只是平淡的田園風光,但創(chuàng)設了深邃高遠的意境。以老朋友之間真摯的感情,清幽淡靜的氣氛,洋溢著愉悅的田家情趣,表達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這在教學中能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二是恬淡雋永之美。人化自然美的大師們善于擷取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中平淡無奇的素材,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表達自己深厚純真的感情。如“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箸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保◤堉竞汀稘O歌子》)全詩描繪了春江水漲、煙雨迷濛、鳥飛魚肥、悠然垂釣的圖景。景物色彩鮮明,青、白、紅、綠再現(xiàn)桃花訊期南國特有的色彩。青箸笠,綠蓑衣,以借代手法將景與人的色彩協(xié)調(diào),顯現(xiàn)隱者恬淡安適的情趣。通篇只是平平的敘述、淡淡的描繪,卻使人感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在平淡的語言中蘊含詩人奇崛激蕩的情思,將人與自然統(tǒng)一起來,意境恬淡雋永。
三是清幽絕俗之美。人化自然美的大師們常會借用景物的高潔靜雅、清幽肅穆的屬性來表達自己澄凈清幽的心境,寄托自己高雅絕俗的感情,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保ㄍ蹙S《鹿柴》)詩句描繪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透露出詩人對塵世的厭惡和對澄靜清幽的隱逸生活的向往。
(二)慷慨沉郁的悲壯美
慷慨沉郁的悲壯美是生活美、精神美的重要內(nèi)容,是針對社會現(xiàn)實的缺陷而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崇高責任感的一種憂患意識的外在表現(xiàn),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因而它蘊涵著豐富的美育內(nèi)容,在文學作品里噴射著沉郁悲慨的愛國愛民之情,呈現(xiàn)著凝重渾厚美、深沉郁憤美、悲苦慷慨美。如杜甫在《石壕吏》中描寫了石壕村一戶人家在安史之亂中的慘?。喝斜徽?,兩男戰(zhàn)死,衰年老婦又被抓去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孫三人在兵荒馬亂中將何以度日?等待老婦人的又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詩人的心與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是息息相通的。他啟示人們要認清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本質(zhì),同時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深沉感情。又如白居易在《賣炭翁》中通過揭露“宮市”的掠奪本質(zhì),表達對勞動者的深切同情?!皾M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表現(xiàn)出燒炭生活的艱辛與勞苦?!翱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笔抢衔虖碗s的矛盾心理,正是生活陷入絕境的反映。詩中沒有直接發(fā)議論,而是在情節(jié)敘述和人物形象中體現(xiàn)出批判與同情,表達詩人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及對黑暗腐敗生活的憎惡,筆調(diào)沉郁悲壯。
(三)豪放曠達美
豪放曠達美從審美特性上說既有社會生活美、精神品質(zhì)美的意義,又有藝術美中雄渾厚實美、青春勃發(fā)美的意義,是一種超凡脫俗、熱情奔放、氣度恢宏、爽朗飄逸的精神風貌的展現(xiàn)。追求的熱情、樂觀的品格、豪邁的情懷能給人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和震撼身心的藝術力量。文學作品中詩人常借大自然雄偉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用江河和山岳做崇仰對象抒發(fā)豪情壯志。如“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詩句描繪天門山夾口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給人以歷歷如在眼前的感覺。畫面色彩繽紛、鮮明奪目、美麗非凡,表達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手法奇特,風格豪放。又如“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保ɡ畎住肚锲指琛罚┯每鋸埵址ㄑ猿?,出語不凡,可謂天馬行空之筆。讓人感到愁得淋漓,愁得痛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詩的豪放雄健、曠達飄逸,將生活用浪漫的激情來點染。
(四)情濃意切美
從文學審美居性上說情濃意切美是指用有限的語言文字形式蘊藏無限豐富、無限深厚、無限悠遠的情絲意縷,讓人在情境中長久回味,在回味中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唐宋詩詞中不乏這樣的詩作,如:“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就勾畫出一個離情別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一個特定的氛圍:首句寫雨。烘托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二句寫柳。雨后的柳色雖然很美,但柳象征離別。賞心悅目的柳樹陡然增加人的離情別意;三句寫勸酒。一個“更”字顯示主人勸酒的殷切之情,又暗示酒已喝了不少,隨著殷勤地勸酒,時光正悄悄地流逝,分別的時間也越來越近。末句托出詩人的心意:“西出陽關無故人”,透露出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感情、對離別的難舍之情,表面的平靜更映襯出內(nèi)心的激蕩,讓讀者體味出情濃意切的美感。
二、唐宋詩詞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途徑
美育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作為語文教學來講,可以通過學生獨立的審美活動來實現(xiàn),即廣泛接觸審美對象,大量吟誦優(yōu)秀的詩詞,于潛移默化中獲得感情的陶冶,也可通過有意義有目的的課堂審美實踐活動來進行。課堂是實現(xiàn)美育教育的主陣地,筆者從三個方面來論述語文課堂教學中唐宋詩詞美育教育的途徑。
(一)激發(fā)學生迫切追求美的欲望
要實施美育,就要使學生對美有執(zhí)著的追求,為此,教師要抓好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帶進美的王國,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這為深層挖掘教材中美的礦藏,追求美的真諦奠定了基礎。為達到這個目的,導入時教師要準確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并把作者創(chuàng)作時那種強烈的情感表現(xiàn)出來,在學生的情感體驗中強化這種感情,觸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如講授杜甫《江南逢李龜年》一文時,先講述詩人和友人以前的情誼關系,為感情的渲染作鋪墊,然后體味詩人對詩句的感慨,詩中一二句追憶兩人在繁盛時的交往,以“尋常見”、“幾度聞”寫交往之密,情誼之深,引導學生挖掘詩句意在側面表達唐朝極盛時的社會景象。三四句寫故友窮途重逢情景,體會詩人和友人當時的心境?!奥浠〞r節(jié)”恰當比喻二人窮困不堪的處境,蘊涵著對唐王朝衰落的感慨,引導學生將兩種不同社會景象作比較并體味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感。
有些詩詞如先不介紹背景,就很難使學生明確要頌揚什么、針貶什么。因此導入時,教師要先展示那個時代的風貌,促使學生接觸課文,了解作者要闡發(fā)的觀點和所要追求的美學理想。如教授陸游《十一日四日風雨大作》一文時,首先要弄清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正處于宋金對抗之時,詩人曾一度馳騁疆場抗擊敵人,被罷官后閑居荒村,但仍不忘收復失地。然后再導入詩句,學生在清楚詩作的背景后,油然而生對詩人的敬仰之情,為講授課文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知理解美
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唐宋詩詞,絕大多數(shù)都具有審美價值。那豐盈的形象,或奔騰激越或安靜細膩的情感,都是作者美學理想的載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的礦藏。在導入中,我們已經(jīng)引發(fā)了學生探求美的激情,創(chuàng)設了一種很好的課堂氣氛,那么在研讀中我們怎樣使學生感知理解美,并從中獲得啟迪呢?我們可從熟悉課文、展示形象和激發(fā)感情三個層次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啟發(fā)學生感知和理解。
熟悉課文探求美源。一篇詩作如一條美的河流,不熟悉課文是難以尋到美源的。讓學生熟悉課文,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要將學生放在審美主體的位置。教師作為中介,在于啟發(fā)引導,給學生指出一條探求美源的途徑,讓學生仔細研讀逐步體味文章之美感。
展示形象進入美境。作為形式的語言文字,是作者塑造形象、闡發(fā)美學理想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在感知理解美時也須借助語言文字,再現(xiàn)作品塑造的形象。因為美的內(nèi)容是通過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形象表現(xiàn)的,離開具體形象,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就無法把握。所以教師要把課文中的文學形象化為直接可感的藝術形象,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融入其中而感知其意,才會引起心靈的震撼、精神的愉悅。如講授杜牧《江南春》一文時,將一幅幅畫面展示出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xiāng)、山城、酒旗、春風。這些美好物象的展示,把學生帶進大自然和諧的旋律和神奇美妙的意境中。從視、聽、觸多角度感受事物,形成一種立體感。以物象顏色性狀的各異構成一幅春天江南畫面,為下文諷喻定下基調(diào)。物象的展示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結合時代感慨歷史變遷。
激發(fā)感情感受美的真意。一篇好的文章總是以美好的感情來打動人的。“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線,通過感情審美,作者的思想感情將深深印到學生的腦海中?!?時寅敦《審美——語文課的主旋律》)這就要求教師啟發(fā)學生體味作者因情造文、以境托情的美意,在學生情感上引起共鳴。要達到這點,主要是靠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詩句,只有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的語言,把儲存的信息符號載體還原成所要表達的真情實感,才能使作品中的情景躍出紙面,使學生融入意境,感受美的真意。
(三)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能動地創(chuàng)造美
語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追求美、感知理解美不是美育的最終目的。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將前人積累的審美知識和經(jīng)驗加以遷移,按各自的審美理想不斷地創(chuàng)造美。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意識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在教學中,首先鼓勵學生異向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能否對教材中的美準確地把握理解,并創(chuàng)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審美見解,往往受他的文化水平、生活閱歷、年齡特征、藝術素養(yǎng)諸因素的制約,有時甚至會形成錯誤的審美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和群體作用,引發(fā)他們進行思辨,展開研討爭論。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審美思維的封閉性、求同性和超穩(wěn)定性,糾正一部分學生因?qū)徝滥芰Σ粡姸^早產(chǎn)生審美思維定勢。只有在爭辯中,在對比、否定、肯定、補充的思維活動中,思維才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從而引發(fā)許多獨到的見解,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其次學生從觀察思考、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乃至遣詞造句等方面通過對古人學者的模仿獲得借鑒,就能步其門而登堂、效其法而變通。從美學角度來看,它是鼓勵學生按美的規(guī)律借鑒創(chuàng)造文學美的良好開端。再次結合課堂教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古人那種從社會生活中捕捉美的方法,用敏銳的眼光洞察社會,分析社會,及時從生活的海洋中擷取美的浪花。
(李德明,甘肅定西市一中)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