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鷺琦
成長的故事,豐富多彩,宛如一個個音符,每一次跳躍,都擾動心田……
成長的滋味,酸甜苦辣,宛如一絲絲琴弦,每一次撥弄,都扣住心扉……
2006年的夏日甚是炎熱,而對一些臺商和臺商子女來說也許有那么一絲清涼在心中流動。在“在鷺島,我們一起成長”臺商子女夏令營里,他們回味了在廈門幾年來的點點滴滴,感覺份外不同。
由湖里區(qū)臺辦、湖里區(qū)教育局、共青團湖里區(qū)委主辦,廈門文學雜志社協(xié)辦,火炬學校承辦的2006年湖里區(qū)臺商子女“在鷺島,我們一起成長”夏令營于2006年7月7日———7月9日在火炬學校舉行。來自我市臺商子女代表、全市各中小學優(yōu)秀學生代表以及來廈度假的臺灣學生70余人參加了夏令營活動。本次夏令營旨在讓廈臺商子女進一步了解父輩們在祖國大陸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增進他們對祖國大陸日新月異變化的了解,尤其是通過他們讓更多的臺灣同胞感受到廈門特區(qū)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通過夏令營活動加強臺灣與大陸青少年間的交流、溝通,使他們親身感受和體驗到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親似一家,血脈相連的深厚感情。
7月7日上午的開營式童趣盎然,湖里區(qū)區(qū)委書記何清秋、市文聯(lián)黨組書記張萍、市臺辦副主任吳順彬等市、區(qū)有關部門領導參加了開營式。營員們載歌載舞,以活潑有趣的臺灣童謠表達了對夏令營的期待之情。營員代表劉哲瑜的發(fā)言道出了所有臺商子女的心聲:“我覺得廈門是一個文明、和諧的城市,廈門是我生命中第二個城市!”營員家長代表、臺商子女家長游麗卿女士則對營員們提出了“吃好飯、睡好覺、笑得開心”的希望,她同時贊賞此次夏令營是一種有別于簡單說教形式、符合孩子特點的青少年交流活動。
“很辛苦,但很值得!”
在夏令營的幾天里,營員們冒著酷暑參觀了華信混凝土工程開發(fā)有限公司、大關輕工制品有限公司、惠和石雕工藝有限公司、天福茶博物館等臺資企業(yè)。
在水泥攪拌車穿梭不息的廈門華信混凝土工程開發(fā)有限公司的生產(chǎn)工地,營員們一邊看著一座座生產(chǎn)混凝土的“龐然大物”,一邊全神貫注地聽著總經(jīng)理謝蒼發(fā)介紹“華信”公司的成長史。在大關輕工制品有限公司,形態(tài)各異的Kitty玩具吸引著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在惠和石雕工藝有限公司,營員們了解了石雕的制作工藝過程。在天福茶博物館,營員們觀看了古至唐朝、遠至歐美的茶文化發(fā)展現(xiàn)場表演,還親自體驗泡茶之樂和采茶之苦。
營員們所到之處,都受到臺商企業(yè)的歡迎,幾個企業(yè)老總均放下手頭的工作,熱呵呵地接待這些小客人們,并親自擔當講解員,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們提出的一個個很“可愛”的小問題。他們還準備了學習用品、書籍、玩具送給孩子們,笑容可掬,就像是鄰居家的叔叔伯伯一樣可親,全然放下了往日雷厲風行的商界精英架勢。
而參觀臺資企業(yè),了解臺商在大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也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營員薛家琪在日記里寫到:“在華信,我不僅了解了混凝土的制作過程,通過謝伯伯的介紹,還知道他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辛,也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營員謝思逸說:“在KT貓的生產(chǎn)線上,我們看到了許多辛苦工作的叔叔阿姨,其實每件美麗的工藝品都隱藏著許多人的艱辛勞動。……天福茶莊去過好幾回了,可是從來沒有了解過總裁李瑞河爺爺?shù)膭?chuàng)業(yè)歷史,今天看了錄像才發(fā)現(xiàn)這樣氣勢宏偉的建筑群是多么來之不易啊!”林思迪在心得中寫到:“原來不想來夏令營的,天氣很熱,還要走那么多地方,真的很累,但是來了之后才知道,很值得!”
同樣認為“很辛苦,但很值得!”的還有廈門華信混凝土工程開發(fā)有限公司的總經(jīng)理謝蒼發(fā),他在回憶創(chuàng)辦企業(yè)的歷程時語重心長地對營員們說:“你們的爸爸媽媽和我一樣,辦一個企業(yè)是很不容易的,你們要珍惜!……華信很早的時候入駐湖里,當時廠房還很小,這些年廈門發(fā)展了,華信也逐年壯大,海滄大橋、環(huán)島路、會展中心等許多廈門的建筑物都用到華信的混凝土,……想到這里,就覺得雖然很辛苦,但很值得!
“一樣的……”
參觀蕭氏家廟和閩臺緣博物館,營員們最大的感受就是———“臺灣和大陸的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在市涉臺文物古跡保護單位蕭氏家廟,白發(fā)蒼蒼的洪卜仁老爺爺生動地為營員們介紹大陸和臺灣乃至海外蕭氏家族的血脈淵源;營員們還競相在臺灣行政院前院長蕭萬長為家廟題字的“蘭陵世家”牌匾前合影留念。在泉州閩臺緣博物館,營員們被主展館內(nèi)懸掛的用火藥爆破而“畫”成的巨幅大榕樹吸引住眼球,駐足觀察了很久;而館內(nèi)每一處翔實、豐富的展品,都贏得了孩子們的嘖嘖贊嘆。一個小姑娘指著一副照片高興地對同伴說:“這個地方我看過,我們臺南有……”再仔細看了照片的文字說明———閩南農(nóng)家,于是,若有所思道:“哦!原來一樣的。”
“說話一樣、住的房子一樣、吃的東西一樣”是臺商子女在廈門的普遍感受。洪可俐說:“剛來廈門時,我早上起床經(jīng)常弄不清楚我是在臺灣還是在廈門……”。鐘惟同說:“連笑話都是一個版本……”鐘惟同和鐘惟全是來自臺灣嘉義的兩兄弟,爸爸在廈門工作,趁著暑假和媽媽來廈門探親,于是就來夏令營友情客串三天。鐘惟同愛講笑話,每次外出在車上他都倡議講笑話,有時當他繪聲繪色地講完一個笑話,期待大家的哄堂大笑時,卻發(fā)現(xiàn)廈門的朋友們不為所動,“聽過了啦……”;有時別人講笑話,他也按捺不住馬上打斷:“我們學校也有!”
“期待再相會……”
7月9日晚,營員們和應邀前來的家長一起動手制作趣味橫生的親子晚餐,并共同參加了愉快、溫馨的親子聯(lián)歡會。
不少孩子表示,在這一次夏令營里,有玩有學,玩的東西有趣、開心,學的知識也輕松、容易接受,很值得回味。尤其是父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兩岸親情剪不斷的淵源令人難忘。黃葑喬在心得中寫到:“原來以為夏令營是很無聊的,一兩天下來突然不想離開。這里讓我有集體的感覺,讓我學會了照顧身邊的人,學會了對別人要包容,學會了牽著藝填的手參觀博物館……很多很多……夏令營原來是這樣的呀……謝謝了,很開心呢!”李文儀說:“在這次夏令營中,我認識了許多朋友,也學到了許多知識。我知道我雖然不在臺灣,不過我在這里也能認識臺灣的朋友,我真高興。期待再相會……”
【責任編輯 蘇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