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臣 趙桂麗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由于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不平衡,貧困地區(qū)較多,特別是來自老少邊窮地區(qū)的農村家庭以及城鎮(zhèn)低收入及下崗職工家庭的學生,家中基本生活無保障,難以達到學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標準,無力繳納學費及購置必要的生活和學習用品,以致無力維持學業(yè),于是校園中出現(xiàn)了新的特殊群體——貧困生。據(jù)中國青年報(2002-3-21)報道:寧夏大學曾對在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震撼:73.27%的貧困生對生活狀況不滿意,16.5%的貧困生體會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貧困生存在抑郁狀態(tài)或抑郁傾向。說明貧困容易使貧困生產生較多的心理問題,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等情緒障礙,與周圍人相處不融洽,學習上困難較多等。貧困生不良心理現(xiàn)狀不僅嚴重影響其個人的健康成長,而且影響學校和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無論大學還是中小學都應在對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上,針對貧困生的心理特點及所處的成長環(huán)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貧困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認知能力
認知是人的全部認識的總稱。貧困生雖然己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還處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觀念,影響了他們對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正確看法。因此讓貧困生了解認知的心理過程,調整認識結構,消除認知偏見,有助于貧困生保持開闊的視野和心胸,增強對挫折的耐受力。這里所指的認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自我意識和確立正確的貧困觀。
1.培養(yǎng)健全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認知。正確認識自我對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意識健全的人能正確認識自我和發(fā)展自我,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協(xié)調一致,能積極自我肯定,獨立與外界保持協(xié)調一致,有積極的目標意識和內省意識。積極進取,永無止境。健全的自我意識是個體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走向成功的重要要素。在全面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培養(yǎng)貧困生客觀準確地評價自我。貧困生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普遍具有自卑的心理特征,所以往往對自己進行消極評價,自慚形穢。要引導貧困生確立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的弱點和缺點與對自己的整體評價等同起來。人無完人,但也絕不一無是處,關鍵是知道自己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不能因為經(jīng)濟條件差,便抹殺了自己的優(yōu)勢而自怨自艾,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做到不卑不亢。
2.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貧困觀
貧窮雖不光榮,但如果當前的貧窮不是自己的過失造成的,那么這種貧窮也不是恥辱。貧窮是暫時的,是需要改變的一種境遇,不必自慚形穢。貧窮對貧困生的影響有消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有積極的一面。大文豪巴爾扎克說:“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嚯y對于人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強者是一筆財富,對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早在兩千多年前,孟子就論述了苦難、貧窮與大任的關系,他對“天降大任者”說:“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陶淵明、白居易、范仲淹、鄭和、高爾基、開普勒、法拉第、安徒生、愛迪生等名家家境貧寒,都經(jīng)歷過貧困的磨難,但貧困只能激發(fā)他們更加勤奮,成為他們刻苦拼搏的巨大動力??枴ゑR克思一家從年輕時代開始,就常常遭受饑餓和貧困。家里有時分文皆無,連買稿紙的錢都沒有。有時八九天都靠馬鈴薯和面包充饑,以至于不得不當?shù)粢路鵁o法出門。三個子女先后死于疾病和貧困。他曾因交不起房租而被房東趕走。艱難的生活并沒有削弱他的堅強意志,四十多年后,他完成了劃時代的不朽著作《資本論》,成為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安格魯·卡內基說:“不要以為富家的子弟,得到了好的命運,大多數(shù)的紈绔子弟,作了財富的奴隸,他們不能抵制任何的誘惑,以至陷于墮落的境地。要知道享樂慣了的孩子,決不是那些出身貧寒的孩子的對手?!薄白怨庞⒉哦嗄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道理也在這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績往往是在困境中作出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正視暫時的經(jīng)濟困難,不怕挫折,鎖定奮斗目標,辛勤汗水必定能開拓出成功之路。
二、培養(yǎng)健康人格
人格是人的所有心理特點的總和,反映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包括需要、動機、興趣、信念、世界觀等個體心理傾向性和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人的心理行為是人格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格具有穩(wěn)定性,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可以通過教育加以培養(yǎng),健康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源泉。面對知識經(jīng)濟社會的挑戰(zhàn),當代大學生應具有開放的頭腦、寬廣的視野、博大的胸懷、平衡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識,具有健康、自主、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格特征與素養(yǎng)。
在貧困生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內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貧困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甚至導致人格發(fā)展缺陷,嚴重的還引起人格障礙。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重視貧困生知、情、意、行的全面發(fā)展,也要使貧困生的個人傾向和各種心理特征得到健康發(fā)展,從而形成一種協(xié)調、健全和完整的心理結構。幫助貧困生了解和認識自己的人格現(xiàn)狀,指出其人格發(fā)展中的缺陷,指導人格塑造的方法,推動他們人格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三、培養(yǎng)自尊、自信、自強的主體意識
自尊是自己與生活相適應并且與生活的要求相適應的感受。具體地說,自尊是相信自己具有思考和應付生活中基本挑戰(zhàn)的能力。相信自己有權得到幸福,感到有價值,有權利表明自己的需要與愿望及享受勞動的成果。自尊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這種需要對人類的生活進程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人健康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自信的人能夠了解自身的需要與渴望,懂得肯定并欣賞自己以及他人;能夠清楚、直接、坦誠、形象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情、態(tài)度和想法(不論肯定或是否定);能夠對自己的生活與選擇負責,不怨天尤人;能夠積極樂觀地對待周圍的事物。自強的人能正確認識自身的處境,面對困難奮發(fā)圖強,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勇往直前。主體意識是現(xiàn)代人的心理特點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選擇、自我成長方面的自覺意識,學會自主地確定個人成長的發(fā)展方向、成長計劃和發(fā)展行動,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頑強進取的精神。對貧困生而言,一方面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激勵他們相信自己能戰(zhàn)勝眼前的困難。另一方面要鼓勵他們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取相應的經(jīng)濟資助,避免出現(xiàn)“等、要、靠”的不良思想。
四、進行情緒教育
情緒是一種與人格、社會適應、創(chuàng)造能力密切相關的心理狀況。情緒情感是心理健康的窗口。有研究表明,較多的貧困生有不良情緒反映,不善于調節(jié)情緒的困擾,如果不及時加以調節(jié),消極情緒作用過長或作用強度過大,都會對貧困生的身心造成傷害,甚至導致行為偏差。因此應對學生的情緒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情緒教育,培養(yǎng)學生準確知覺、理解和表達情緒的能力,善于用積極健康的情緒直面環(huán)境,幫助他們消除或合理渲泄各種消極情感,保持愉快平穩(wěn)的心境。
五、引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家皮亞杰把人際關系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約束型和協(xié)作型。協(xié)作型關系強調通情達理的協(xié)作,在交往中能做到角色轉換,擴大心理相容度,能夠容納自己,也能容納他人,人與人之間自在、愉快、友好地相處,享受友情的滋潤。研究表明,貧困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具有封閉、人際關系不協(xié)調等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要幫助貧困生客觀認識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指導他們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引導他們以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理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并與他人同心協(xié)力、合作共事、努力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
六、進行挫折教育
在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科學中,挫折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是指人們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為實現(xiàn)目標而采取的行動遭遇到無法逾越的困難障礙時,所產生的一種緊張、消極的情緒體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盡管人們希望能一帆風順、但挫折總是避免不了的。對貧困大學生而言,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固然促其成才,但逆境也并非毫無意義。挫折既是打擊,也是成長,挫折和磨難也是人生的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正確認識與對待挫折是成功人生的必經(jīng)之路。對貧困生進行挫折教育,培養(yǎng)其百折不撓、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是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
總之,貧困生群體既是學校學生中普通的一部分,但有著與其他學生不一樣的特殊性,這些貧困生在學習、生活、心理上都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們中的多數(shù)是心理健康,積極向上、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學不同程度地被籠罩在貧困帶來的心理陰影中。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應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注,尤其是教師、家長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