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課堂中,文言文存在難教難學的狀況,這與教師們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觀有密切的聯(lián)系。多少年來,“字字落實,句句講清”的串講法,被無數(shù)語文教師視為文言文教學的圭臬,使文言文課堂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逐步具備閱讀文言文和評價文言文的能力。據(jù)此,真正有效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應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guān)鍵是起好“導”和“撥”的作用。所以,我們提倡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朗讀訓練。所謂朗讀,就是出聲的閱讀,是經(jīng)大腦指揮發(fā)音器官將文字信息轉(zhuǎn)變成聲音傳遞信息的思維活動。是調(diào)動口、耳、腦等感官參與的語文活動。進行朗讀訓練,對培養(yǎng)學生感悟、領(lǐng)會語言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應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朗讀中正音正字
文言文是一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漢語書面語體,有許多通假字、異讀字和生僻字。這就要求學生認讀正確,這是體會文言文語言的基礎。讀得正確清楚,不錯字、不錯韻,是文言文朗讀的基本要求。文言文中有些字通過改變字音來區(qū)別詞性和詞義,如:“騎”現(xiàn)在只用作動詞,讀“qí”,但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名詞,古代一人一馬為一騎,讀作“jì”。例句有“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旦日,沛公從百余騎”,“一騎紅塵妃子笑”等,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理解清楚。文字的通假現(xiàn)象,在文言文教學中也比較常見,通假字跟本字的讀音多不相同,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讀“本字”的音。如“誓將去女,適彼樂土”的“女”,就不能讀nǔ,而應讀rǔ,這里的“女”通“汝”,是“你”的意思。 古代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專有名詞,凡是《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未作特殊規(guī)定的,仍應按照傳統(tǒng)的讀音去讀。如:“可汗問所欲”中的“可汗”,是對過去少數(shù)民族君主的稱呼,按古音應讀kè hán言文中還有一些生僻字,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字形、查證字音,決不能“秀才讀書認半邊”,如“咨諏善道”的“諏”,應讀zōu,不讀qù。
二、在朗讀中品味語句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蔽难晕睦首x更是如此,一篇文言文,單單從字詞句的翻譯上理解文章的語言,不過是把文言變成白話而以。文章語言真正的內(nèi)涵是什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學生還是很難理解。要想讓學生真正把握文言語句,單靠教師的講解也不行,從根本上說還是應該多讓學生朗讀領(lǐng)會。如在學習《〈論語〉十則》這篇課文時,就要讓學生通過分步法進行反復自讀,達到對文章語言的初步理解。第一步,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形,讀準字音。由于這篇文章語言深奧,飽含哲理,文字抽象難懂,學生初讀有難度,但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們堅持獨立解決了這些問題,獲得了自信。第二步,同桌或分小組探討斷句、語氣等,反復讀,變化形式讀,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文章的語言。最后,由教師進行抽讀檢測,進行有針對性地語言訓練指導,查漏補缺,增強記憶。這樣幾個步驟下來,學生已經(jīng)可以順利地通讀全文,雖然對文章的理解還不能全面透徹,但是整體感知、把握語言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了。
三、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
文言文雖然離我們的現(xiàn)代語言已很久遠,但它必畢竟是經(jīng)時代凝練的、概括性強的語言,現(xiàn)代漢語也是對古漢語的繼承和發(fā)展,它們之間有不可割斷的血緣關(guān)系。文言文是培養(yǎng)語感、進行語感訓練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材料。文言作品大多講究平仄押韻,格律嚴明。讀來瑯瑯上口、韻味悠長,具有強烈的音樂美感。進行文言文朗讀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對學生語感的形成大有裨益。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最重要的就是對文言語言的品味、比較和揣摩。培養(yǎng)語感就是深入語言內(nèi)部,感受語言的神韻,分析語言的用法。通過朗讀培養(yǎng)語感,比教給學生一大堆的語法和句式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如《小石潭記》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一句,若讀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的停頓,顯然不合乎文意。這句話在語法上有活用的情況,“西南”為名詞作狀語,是“向西南”的意思?!岸贰薄吧摺币彩敲~作狀語,是“象北斗星一樣”和“象蛇一樣”的意思。它們都起修飾其后動詞的作用,與之關(guān)系密切,不能分開。正確的朗讀方法是“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這些語法方面的內(nèi)容,如果進行單純的講解,十分的枯燥乏味,但是,通過誦讀讓學生自己品味揣摩,指導學生學會斷句,學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學會文言語法和句式,生成語感。
四、在朗讀中賞析語言美
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都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語言運用的典范 。學習文言詩文,應該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讓學生在美的情境中感受美、欣賞美。文言文的語言都是經(jīng)千錘百煉。細細品味,含英咀華,往往滿口余香,齒頰留芳 。 例如歸有光筆下的《項脊軒志》 中的語句“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價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闭Z言自然清新、優(yōu)美婉轉(zhuǎn)、簡潔流暢,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清靜幽美的畫面,使人不禁遐想翩翩。又如《 與朱元思書》中“ 泉水擊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逼鋵β曇舻拿鑼懖粊営诎拙右椎摹按笾樾≈槁溆癖P”,讀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進而心曠神怡。文言文的語言講究語氣、語調(diào)和語勢,讀起來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把握作品中的感情和語言特色。因此,學習文言作品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將無聲語言轉(zhuǎn)變成有感情、有思想的語言藝術(shù),學習文言作品只有通過朗讀,才能使文中的語言充滿生命的活力,跳躍時代的音符,從而使學生在內(nèi)容、感情、語言特色等方面全面地體會作品。
以上幾點是我對中學文言文朗讀教學的粗淺看法,在文言文教學中進行朗讀訓練,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將教師從逐句講解、逐字翻譯的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對我們以后的文言文教學實踐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孔祥輪,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