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人認為:大買賣干不了,小買賣不掙錢,無論干哪行,錢都不好掙??珊颖笔∮滥昕h曲陌鄉(xiāng)南卷村青年農(nóng)民張玉軍偏不信這個理兒,他加工白條雞,一千就是十幾年,硬是在加工這條道上掙了錢,令村民們羨慕不已。
張玉軍今年38歲,初中畢業(yè)后,在建筑隊當(dāng)過幾年小工,后又當(dāng)砌墻大工,但工資經(jīng)常被拖欠,于是他跟著姐夫干起了白條雞加工。
開始干的前幾年,每天得起五更騎著自行車去買雞,回家便開始褪毛開膛,傍晚還要騎自行車送到縣城的燒雞鋪,每天往返路程50余公里,相當(dāng)辛苦,可每次看到用自己的汗水換來的鈔票,他心里便樂開了花。別人見他加工白條雞掙了錢,也紛紛效仿。干這一行的多了,這加工的活兒也就不好干了。但他沒有泄氣,而是在提高質(zhì)量和降低價格上做文章。他把白條雞從褪毛、開膛到最后清洗做得非常認真、干凈,并且絕不買病死雞進行加工。為擴大銷售,他將買毛雞的價格向燒雞鋪老板及時公布,并聲明:每只白條雞只掙0.8元錢的加工費。這樣為他贏得了更多回頭客,縣城、小鎮(zhèn)燒雞店的老板們紛紛訂貨。他每天的加工量近百只。他由衷地覺得,四季加工白條雞,這條路自己選對了。
打房頂、加工“豬胰子”富了一個村
張獻輝
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堯莊村雖然是個只有1000多人的小村莊,但該村的副業(yè)卻很興旺,尤其是“打房頂”和加工“豬胰子”這兩項傳統(tǒng)手工業(yè),在十里八村都很有名氣。
該村的打房頂班成立于上世紀改革開放初,當(dāng)時都是手工操作,20多人一班,人工拌料上房頂,人既累,效益又低。近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農(nóng)村蓋新房的越來越多了,機械化施工代替了手工操作。這樣,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該村共有大大小小的打房頂班12個,其中以董紅軍、張占林、董京波的打房頂班最為出名,他們購置了攪拌機、平板振動器等工具,在周邊村莊攬活,由于他們工作認真負責(zé)、重質(zhì)量、守信用,攬的活自然多,因此名氣越來越大,前幾年還承擔(dān)了縣城一些大型樓層的建筑工程。
除了打房頂,該村還有一個傳統(tǒng)項目,就是加工“豬胰子”。豬胰子是豬內(nèi)臟中小腸的下腳料,用豬胰子配上一些材料后,就可加工成光滑的“胰子”。用這種胰子洗手可以洗去肥皂和香皂所不能洗掉的油污,而且不傷手,還能防凍瘡,價格也便宜,在當(dāng)?shù)睾苁苋罕姎g迎。村民晚上加工,白天到集市和工廠里銷售,一般每塊豬胰子能賣到2元錢左右,僅此一項每戶每月就可收入5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