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找“病”聚名望
山東有家飯店,連經(jīng)理在內僅有8個人,但它每個月利潤卻高達4萬元。如此高的經(jīng)濟效益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原來,在飯店開業(yè)的第一天,經(jīng)理就讓人在店門旁豎了一塊招牌,敬告全城顧客:凡來本店用餐者,對本店的服務態(tài)度、衛(wèi)生狀況、飯菜質量提出一條意見,就獎勵O.3元錢。這招吸引來了許多顧客。頭一個月,該飯店共花掉了500多無意見獎勵費。飯店立即針對這些缺點進行整治,顧客提出一個意見就等于幫飯店治理了一個毛病。第二十月,顧客再也挑不出毛病了,飯店的聲望得到了迅速提升。
點評:開店不在人多,巧賺則靈。這家飯店的成功之處在于采用顧客“挑毛病”的方式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式溝通,并落實解決“毛病”,消費者得到了尊重,飯店取得了聲譽,財源自然滾滾來。
透明廚房引來客如云
天津有家大酒店,在散座的大堂內配置有一臺74吋的大彩電,進餐的顧客可從電視畫面中看到該店廚房的一切活動。電視屏幕分為四塊,其一是從魚缸中捕撈魚蝦蟹的場景,其二是宰生粗加工的場景,其三是廚師在灶旁操作烹調的場景,其四是廚師配制冷盤的過程。通過電視畫面,顧客可以知道自己所要的海鮮是否被調換,可知道廚師衣冠是否整潔……這種“全過程監(jiān)視”,使消費者消除了顧慮,也使得顧客如云。
小稻殼做出大文章
郭鐵軍
一般情況下加工100公斤的水稻,脫下的稻殼就近20公斤,集小成多,這小小的稻殼成了許多糧食加工場的一大心病:牛羊不吃,用于燒火做飯也不行,當做垃圾焚燒呢,不僅費工費事還污染環(huán)境。因為稻殼之間空隙特別大,稻殼無法充分燃燒,燃燒時會產(chǎn)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既危害人體健康,又污染環(huán)境,所以有人把稻殼稱為“黃色污染”。稻殼的危害引起了沈陽人老杜的注意,他從加工廠拉來幾十口袋稻殼,每天拿著稻殼琢磨,他認為稻殼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木質素,這些都是易燃耐燒的物質,為什么不用稻殼做成可以替代煤的燃料呢?經(jīng)過幾年的艱苦研究,老杜終于成功生產(chǎn)出了稻殼棒,這種稻殼棒不改變稻殼主要成分的化學性質,只是通過加熱把稻殼擠壓成,中空的棒狀,它的燃燒情況非常好,在很多地方,老百姓已經(jīng)用它替代煤來燒火做飯。為了增大稻殼棒接觸氧氣的表面積,老杜把加工的稻殼棒設計成六棱形,這樣燃燒就更充分了。1噸稻殼可加工出900公斤左右的燃料棒,造價比煤要便宜,而且燃料棒燒完剩下的爐灰是上等的鉀肥,可用作肥料,老百姓既省了化肥錢,又把廢物回收利用,真是一舉多得。
稻殼還是那個稻殼,只不過變了個模樣,不僅環(huán)保節(jié)能,還變廢為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