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詩人多多即將執(zhí)教海南大學,這樣的消息讓我復(fù)活了從前的一些記憶。這樣的記憶零散而片斷,但卻有著深深的寒意。街上的風已經(jīng)平靜下來,南國獨有的熱帶氣息彌漫在燥熱的8月。遠處,有武警持槍而立。我讀多多的詩歌已有經(jīng)年,尤其對他在1974年所寫的《瑪格麗和我的旅行》一詩,感到不可思議,那個時期幾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空白期。詩云:“像對太陽答應(yīng)過的那樣瘋狂起來吧,瑪格麗:/俄將為你洗劫/一千個巴黎最闊氣的首飾店/電匯給您十萬個/加勒比海岸濕漉漉的吻……”1974年就能寫下這樣的詩句,讓我體驗了“常識”的局限,那是怎樣的一個年代呵,可以說多多是一位填補了歷史空白的優(yōu)秀詩人。我終于明白——任何時代都可以寫出偉大的文學作品,只要你內(nèi)心保持一種自由。
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事物都在變味,詩歌同樣如此,詩歌同樣無法逃脫這種注定的命運。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正變成一種使人羞怯的舉動。詩歌或詩人生活正在成為一種民間流傳的個人隱私,一種需要不斷強調(diào)才能證實自己的保留藝術(shù)。在文化蕭條的日子里,所謂“詩歌的衰落”之論調(diào)甚囂塵上。其實習慣了表面熱鬧的公眾并不知道,詩歌不再引人注目,更多的是由于它消散了先前的表演性,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詩歌正在經(jīng)歷一種陣痛,一種調(diào)整和蓄積。在朦朧詩、口語化努力、敘事性的強調(diào)以后,一種草根性的詩歌正在大地上生長,它昭示著更為真實的寫作。詩是什么?不過是一些分行的句子,一些斷斷續(xù)續(xù)出現(xiàn)的語詞,最終它們是一些文字。但是當它們以某種方式聚合,就產(chǎn)生了非同尋常的意義,意義不是詩人給的,而是是詩人發(fā)現(xiàn)的。好的詩歌有最好的文字,在這里,文字猶如夜晚的燈火,照亮黑暗中隱藏的細微末節(jié),它們是事物的細節(jié),同時也是心靈的細節(jié)。
四川一詩人曾經(jīng)主編了一本《沉淪的圣殿: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的好書,此書可以說是在“打撈文化的遺影”,以文字、圖片、信件、刊物、編目、手稿所構(gòu)成的原始資料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詩歌的曲折生長,也揭示了新時期文學的根基,讓我們看到民間文學的一種真實寫照,同時也讓我們諒訝20世紀70年代中國文學的另一種生存方式,其成就絕對在官方文學史所認可的“傷痕文學”之上,在食指、北島、多多、芒克等人的另類詩歌中依稀地捕捉到生命的不甘沉淪與精神的曲折成長。盡管有政治強權(quán)在20世紀70年代的全面控制,但文學并未絕滅,它以地下的方式在黑暗的歲月里悄悄地運行著,它讓我們驕傲,因為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里,文學的人種并沒有完全熄滅。多多、北島等詩人的出現(xiàn)說明了異質(zhì)子主流詩歌的詩開始浮出水面,可以說是時代造就了他們,憤怒出詩人。這樣的詩歌與風花雪月無緣,與小資無緣,它以真理的方式洗亮著幻滅后的柔情。這些作品激情四溢,雖然多少保留了那個時代的甘種痕跡,但強烈的訴說欲望與現(xiàn)在粉飾油滑毫不相干。
1998年,海南《天涯》雜志(1998年第6期)的“文學版塊”發(fā)表了《九十年代詩歌精選之四:多多詩歌專輯》(內(nèi)收多多的13首詩)并附有香港詩人黃燦然的評論文章《多多:直取詩歌的核心》。我反復(fù)地閱讀這13首詩,“一個故事中有他全部的過去”這個題目仿佛是一種寓言,讓僑居海外的詩人多多面孔深奧。多多曾經(jīng)寫過一篇催人淚下的回憶性散文《被埋葬的中國詩人(1972—1978)》,他深情回憶了與郭路生、芒克、岳重等詩人的交往,寄寓了對歷經(jīng)苦難的中國詩人的一種憂傷的懷念。然而多多是激憤的,他說:“我所經(jīng)歷的一個時代的精英已被埋入歷史,倒是一些孱弱者在今日飛上天空。因此,我除了把那個時代敘述出來,別無他法?!倍喽囡@然不是那種擺弄智力的寫作者,他的詩出自心靈的感悟與生命的歌唱,以自己的獨立性和個性站立在詩歌的祭臺之上。
1972年,多多寫下了這樣的一些詩歌:《當人民從干酪上站起》《黃昏》《無題》等等,“在這座漆黑的空空的城市中/又傳來紅色恐怖的急促的敲擊聲”,這樣的詩句在今天讀來,仍覺得寒意逼人。旅美大陸詩人貝嶺在一篇文章中曾經(jīng)寫道:“70年代初,多多寫下了帶有叛逆及強烈見證色彩的詩作,代表作為《教誨——頹廢的紀念》和《同居》。”離國之后的多多,在《北方的記憶》中寫道:“吸收冬天的寒冷,傾聽云的逍遙的運動/北方的樹,站在二月的風里/離別,也站在那里/在玻璃窗上映得又遠又清晰”。一個漢語寫作者,離開本土的語境,如何言說?多多自云:“在中國,我總有一個對立面可以痛痛快快地罵它;而在西方,我只能折騰我自己,最后簡直受不了?!睕]有故鄉(xiāng)的人身后一無所有。不知這是不是多多從荷蘭回來的理由?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重要地下文學事件是《今天》文學雜志,于1988年12月23日(《今天》創(chuàng)刊10周年,???周年之際),在北京將首屆今天詩歌獎授予了詩人多多,授獎詞說:“自70年代初期至今,多多在詩藝上孤獨而不倦的探索,一直激勵著和影響許多同時代的詩人。通過對于痛苦的認知,對于個體生命的內(nèi)省,展示了人類生存的困境,他以近乎瘋狂的對文化和語言的挑戰(zhàn),豐富了中國時代詩歌的內(nèi)涵和表現(xiàn)力?!边@是一種遲來的榮譽,地下詩人終于得到承認,在更為遙遠的將來,其歷史價值將得到確認。詩人史蒂文森說過:“詩歌的可貴性在于它是一種內(nèi)在的暴力,為我們防御外在的暴力”。他的意思是說詩歌以語言形式的復(fù)雜性和內(nèi)在的緊張性,來抵御現(xiàn)實生活的簡單粗暴和外部世界的壓力。這正是20世紀90年代漢語詩人“介入性”寫作的一種極為重要的方式,多多以自己有力而清晰的寫作證明了這一點。
8月空曠。我站在南國的天空下,隨意地翻閱著多多的詩集《阿姆斯特丹的河流》。法國人托克維爾說過:“當過去不再照亮將來時,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逼接沟纳钊缌魉粯屿o靜而過,塵世間已經(jīng)多年不再信仰詩歌,而此時,詩人多多從郁金香的故鄉(xiāng)返回故土??ㄈR爾曾經(jīng)說過:“詩人就是英雄?!比欢粋€真正的詩人是否愿意充當世俗中的英雄或斗士?流亡者的身份漸漸不為人知,后起的新新人類對所有的過去不屑一顧。流亡成為鬧劇,歷史變成戲說。正如詩人艾倫所云:“再也沒有鮮花開放在紐約夏天的田野里?!痹诙喽嘧罱脑姼枥铮铱吹搅艘恍└鼮榫眠h的事物和心情,簡短的詩行,傳統(tǒng)的遣詞造句,對最普通和最普遍的主題的關(guān)注。它們看上去是心平氣和的——沒有造作的修辭,也沒有怪異的形式,詩就是詩,像河水一樣從容流淌,像河水一樣潔凈簡樸。但是,它們絕不是簡單的或是單純的,詩句在平常的表層底下隱藏著思想和感覺,隱藏著詩人觸摸永恒的努力,其中有夢想也有平淡如水的成熟與滄桑。
有人說詩歌已經(jīng)消亡,其實詩歌遠沒有到它消亡的時候。詩歌的存在將與童話相似,呈示著對現(xiàn)實世界既定秩序的反抗。歷經(jīng)長久的歷史沉埋,人們?yōu)槭裁磿匦隆鞍l(fā)現(xiàn)”多多呢?多多那些不免帶有“舊式”抒情色調(diào)和人格傾向的詩歌為什么會再次煥發(fā)出強烈的魅力,除了多多海外生涯的人格實踐的注入與折光,同時很重要的是多多始終是面對心靈——個體心靈的具體處境——寫作的,通過書寫心靈而書寫“現(xiàn)實”和歷史,從而真切地將人們喚回到歷史的情境氛圍之中,喚起人們強烈的歷史感。另一方面,由于撇開了外在歷史表象而專注于心靈處境的書寫,還使他的作品反而具有了一種超越具體時空的“純度”?!懊恳涣P切嵌荚诮?jīng)歷此生此世/埋在后園的每一塊碎玻璃都在說話/依舊是,依舊是?!倍喽嘁琅f是詩人,而同期的“朦朧派”戰(zhàn)友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詩人已是風流云散,遠離詩歌矣。
當滿頭白發(fā)的詩人多多站在海南大學的教室內(nèi),當他朗誦自己的詩作時,我靜靜諦聽,用心去感受。多多認為詩是直觀、瞬間的感受,正如他在《歌聲》中寫到的那樣:“是我的歌聲曾使?jié)M天的星星無光,我也再不會是樹林上空的一片星光?!边@些詞語在多多那里不是技術(shù)的積木而是精神的容器。香港詩人黃燦然對多多十分推崇,他評價說:“多多的意義就在于,他忠于他與詩歌之間那個最初的契約,直到并牢牢抓住詩歌的核心?!痹姼枋莻€體者的獨特言說,它與自由、與生命相通。正是在這一角度的照映下,海外漢學家CregoryLee(格里高利·李)和John Cayhy(約翰·卡雷)開始動手英譯多多詩集為《從死亡的方向看:從“文革”到天安門廣場》。
格里高利·李在英譯多多詩集的導言中寫道:“在多多的作品里,我們看到了近來中國的現(xiàn)代主義的最新鮮的表現(xiàn)之—。雖然多多是一位純粹的中國詩人而很少表現(xiàn)出許多當代詩人的作品所顯示的模仿而陳舊的毛病,他還是一位完全現(xiàn)代的詩人,因為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某些經(jīng)過選擇的世界主義的影響。”西方漢學家在面對中國文學時,常常說中國作家必須“建立一種對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這種說法意味著一種要求,中國作家必須首先是“世界作家”,然后才能是個中國作家。在黑暗的年代里寫作的人,應(yīng)該有必要重溫俄國詩人布羅茨基的一句話:“墨水的誠實甚于熱血。”多多的意義是巨大的,他一方面依賴語音的暴力因素從而陰變化不大;另一方面又通過回憶找到了靈魂中的苦難世界,因而能寫出《依舊是》和《在墓地》那樣具有靈魂力量的杰作。
多多游走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他看到了一切同時也見證著一切;然而鄉(xiāng)愁無法掩飾,正如記憶無法遺忘?!皬闹讣卓p中隱蔽的泥土/我/認出我的祖國——母親/已被打進一個小包裹,遠遠寄走……”(多多的詩《在英格蘭》)詩歌標明一種生存狀態(tài),這種生存狀態(tài)并不總是處在我們每個人的經(jīng)驗之中。我所理解的中國詩人必然與西方漢學家所理解的中國詩人有所不同,但我理解他們的想象空間,西方已經(jīng)習慣于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為“關(guān)于中國的社會學材料”。這是弱勢文化不可避免的命運,我們無法選擇。
在海外某詩歌獲獎詞上,有位詩人如是評論多多:“坦率地說,我自己至今還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樣的天性,加上什么樣的心理遭遇,加上什么樣的運氣和匠心,才造就了多多詩歌的尊貴品格。在那本《里程》里,多多的詩歌給人一種尖銳而又挺拔的感覺,許多詩句就像從云縫里綻放出來的閃電,直刺讀者的心靈。然而多多的閃電又總是帶著大地的、田野的、甚至房屋的、好像我們可以享用的熟悉的氣息。奇怪的是,由于在顯然是由人性造成的灰色和黑色前面顯示了人性的勇氣,多多的熱情的閃電反而帶有了寬恕的力量。就像先讀他的那首典型的現(xiàn)代經(jīng)驗的、好像冷冰冰的詩作《從死亡的方向看》,再讀他的氣勢磅礴的抒情詩《春之舞》,我們會得到雙倍的溫馨?!独锍獭窂娪辛Φ貥淞⒘硕喽嗟默F(xiàn)代抒情詩人形象,但是,一兩年之后,多多發(fā)表了他的最為迷人、最為動人心魄的新作。他1989年到1992年期間寫下的那些詩,是明晰的洞察力、精湛的語言、最吸引人的節(jié)奏和一種負責而又溫暖的品格高度融合的結(jié)晶。在《在墓地》那首極端而又沉重的詩里,就像通常在關(guān)于人類命運的詩里他愛做的那樣,在歷數(shù)了那些其實早已放棄了尋求遮掩的生存真相之后,多多告訴我們:有一個飛翔的家——在找我們?!?/p>
記憶有時格外沉重。在《沉淪的圣殿: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一書里,我看到了詩人多多的另一種面貌。多多,原名栗世征,小名毛頭。該書收錄了多多曾經(jīng)最好的朋友——周舵的一篇文章,文章回憶了他與多多在70年代——80年代的交往;其結(jié)尾如是說:“在我心里,當年那個可愛可敬的毛頭早已死去。留下的,只是一段心酸不已的、抹不去的傷痛?!边^去已經(jīng)成為歷史,但對于詩人來說“真是不可磨滅的?!?/p>
責任編輯 古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