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又叫“對照”。指的是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比較,突顯事物特征。運用對比,可以使兩個相反或者相對的事物的矛盾表現得更加鮮明,也可以使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一般來說,運用對比手法,能夠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加明確地表達出來,從而也讓讀者有深刻印象。
從時下電視廣告語言中,我們經??梢愿惺艿綄Ρ刃揶o的妙處。西泠空調在《文匯報》頭版所做的廣告,其語言就很有創(chuàng)意性。整個版面以粗大的黑體字寫上“今年夏天最冷的熱門新聞”、“西泠冷氣全面啟動”,并只附有一幅西泠空調的圖片?!白罾涞臒衢T新聞”這句廣告語,將“冷”與“熱”這一對矛盾形容詞并置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對比:“冷”是指西泠空調的制冷性能卓越,并且契合廣告當時的季節(jié)——冬季;“熱”是指西泠空調的上市將會引起社會的注目,從而引起熱銷。再比如白加黑感冒藥的廣告語“一天兩片,治療感冒,黑白分明”,也是用“黑”與“白”這一組矛盾形容詞,將此種感冒藥的功能、特性以及使用方法涵蓋其中:“白天服白片,不瞌睡;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庇捎谠摳忻八幨讋?chuàng)白天與黑夜分別服用的概念,而且由于這句廣告語很有創(chuàng)意,因而在各類感冒藥中脫穎而出。
還有一些廣告語如:“皮張之厚,無以復加;利潤之薄,無以復減?!保称ば瑥V告)“厚”與“薄”,“無以復加”與“無以復減”對舉。又如:“秤雖小掌管人間煙火,店不大有關國計民生?!保吵拥陱V告)“雖小”與“不大”對舉。再如:“懸將小日月,照徹大乾坤?!保逞坨R店廣告)“懸將小日月”與“照徹大乾坤”形式上是反義,但結合產品來理解,其實說的是同一個意思:眼鏡的作用。這樣既取得了對比性說明和映襯效果,又賦予了廣告幽默感和生動性,使消費者在發(fā)出微笑的同時,接受了廣告宣傳的產品。這則廣告語達到了廣告內容與廣告手段、語言修辭內容與修辭手段的完美統一。
在中國古籍中也有很多對比修辭的例子,《莊子·山木》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墩撜Z》中也常常拿君子和小人進行對比,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保ā妒龆罚熬又芏槐龋∪吮榷恢?。”(《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贰罚熬由线_,小人下達?!保ā稇梿枴罚熬忧笾T己,小人求諸人?!保ā缎l(wèi)靈公》)
我們知道,在這個世界,有善也有惡,有美也有丑,有好也有壞,整個世界是對立統一的整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經常用到對比的手法去客觀展示現實,而實際上包含了自己的態(tài)度,例如流傳下來的諺語中則廣泛地用到了這一修辭手法:
(1)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虛心的人學十算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2)光說不干,事事落空;又說又干,馬到成功。
(3)越是有知識的人,不懂的東西越多;越是無知的人,偏偏認為啥都知道。
(4)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
(5)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6)雄鷹展翅沖霄漢,家雀蜷身戀屋檐。
在諺語中,通常通過對比手法使得對立的兩面更加突出,例句中的“虛心的人”和“驕傲的人”、“光說不干”和“又說又干”兩種狀態(tài)、“有知識的人”和“無知的人”、“娘想兒”和“兒想娘”、“樹”和“人”、“雄鷹”和“家雀”等等,在對比中彼此對立統一的關系尤為鮮明。
對比修辭還常見于篇章結構中,我們熟悉的一些寓言故事和經典小說,用對比手法塑造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如林黛玉和薛寶釵、曹操和劉備、孫悟空與豬八戒等等,這樣就能使彼此相互映襯,人物形象也能深入人心。
(7)有那么三個人,共同去爬一座很高很高的山。他們可也正像你說的呢:各人有各人的作風。
那第一個人,喜歡爬一步回頭看一步。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相當看重自己的成績,所以他隨時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已經爬到什么地方了。這樣,他爬了一段,覺得的確已經很高了,心里想道:“大概離山頂也差不多了吧。”就仰起頭來向上看看,可是山頂簡直看都還看不見呢。這個人忽然覺得很無聊,好像自己是在做些毫無意思的事情。他說:“我爬了這半天,還是在山腳,那么我什么時候才能爬到山頂呀?既然如此,我又爬它干什么!不如及早回頭吧?!彼运突仡^下山了。
那第二個人,可是一口氣就爬到了半山。這真是不容易的,不但別人羨慕他,就是他自己也有點驚訝自己會爬得這樣快。所以他就坐了下來,向下半山看看,也向上半山看看,心里著實有些滿意。他說:“乖乖,老子一下子就爬到了半山!總還算得不錯吧。然而老子已經爬得這樣多了,也夠辛苦的。說到功績,老子自估了一下,也不能算少。那么,這以后的一半山,老子就是要你們用小轎子來抬,也不算過份吧。這點資格,老子是應該有的。”這話并非開玩笑,他是真的這樣想,并且這樣做了,所以他老坐著休息,等人家用小轎子去抬了他上山頂??上У氖?,似乎并未有人去抬他。假如他自己沒有上山去或下山來,也許他今天都還坐在那兒等呢。
只有那第三個人,似乎是一個平平常常的人。大概因為他是平常人,他覺得爬山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然而也并不太艱難,而以為別人能夠爬,他也就能夠爬,所以不必把自己看得一無用處,也不必把自己看得如何如何地了不起。這樣,我們看見,他只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也就一步一步地接近那山頂。而最后,他可真的爬上了山頂了。
(《中國寓言故事》)
上面的例子都非常明顯地用到了對比修辭,例(7)中的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三種人生態(tài)度,而把他們放在一起對比,最后說明了做人要踏實和堅持到底的道理。如果這則寓言不用對比的手法,而僅僅只是說明做人踏實是如何如何必要,教育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的話,估計效果并不好。而在簡單的對比中,我們能很快地判斷出,究竟怎樣才是可取的,教育的目的就更容易實現。
我們還能見到一些比較特殊的對比修辭,例如我們常說“人老心不老”,將一虛一實的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效果更為突出。
(8)惜春冷笑道:“我雖年輕,這話卻不年輕。”(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
(9)“他的眼睛有點近視,是么?”
“他眼睛近視,思想可不近視?!保ㄖ芰⒉ā渡洁l(xiāng)巨變》)
在以上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這話卻不年輕”、“思想可不近視”等其中隱含了比喻修辭。而將“人的年輕”與“話的年輕”、“眼睛近視”和“思想近視”進行對比,讓人眼前一亮,人物話語顯得活潑了不少。
運用“對比法”來寫對聯,亦算常見。例如郭沫若少年時,有次和其他同學們一起偷吃了廟里的桃子,和尚找教書先生評理,先生馬上追問學生,沒一個人承認。氣急之下,先生出了一句責罵、挖苦學生的上聯:“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并說,如有人對上了下聯,統統免罰。郭沫若思索片刻,站起來說:“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毕壬煮@又喜,拍案叫絕,原本一肚子怒火也煙消云散,全體學生跟著沾光免了責罰。
“昨日偷桃鉆狗洞,不知是誰?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薄白蛉胀堤摇迸c“他年攀桂”相對比,而“必定有我”又巧妙地回答了“不知是誰”,這副對聯說明不同的時代,將有不同的作為。
事物的好與壞,是事物矛盾的兩個對立面,這是客觀存在的。但要使人們取得正確的認識,或加深人們的認識,就要凸出事物之間的矛盾所在。可見,運用對比修辭,將兩個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能夠凸現作者意圖,使觀點更加明朗和清晰,能夠加強交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