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醒世恒言》“蘇小妹三難新郎”一篇,頗有悟。新郎秦少游拿到蘇小妹的第三幅花箋,內出對云:“閉門推出窗前月”。少游苦苦思之,未有答案,信步走近庭中盛滿清水的花缸旁,望水若思。東坡見狀,遠拋一小石于石缸中,水滴濺到少游面上,少游驚悟,當下?lián)]筆對曰:“投石沖開水底天”。
撇開秦少游的妙對不說,單就東坡的“投石”妙招,可謂拍案叫絕。東坡先生并沒有把自己想好的佳對直接授予少游,而是出此“投石”妙招,沖開了秦少游混沌的思緒之“水”,使秦少游柳暗花明,心頭一亮,靈感頓生。整個過程,東坡先生始終是一個引導者,開發(fā)者,促進者,幫助者,讓秦少游自悟自得,蘇東坡是深諳為師之道的。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伴隨著新世紀的曙光拉開了帷幕,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新課程將改變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作為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的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應避免硬填猛塞,把學生當作簡單的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不是生硬刻板的灌裝、灌輸,而應是師生之間的碰撞、激發(fā)、啟示和互動。應該像東坡先生那樣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及時創(chuàng)造“憤”、“悱”狀態(tài),引導學生質疑、探索、發(fā)現、體驗、感悟,相機點撥深化,讓學生一步步走向學習目標。注重實質,淡化形式,鼓勵感悟,是最優(yōu)化的學習之道。
感悟學習是當前生命教育的呼喚。是人的智慧和品格發(fā)展的一種最重要的方式。人要形成思想、拓展精神生命,必須通過感悟。以學生為主的教育強調感悟??梢哉f,沒有感悟就沒有真正的學習。
促進學生的感悟,就要努力為他們的感悟創(chuàng)造條件。師生雙方都有重要關系。就學生而言,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識結構)、生活體驗、情感需求、學習方式、心理品質等因素。
一、文化背景(知識結構)與感悟。
感悟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能夠把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當前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從而產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對形象的深刻感受,對方法技能的切實領會,從而有所感受,有所領悟。因此豐富學生知識背景,增加文化積淀,打好人生底色,對感悟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辈﹂喿x量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當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之后,他們的思想豐富了,表達的愿望強烈了,頭腦中對事物的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活躍了。而且,非常令人興奮的是,當學生有所感悟的時候,許多原來要教的東西,可以少教或不教了。
二、生活體驗與感悟。
感悟是以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來表現的。在內化和發(fā)展中,體驗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我看來,百聞百見不如一次體驗。只有積累豐富的經歷和感受,才可能形成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產生深刻的理解和領悟,進而產生深刻的體驗。教師要善于把教育的視角引入到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大自然中,涉及到與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引導他們觀察、活動、閱讀、思考,通過富有少年兒童情趣和時代氣息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快樂、親情、成功、責任、科學思維、基本道德觀念……積淀生活經驗,打下扎實寬泛的知識基礎,引起內心反應,產生“心有靈犀”現象。
三、情感需求與感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活動包含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認知結構和情意狀態(tài)兩個方面。積極的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在這種情感狀態(tài)下,人的心理活動非?;钴S,使人從一事一物聯(lián)想到他事他物,或將人腦中諸多相關的觀念和表象串聯(lián)起來,形成新的觀念、表象和感受,產生想象、聯(lián)想、理解和領悟。學生需要生動活潑的教學,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情感融合能化成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活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一句極為普通而又蘊含深意的話:“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小學生,心好象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钡拇_,當課堂教學充滿了圍爐夜話般的寬容隨性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求知欲就能得到充分的誘發(fā),在激情的推動下,靈感就會萌動,感悟就會產生。
四、學習方式與感悟。
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我們的社會和教育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需要被教育者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注重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之一。長期以來,在“學科中心論”的統(tǒng)領下,接受性學習成了學生唯一的學習方式。本應是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異化為枯燥乏味的機械記憶與背誦,21世紀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強調人的主體作用,特別重視挖掘師生的集體智慧和力量。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問題讓他們提,疑點讓他們辨,結論讓他們得,這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內心才會敞亮,精神才會被喚醒,經驗才會被激活、豐富與提升,知識才會建構與運用,認知策略與學習策略才會精進,情感才會豐富、細膩與純化,態(tài)度價值觀才會形成、改變與完善,靈感才會萌動。
五、心理品質與感悟。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兒童的心理品質的發(fā)展。專家研究表明,當今時代,一項事業(yè)的開拓,一個創(chuàng)新活動的成功,智力因素往往只占20%—30%,人格要素、心理品質要占到70%—80%。因此,促進學生的感悟還應致力于人格因素、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有效感悟大致需要這些心理因素:
主動性:旺盛的求知欲和強烈的好奇心,積極進取;
洞察力:敏銳的感受力和直覺;
疑問性:多疑多問;
獨立性;
變通性: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自信心;
堅持力:持久不懈,百折不撓;
想象力:聯(lián)想多,想象豐富;
嚴密性:深思熟慮,仔細推敲;
幽默感。
如何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保持最佳狀態(tài),形成渴望學習的心理氣氛,促使學生的感悟,作為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善于引導激勵,讓學生先嘗試后啟悟。
一、營造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這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前提。教師要永遠懷著一顆愛心進課堂。做到情緒飽滿,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情緒、情感、魅力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要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之間、學生與新材料之間的距離,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中來。要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問題情境,安排新穎多變的活動內容,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用幽默和諧的教學語言,有意設置懸念、沖突、驚疑的情境,激起學生情感體驗和思維的浪花,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引入探索境地。
二、引導激勵。
在學生的感悟學習中,教師應充當引導者的角色。如引導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自己要學什么和獲得什么;引導學生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引導學生的課堂參與、討論、交流甚至爭辯、“碰撞”、發(fā)問,推動感悟的萌發(fā)、深化和升華。
要讓學生充分思考,發(fā)表見解,推波助瀾,并在學生最需要點撥、引導的時候,揭示問題的要害,一針見血地突破關鍵性知識。
教師還要不斷恰當地運用表揚、激勵等手段,使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感受溫暖,體驗成功,獲得自信,永遠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激情。
三、先嘗試后啟悟。
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欣賞學生,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確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去嘗試,去探究,鼓勵試,允許看,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促進學生的學,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享受自己得出答案的快樂。
不要讓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從而失去參與、溝通乃至創(chuàng)造性,形成一種厭倦、懶惰的學習心態(tài);不要讓本應是學生思考的王國,創(chuàng)造的天地的課堂,成為教師表演的舞臺,灌輸的場所。最后,我想以新課程標準中有關的話語來結束本文:“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史仕平 江蘇省宜興市官林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