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已基本完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在全國鋪開,教師們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習慣、教學觀念的束縛,加上沒有現(xiàn)成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對實施課程教學改革還存在觀望、等待、聽之任之的想法,因此,在實施課改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羈絆。
一、學校應為課程改革保駕護航
學校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戰(zhàn)場,在實施課程改革中,學校管理者應沖破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以實際行動為教師提供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讓教師在充滿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關懷中,心情舒暢地實施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教學探索。如:理、化、生學科,系統(tǒng)的知識內容減少了,增加了探究、實驗等內容,這就要求學校必須有相應配套的教學實驗設備。實驗室的實驗器材是否配套,能否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實驗藥品是否齊全等問題,往往制約這類課程改革的進行,因此,學校管理者的態(tài)度對教改起著一定的作用。
在教改過程中,學校領導還應積極協(xié)調各方面關系,促進課程改革的進行,為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做好物質保障,為課程教學改革保駕護航。學校領導必須明確自己在課程改革中的角色,做課改的促進派,課程改革才能順利進行。
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執(zhí)行者與主力軍
1.明確指導思想,是搞好課程改革的關鍵
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課程目標體系,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課改的核心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讓學生感悟科學研究,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的那種重教輕學、重傳授知識輕教育學生、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方法,變?yōu)殛P注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教學中要真正地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人格修養(yǎng)。這種由學科本位向以人為本的發(fā)展未來的轉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行為必須隨之發(fā)生本質的改變。
2.教師角色和行為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成功的一個決定性因素
新的教學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學習方法都決定了教師角色和行為必須發(fā)生改變。新課程標準給教師的定位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點撥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改革的建設者、開發(fā)者。因此,教師首先必須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吃透其內涵。其次教師應該大量的學習新的教學理念,研究適應新形式下的教學方法。再次,教師還應積極學習學科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以應對學生隨時提出的新問題。
3.教師的自主探究意識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
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實驗中,還必須多一些自主探究意識與能力。首先要精心研究新課程標準,全國有近十套教材,不管那一套教材都是以新課程標準為藍本進行編寫的,新課程標準才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唯一尺度。同時,還應細心研究教材,教材作為直接針對學生的教科書,研究透編寫者的思路和意圖,結合新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精心加工,才能完成好課堂教學任務,把自己的素質“外顯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實施教學,要按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即按照教材的思路去完成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內容。
另外還要積極探索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增強自主研究的意識,在新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探索本身就存在于教師的教學活動中。積極開展公開課、觀摩課、研究課等教學活動,擴大課改影響,使基礎教育改革人人參與,相互交流,變個體優(yōu)勢為整體優(yōu)勢,實現(xiàn)腦力資源共享。
4.改進教研活動,保證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原來的教研活動不外乎集體備課、說課、評課,往往流于形式,長年累月沒有什么新內容。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研究要一改原來的教研活動常規(guī),首先,人人都要研究新課程標準,體會新課標準的核心和內涵與原教學大綱相比發(fā)生了那些變化。其次,要明確新課程標準體系改變了原來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轉變?yōu)橐詫W生發(fā)展為中心,構建人文精神為中心的課程體系。通過教師的學習、交流,掌握其精髓。
要走出原來集體備課的誤區(qū),研討出真知,研討出效率,新課程改革在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fā)揮集團效應的優(yōu)勢,集思廣益,取長補短。特別是在新課改剛剛開始的今天,教學中還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循,集體備課可有效地避免教師個體研究單薄的情況,發(fā)揮集體智慧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中的失誤,防止出現(xiàn)集體備課成為“教案之和”、“個人獨裁”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李洪波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許莊街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