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周保全
傳統(tǒng)式教育是一種“去問題”的教育:學生沒有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離開教室。而我們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則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需要解決的特定問題展開的,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起點和核心,也是連接研究性學習各個要素的紐帶。那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下是筆者的幾點體會。
一、夯實“雙基”,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知識支撐點
《課程標準》的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從何而來?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扎實的基礎知識;二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將知識轉化為探究問題的科學素養(yǎng)。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shù)幕A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chǎn)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chǎn)生問題意識的前提。所以應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擴大信息量。
首先,語文教學必須通過研讀教材文本以發(fā)現(xiàn)問題。源于教材文本的問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達到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感受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的目標。如果問題不基于文本,就往往會流于形式、失之膚淺。教師應當告訴學生,要想提出問題,提出好問題,就必須熟讀文本。只有熟讀深思,才能使自己的質疑持之有故,言之有據(jù)。其次,鼓勵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拓寬知識,深化認識。這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又一條重要途徑。貧瘠的土壤長不出富有生命力的鮮花,同樣,狹隘的知識視野也難以產(chǎn)生深刻有力問題。語文教育最終要服務于現(xiàn)實社會,利用現(xiàn)實社會的生動事實來引發(fā)學生質疑問難,這正是學生學以致用的直接體現(xiàn)。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能手到擒來,為我所用,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技能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掌握各種技能包括提問技能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應有之意,隨著知識面的拓展和認識的深化,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新奇的事物、許多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這些新吸收的東西甚至有可能與其舊有的知識發(fā)生沖突,這就能引發(fā)他們的思考,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但是如果提問基本技能缺乏,則可能會抑制他們提問的欲望,進而打消他們提問的念頭。一個善學的人,疑問將貫穿于其學習的全過程。如果不能使學生將其疑問提出并加以解決,久而久之,學生質疑的興趣會大大降低。這就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在學習基礎名次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技能訓練,使其成為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的堅實根基。
二、和諧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著力點
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xiàn)和發(fā)展。所謂“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備心,不擔心別人會指責和批評自己,有一種安全感。如學生在提出問題時不必擔心會被老師批評,被同學譏笑,能夠無所顧慮的發(fā)揮,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一個人的聰明才智。所謂“心理自由”是指,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沒有太多的約束,能夠比較自由的思維和表達。如果教師對學生大膽的發(fā)問、經(jīng)常的質疑不予重視或視為刁難、搗亂、鉆牛角尖,而加以批評、訓斥、甚至嘲諷和挖苦,毫無疑問會扼殺學生的問題意識。沒有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的保障,學生就不會多想,也不敢多想,有了想法也不敢多問,長此以往,學生的問題意識將會被完全泯滅。
因此,良好的課堂氣氛是質疑的前提。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播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在課堂上,教師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難于開口的心里障礙,使他們情緒高漲、思想活躍、學習主動。當學生提不出問題、提出的問題簡單、膚淺或不合邏輯的時候,教師應該在學生思維的探索性、條理性方面給予一定的幫助,在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方面給予拓展和挖掘。培養(yǎng)學生具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洞察力。當學生提出教師沒有預想到甚至是超出教師認識范圍的新問題時,教師也要學會隨機應變,在與學生共同探討中,巧妙、合理而準確的加以回答,使課堂氣氛更加寬松和諧,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會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因而只有問題意識與問題教學的整體環(huán)境得到優(yōu)化,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成為知識和真理的探求者和發(fā)現(xiàn)者。
但是,即使在大力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揚民主教學的今天,“師道尊嚴”仍然蟄伏于許多人思想的深處。學生對書本質疑,向老師發(fā)問,容易被認為是對老師的不敬,這就使得理應相互信任的師生之間的心里距離被不斷拉大。另一方面,對學生而言,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尚有相當難度。尤其在起初階段更需要我們耐心的鼓勵和細致的引導。只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精心的培育,學生才有可能逐步領悟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將成為教學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學生的智慧能否得到充分發(fā)揮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能民主、平等的對待學生。正確的對待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動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其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問題意識這棵種子的成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和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教師只有努力的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焦慮感,才能使他們在與教師的平等對話中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釋放,真正成為敢想、敢說、敢問的學習的主人。
三、教給學生提問的技巧,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起跳點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詩中曾經(jīng)這樣說:“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睂W生對某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疑問,但卻不能準確、清晰的將將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這種現(xiàn)狀的存在,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深度不夠,但另一方面,與教師缺少這方面的指導不無關系,所以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提問技巧,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1.從看似矛盾處設疑
事物相互矛盾的地方是斗爭最激烈的地方,最能體現(xiàn)作者深層次的情感,最能體現(xiàn)事物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是洞察全文的突破口。它可以是文章的標題,也可以是文章中的關鍵句子, 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怎么“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落了下來”,又打了呢?聶華苓的《人,又少了一個》中骨瘦如柴的女人明明活著,還“回過頭來,冷笑一聲”,還“漠然望了一眼”,怎么說“又少了一個”呢?《死海不死》一文的題目,名字上是死海,為什么又不死呢?從這些看似矛盾的敘述中提出問題,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更深刻地領會了作品巧妙的藝術構思,理解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2.從文章的留白處設疑
寫文章如同作畫一樣,有實有虛,如果只做純客觀的描寫,無論你描繪的如何認真細致,也毫無生機、靈氣可言。因此課文中往往有些地方是作者獨具匠心留下的藝術空白,這些空白雖然筆未到,但意義卻更加深遠,真可謂言已盡而義無窮,給人留下了深長的回味余地,讓學生在此質疑,不僅對把握整篇文章有重要意義,甚至對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也有深遠的影響。
如學習歐·亨利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里的主人公洛比,最初一心想通過搞惡作劇,達到被警察逮捕在監(jiān)獄里過冬的目的,但最后在基督福音的感召下,他準備改過向善 ,卻被警察逮捕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這反映了什么問題?再如在《祝福》中魯四老爺說:“可惡!然而……”,“可惡”的是什么?“然而”又怎么樣?語文教師要在這些地方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對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是大有裨益的。
3.從不易產(chǎn)生疑問處設疑
理學大師朱熹曾經(jīng)說過:“讀書有疑者,須看到無疑;無疑者須看到有疑,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疑尤淺;無疑者看到有疑,其學方進?!庇行┱n文中的某些句子或內容,學生在閱讀時一晃而過,不覺得有問題,但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所在。如《項鏈》的開頭“她也是一個美麗的姑娘?!庇械膶W生只求大概,對“也”字視而不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這里設疑,能不能把這個“也”字去掉?經(jīng)過同學們分析,這個“也”字當然不能去掉,它蘊涵了瑪?shù)贍柕碌亩嗌僭购蕖⒉粷M和無奈,也可以說是全文的基調所在。又如有位老師講《孔已己》時問:“本文的主人公是誰?”有的學生愣了一下,接著笑了說:“不知道姓和名字,綽號叫孔已己。”在學生的一愣一思索中加深了學生對“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么過”這句話的深刻理解。更加深了對整篇文章和那個時代了理解。
四、開發(fā)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落腳點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于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guī)定型模式,超越傳統(tǒng)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歷史上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是源于對傳統(tǒng)和既有價值的反對和否定。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認知結構、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大膽詰問任何現(xiàn)成的東西。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反思文章的人物、結構、語言、思想、情感等,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形成自己具有個性的解讀。
例如,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信陵君竊符救趙》時說,司馬遷是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寫信陵君的,在許多史書和文學作品中也看到,人們對“戰(zhàn)國四君子”是贊揚和歌頌的。同學們認同這些態(tài)度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見。有一位學生說:“第一,信陵君的行為是惡劣的,這種行徑的本質意味著為了個人的親情和所謂的‘信義,可以置對國君和國家的忠誠于不顧。第二,信陵君竊取絕密級的國君兵符,殺害頂尖級的國君領袖,給國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實乃千古罪人也!對這樣的人還要肯定和歌頌,起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思議的。第三,應該講,司馬遷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學者,而他對信陵君的態(tài)度似乎與他的‘忠君愛民的儒家信仰自相矛盾……”這位教師的巧妙點撥,竟引出了學生如此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批判性思維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引導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于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就會常常欣慰地聽到創(chuàng)新之樹慢慢生長的聲音。
具有問題意識的學生常常會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為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他們主動參與、親歷實踐、深度探究,努力搜尋頭腦中已有的東西,進行重新分析、理解,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為深刻。另一方面,解決問題的欲望還會使他們去查閱資料,請教別人,這就使他們的知識得以豐富和擴充,并在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探索過程中,使零星的知識變的系統(tǒng)、有序,使原有的知識結構變的更為合理,提高了建構知識的能力。此外,他們還學會了如何調查、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逐步培養(yǎng)了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為今后學習知識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學生通過自學也活躍了思維,促進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直覺思維、發(fā)散思維以及辨證的思維方法,而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維過程中,思維能力有了提高,思維方式有了轉變,這本身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總之,問題是貫穿語文學習過程始終的一條主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而如何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把學習活動引向深入,是我們語文教學中需要不斷探討的重要課題。
(周靜 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周保全淄博四中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