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賊?肯定是天方夜譚。
自古以來,賊就伴隨著人們的生活一路走到了今天,給人們的茶余飯后留下了很多津津有味的談資。歷朝歷代都極力剿滅他們,可惜,這些人生命力很強:風頭一緊,就“扯呼”銷聲匿跡;風頭一過,就不知從什么地方冒出來,繼續(xù)著自己的勾當。當然,保護傘是少不了的,因為小偷是捕快的衣食父母啊。
古語說三十六行、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肯定包括“賊偷”這一行。行行出狀元,說的就是不管干什么,就一定有出類拔萃之類的人物出現(xiàn):賊的行當也有很多的狀元誕生。五花八門,三教九流,什么沒有人干的呀?《水滸傳》鼓上蚤時遷就以一身的“賊本事”成為英雄。那竇爾敦盜御馬、楊香武盜九龍杯就成為“盜事”佳話廣為傳揚。
所以,就有了后來的“梁上君子”、“義盜”之說。既然成為君子,就有了賊的規(guī)矩之說,好像現(xiàn)在的職業(yè)道德一樣,賊們自己也制訂了自己應該遵守的所謂“戒律”,諸如“兔子不吃窩邊草”、“偷富不偷貧、偷遠不偷近、偷錢不偷色”之類的不成文的規(guī)矩。真正的小偷可能很注重自己的所謂“盜德”,蔑視那些血腥的東西,以自己刻苦練就的本領(lǐng)行走于天下。他們一般很是小心謹慎,夜行曉宿,即使入戶行竊,也要恪守“賊子跳進墻,先把大門敞,偷上偷不上,逃跑第一樁”的古訓,自保而已。一般情況下,賊們不會圖財害命的,真正圖財害命的是大盜。他們在月黑風高夜,明火執(zhí)仗,綁票索贖,殺人越貨,無所不用其極,雖然目的只有一個——財物,但是手法絕然有區(qū)別,賊們偷不上趕快罷手遠走高飛,而強盜卻不管那些,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目前猖狂搶包賊應該不叫賊,確切地說應該叫做“劫匪”。光天化日,趁人不備,公然行搶,不是匪是什么?更有甚者,大搖大擺入室搶劫。身邊剛破獲了一起系列入室搶劫案,歲數(shù)大都在二十郎當歲之間。家庭似乎也不缺錢花,但是他們模仿電視劇中的強盜,尼龍襪子、內(nèi)褲頭上一戴蒙上面,挖出兩只洞,一句“弄點錢花花”就決定了他們的命運。他們打破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古訓,就從窩邊開始,一時間,人心惶惶,防盜網(wǎng)越做越高,五層樓的窗戶也全部安裝;那狗市也別說,火極了。真是想不到,說不清什么時候,哪一個行業(yè)會發(fā)一把?選
賊們不同,行的是雞鳴狗盜的事情,自然如同老鼠,鬼鬼祟祟,賊眉鼠眼,見機行事。這比那些竊國大盜不同的是,人家是光明正大,冠冕堂皇地去偷,去竊。這與那些情場上的偷心、偷情、偷會也不同,那個是感情上的糾纏。同為偷,性質(zhì)不同,罪與非罪界限鮮明。
賊們一般是很聰明的人群,只是他們的聰明才智用錯了地方。所以,不難判別他們的行徑。有些知識的人都可以識別。比如,賊們的賊眉鼠眼不是一朝一日可以練就的。賊眼與一般的人的區(qū)別就在于其閃爍不定,所關(guān)照的地方就是人們裝錢的所在。賊心、賊膽那是慣賊特有的。剛出道的小偷肯定是做賊心虛。于是,沒有偷技的人干脆就明著去“要”。不多要,少者三十五十,多者三百五百,得手走人,被要的花錢買個平安。
一部《天下無賊》電影,真的能使賊們“放棄賊心,回頭是岸”嗎?假如那樣,功莫大矣。然事實遠非如此。賊們似乎繼承了祖業(yè),還在發(fā)揚光大。他們的手法多樣,令人防不勝防。本來各地的賊都有自己的地盤。但現(xiàn)在的交通工具如此發(fā)達,為外地賊們提供了撈一把就走的機會。不勞而獲使賊的家族逐步壯大。人們痛恨之余,似乎有束手無策之感。
我有些讓人們罵的想法:人們已經(jīng)淡漠了社會公德,僅限于一己之利而自保,結(jié)果,一人、一家的受害反而讓一些人幸災樂禍:活該,誰讓他家那么有錢?選當邪惡勢力越來越猖狂的時候,松散的人心不能抱成團一致去人人喊打那過街的老鼠,使得老鼠們洋洋得意,氣焰囂張。所以,讓小偷偷一下,造成所謂的“鯰魚效應”,讓昏昏的人們驚醒一下:賊就在你身邊。
漫畫中的賊與生活中的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漫畫中的賊顯得很逗笑。是不是低估了賊們的智慧,也未可知,但是,肯定的說,賊們不是大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飯桶,警察玩著貓捉老鼠的游戲,而老鼠也在琢磨玩貓的游戲。具體怎么去玩,就不得而知了。我認為,只要人類存在,小偷就不可能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