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大學(xué)殿堂從人物論、創(chuàng)作論、思想性、藝術(shù)性等專業(yè)研究的角度完全不同的是,普通人看《聊齋志異》,趣的是“鬼狐之異”,悟的是“人生至理”?;ㄏ勺痈鸾砼c人相愛是天方夜譚,而在蒲松齡所寫鬼狐故事中,哪一個不影射著人性之優(yōu)劣?從花妖與人的情愛關(guān)系中,找到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的切合點,尋覓婚姻真諦供人參考。
關(guān)鍵詞:情愛;猜疑;葛巾
中圖分類號:I207.419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06)04-0063-06
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簡介:張芹玲(1963-),女,山東榮城人,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xué)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聊齋志異》中的《葛巾》一篇,寫的是花仙子與書生相愛的故事。書生常大用為賞牡丹“尋典春衣,流連忘返”,終于感動了牡丹花神。被譽為“曹國夫人”的曹州第一牡丹“葛巾紫”,閱人無數(shù),卻偏偏不顧世俗的繁文縟節(jié),以身相許常大用這個窮困之極的書生,并為他生子、治家、逐寇,甚至還把妹妹玉版介紹給常大用的弟弟。兄弟俱得美婦,家道日漸發(fā)達富裕。常大用遭遇葛巾,可謂無處不美,無處不順,無處不善。但故事的結(jié)局卻是葛巾、玉版兩姐妹毅然“舉兒遙擲之”,然后“俱渺矣”。待常大用“悔恨不已”醒過神來,葛巾已渺無蹤影。葛巾來的干脆,去的決絕,葛巾的來去蘊含著蒲松齡對愛情婚姻最基本的態(tài)度,讀來對現(xiàn)代人大有裨益。
花癡迷牡丹 花精為情來
葛巾是牡丹花妖。按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所言:牡丹為“花之富貴者”。蒲松齡在小說中也描繪葛巾是“宮妝艷絕”,“異香遍體”。能身著宮廷服裝,自然表明她出身高貴;而且,作為被人觀賞的花,葛巾在牡丹園里必然遇到過不知多少風(fēng)流雅士。那位以葛巾紫“為曹第一”,并題寫“贈曹國夫人詩”的人,就頗不俗,既懂品花,還能詩。按理說,會品花能作詩的雅士文人會成為那些美艷如花的狐仙們鐘情的對象。但是,葛巾并沒有愛上他,卻獨獨愛上了這個常大用。為什么呢?全在一個“情”字!以那位題寫“贈曹國夫人詩”為代表的雅士,愛花情淺,感情輕薄,寫的是“戲”贈詩,封的是“戲”雅號,對鮮艷的花朵“玩”多于“賞”,并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對這些,葛巾非常清楚。相比之下,常大用則是愛花誠篤,憨厚樸實,令人起敬。
洛陽本就盛產(chǎn)牡丹,這還滿足不了常大用愛花的“癖好”,又慕曹州牡丹之名而“心向往之”,于早春二月就千里迢迢趕到曹州。為等花開,他天天在牡丹園里“目注句萌,以望其拆”;還作百首牡丹詩以表癡情;盤纏將盡,囊中空空,卻流連忘返,不回洛陽,以至于“尋典春衣”。凡此種種,牡丹園中的“葛巾紫”花妖一一收入眼底,花心被深深觸動:常大用之愛花情真意切,決不帶一點戲賞的成份。
但是,癡花是否也癡情?是否可以托身,還是個問題。細心聰明的葛巾懷著對愛情慎重的態(tài)度,決定一步步考察考驗常生。她幻變成一位妙齡少女,和老仆人一次次游園“巧遇”常大用,以觀察常大用的反應(yīng)。常大用初遇葛巾,因“疑是貴家宅眷,遂端返”,表現(xiàn)出知禮懂規(guī)矩的君子之風(fēng);再相遇,雖“從容避去”,然而已動心于葛巾的“艷絕”,生了真情,于是又返身搜尋、問詢。遭老婦斥責(zé)后,始懼,繼而悔,最終轉(zhuǎn)恐懼為思念,轉(zhuǎn)思念為癡迷,以致“憔悴欲死”。這些表現(xiàn)和變化,都沒有逃過葛巾的眼睛。事實證明,常大用愛花癡迷,愛人癡情,因其純樸,葛巾對他有了進一步的信任。及至常大用因“相思而病”之時,命老婦人送來良藥,卻偽稱是索命的“鴆湯”,更是葛巾對常大用的進一步考驗。常大用也不含糊,硬是經(jīng)受住了生死考驗,接過“鴆湯”一飲而盡。葛巾肯定了常大用對自己的真情、深情、癡情后,便不待父母之命,不顧門第權(quán)勢,唯真摯感情是求:敢于讓常生“夜以花梯度墻”,以身相許;主動大膽地去常大用住處幽歡,還以金相贈;聽到“浮言”之后,毅然私奔;歸家后,“四鄰驚賀”,常大用還害怕被別人指點而“自?!?,葛巾則坦坦蕩蕩,毫無顧忌,并以“別說千里之外巡查不到,即使知道了,我是世家之女,卓王孫也對司馬相如無可奈何”的堅定不移之信念來勸慰丈夫。因感念窮書生的一思之誠,一腔真情,葛巾義無反顧地拋棄富貴門第之家,決然私奔與常大用廝守,可謂重情如山,視愛情高于一切。因為愛,人神無界。葛巾從貴為花神下嫁給凡夫俗子的常大用全為情來。
結(jié)發(fā)為夫妻 恩愛不容疑
葛巾許身于常大用,并不輕率,而是在經(jīng)過細心謹慎的選擇和考驗之后才定準(zhǔn)目標(biāo)的。常大用也是處于對葛巾真心愛慕。他倆的結(jié)合,按現(xiàn)代人的觀點看,是有一定感情做基礎(chǔ)的,決不是露水姻緣。但是,他們的愛情以喜劇開始,以悲劇收場。個中原因,則主要在于常大用對傾心相許的葛巾來歷之懷疑。
常大用在與葛巾生活的過程中,對她的艷絕美貌、如玉肌膚、遍體異香等異于俗人之處,一直心存懷疑。談笑間,常有意無意說葛巾為仙人下凡,并一再問詢其姓氏。葛巾總是避而不談,說:“既以妾為仙,仙人何必以姓名傳?!币栏鸾碇猓瑑汕橄鄲?,門第權(quán)勢及流言蜚語尚不足慮,還在乎其祖籍何處,身世如何?她看中的是常大用的為人,一旦確定了與常大用的感情,是想實心實意與其廝守終生,否則,她不會把妹妹介紹給常大用之弟,并且姐妹倆為常家兄弟生兒育女。但是,常大用雖然對葛巾一片癡情,卻不僅對葛巾的來歷有疑,而且對他們的結(jié)合方式也心懷疑慮。受封建禮教的影響,他對“私奔”一事諱如莫深,常“竊自?!?。后來,從葛巾自言“魏姓,母封曹國夫人”起疑,“心竊怪之”,就托故再去曹州。不過,此次不為賞花,只為查詢葛巾的身世。歸來后,常大用還不敢明言問詢,旁敲側(cè)擊地試探葛巾是否為花妖。葛巾這時深知常大用已化愛為怕。失去了愛也就失去了夫妻感情的基礎(chǔ),其結(jié)果必然是由怕生變,由變生離,“悔恨不已”。為了純潔的愛情不受玷污,她決不允許任何人哪怕是丈夫?qū)ψ约杭冋娴膼矍橛薪z毫不信任和輕賤。她“蹙然變色,遽出,呼玉版抱兒至,謂生曰:‘三年前,感君見思,遂呈身相報;今見猜疑,何可復(fù)聚!’因與玉版皆舉兒遙擲之,兒墮地并沒。生方驚顧,則二女俱渺矣?!备鸾頌榍橐闳粊?,見疑又斷然去。性情何其剛烈,人格何等磊落!
唐傳奇《聞奇錄·畫工》故事說:唐進士趙顏在某畫工處得到一幅畫有美女的軟障。他一見美女傾心。按畫工之囑,連續(xù)一百天呼喚美女之名“真真”,待畫中人應(yīng)聲后,灌以百家彩灰酒,真真便復(fù)活了。一年后,生有一子。兒子兩歲時,趙彥友人某說真真是妖怪,慫恿趙彥用神劍殺掉她。趙彥一時糊涂,帶劍回家。真真見狀哭道:“我實是南岳地仙,被你叫動了心,嫁給了你。你現(xiàn)在懷疑我,我不能再住下去了。”便嘔出先前所飲的百家彩灰酒。帶兒子一起重上軟障,變成一幅畫。真真也是因情動心下畫來,見疑生悲別夫去。不過,真真被疑是因為外界之?dāng)_。葛巾與常大用的愛情沒有受到任何外來勢力的干涉,既沒有父母的阻撓,也沒有第三者的憂亂離間,最后卻曲未終人已散,可見常大用之疑是主要原因?!恫烁T》有言:“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毕嘈艅e人,別人未必完全真誠,但首先是自己做到了誠實。懷疑別人,別人未必全部狡詐,然而自己首先已成了狡詐之人。常大用背著葛巾去其老家查詢來歷,對葛巾來說,表明他對她心存戒備,失去了信任,因而,葛巾不愿在這充滿了猜忌的家庭中再生活下去?!安乱伞笔菒矍榈拇蠹?,有時候猜忌源起于外界挑撥好事者的嫉妒,有時候猜忌卻是源于我們內(nèi)心的不自信。漢代的蘇李詩中說過:“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夫妻之間感情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是雙方的信任、理解和尊重,最容不得半點懷疑、猜忌和輕蔑。若發(fā)生了信任危機,婚姻關(guān)系必將面臨著解體。
當(dāng)然,在實際生活里,人和異類之間不可能有愛情婚姻,所以,在浪漫主義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當(dāng)人發(fā)現(xiàn)他所愛的人是異類的幻化時,產(chǎn)生疑懼是合理的,必然的,這是作者基于真實的社會現(xiàn)實的心理基礎(chǔ)。同作者一樣,我們在這里要求的“不疑”,也是要求一種賦有具體社會內(nèi)容的始終如一的真情,而非其它。
人格卓然立 行止總在我
葛巾由花幻成人是為情而來,又由人變成了花是見疑而去。表面看,葛巾來去自由全在于她是花精而非常人。從本質(zhì)來講,她作為蒲松齡理想中女性,是卓然獨立的人格,使她在愛情婚姻里來去自由。
選擇自己的意中人時,她不同于封建社會一般的年輕人,從父母之命,講門當(dāng)戶對,而是對自己要托付終生的人,細心謹慎地選擇、考察。一旦認準(zhǔn)了目標(biāo),又像怒放的牡丹一樣熱烈奔放,沒有大家閨秀的矜持,主動追求,毫無顧忌,甚至主動與所愛之人私奔,并且不怕別人對其所作所為的指責(zé)。要不要進入婚姻殿堂,選擇什么樣的伴侶,全由自己來決定、取舍。結(jié)婚以后,她也不同于一般的封建女性,成為丈夫的附屬物,沒有獨立的人格。發(fā)現(xiàn)丈夫?qū)ζ渖硎缿岩芍螅謹嗳?、主動地走出了婚姻城堡。所有的這一切,表明葛巾的來去雖有直接的具體因由,最根本的在于她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有著卓然獨立的人格,而獨立的人格在兩個人婚姻里又是何等必要!
人的一生,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庭生活中,關(guān)鍵在于自己把握自己。不依賴或受制于他人的獨立意識,會給自己以極大的空間和自由。正像洪應(yīng)明所說:“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根蒂在手,一線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中矣!”(《菜根譚》)人生確實如一場傀儡戲,自己若不能掌握好牽動傀儡的繩線,繩線必將相互纏亂,難以舒卷自如。蒲松齡殫思竭慮,編出的這段離奇曲折的故事,大概主要是為了將他對愛情婚姻中的夫妻相處之道的理解告諸世人,我們則可以從這故事中讀到更多的內(nèi)容。
(責(zé)任編輯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