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小說著作理論中弘揚”、“在自創(chuàng)小說中擷光取神”、“在散文、雜文中閃灼《聊齋》色彩”三個方面論述魯迅對《聊齋志異》的研究、推崇和借鑒。
關(guān)鍵詞:魯迅與《聊齋》;弘揚;擷光取神
中圖分類號:I207.419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712(2006)04-0005-08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簡介:子矜(1938-),男,江蘇大豐人,江蘇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
偉大的文學(xué)家魯迅與《聊齋》的因緣是多方面的,有在小說理論中弘揚,有在自創(chuàng)小說中擷光取神,有在散文、雜文中巧取精髓豐富自己的作品,現(xiàn)分類略述如下:
一、在小說理論著作中弘揚
魯迅在其權(quán)威著作《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二篇《清之?dāng)M晉唐小說及其支流》中,對《聊齋》評價不僅所占篇幅很大,而且給予的評價很高。
一是認為《聊齋》“最有名”。在這一章開頭就交代這類傳奇志怪類筆記小說“蓋傳奇風(fēng)韻,明末實彌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痹诹信e了多種專集后,說“而專集中最有名者為蒲松齡之《聊齋志異》。”“最有名”這三字,是魯迅第一次提出,《聊齋》也是當(dāng)之無愧。
二是在評價中提出了許多重要權(quán)威觀點。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
雖亦如當(dāng)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diào)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又相傳漁洋山人(王士禛)激賞其書,欲市之而不得,故聲名益振,競相傳鈔。然終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嚴州;后但明倫、呂湛恩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读凝S志異》獨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fù)非人。如《狐諧》言博興萬福于濟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談諧,傾倒一坐,后忽別去,悉如常人;《黃英》記馬子才得陶氏黃英為婦,實乃菊精,居積取盈與人無異,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則變怪即驟現(xiàn)也。
(引者按:下引文兩段證實《狐諧》笑談和《黃英》弟醉化為菊。略)
又其敘人間事,亦尚不過為形容,致失常度,如《馬介甫》一篇述楊氏有悍婦,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對客皆失措云。
這三段引文的前兩段中的“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頓入人間”、“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fù)非人”,一直為研究者廣泛引用,稱為知音。這是對《聊齋》中狐鬼類篇章的評價。第三段是評說《聊齋》中“敘人間事”的,魯迅也有精到的評論,認為這類作品“尚不過為形容,致失常度?!边@個“不過為形容致失常度”,也常為學(xué)界移用于他人作品,成為評價古今小說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標(biāo)尺。魯迅對《聊齋》的評論,可謂“一言而為天下法”,亦可謂與《聊齋》筆墨增光?!吨袊≌f史略》還對《聊齋》體例作了許多的評述,“至于每卷之末,常綴小文,則緣事極簡短,不合于傳奇之筆,故數(shù)行即盡,與六朝之志怪近矣。又有《聊齋志異拾遺》一卷二十七篇,出后人綴拾;而其中殊無佳構(gòu),疑本作者所自刪棄,或他人擬作之?!笨芍^評、述、考、論四結(jié)合。
三是對《聊齋》的續(xù)書、《聊齋》的影晌,給予中肯的評價。在介紹《聊齋》的續(xù)書中,不僅屢述當(dāng)時羨學(xué)《聊齋》而風(fēng)起云涌的多種續(xù)書,如袁枚、和邦額、長白浩歌子等人的各種續(xù)書(擬《聊齋》之作),并分析它們的得失,與《聊齋》的差距。還特別分析與《聊齋》性質(zhì)相類,但創(chuàng)作觀念相左者的作品的得失。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魯迅并不認為它也是“狗尾續(xù)貂”,而是因為所思不同,所操之術(shù)不同,故所作亦異,應(yīng)是各有千秋。這也可以說是公正持平之論。如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乾隆末袁枚撰《新齊諧》(后改名《子不語》)二十卷,“過于率意,亦多蕪穢”,還有純粹以《聊齋》為楷模仿作的,時則有吳門沈起鳳《諧鐸》,“而意過俳,文亦纖仄”,和邦額《夜譚隨錄》“詞氣亦時失之粗暴,然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長白浩歌子《螢商異草》、管世灝《影談》、馮起鳳《昔柳摭談》、鄒發(fā)之《澆愁集》“皆志異,亦俱不脫《聊齋》窠臼?!睂o昀的《閱微草堂筆記》則說得特多,并就其與《聊齋》相左之處,做了評述。
《聊齋志異》風(fēng)行逾百年,摹仿贊頌者眾,顧至紀昀而有微辭。盛時彥(按:盛為紀門生)(《姑妄言之》跋)述其語曰:“《聊齋志異》盛行一時,然才子之筆,非著書者之筆也。虞初以下天寶以上古書多佚矣;其可見完帙者,劉敬叔《異苑》、陶潛《續(xù)搜神記》,小說類也?!讹w燕外傳》、《會真記》,傳記類也。《太平廣記》事以類聚,故可并收;今一書(指《聊齋》)而兼二體,所謂解也。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guān)目,隨意裝點……今燕昵之詞,媟狎之態(tài),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又所未解也”。蓋即訾其有唐人傳奇之詳,又雜以六朝志怪者之簡,既非自敘之文,而盡描寫之致而已。(下述紀昀生平簡史及其著作《閱》立法甚嚴,“尚質(zhì)黜華,追蹤晉宋”)“與《聊齋》之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然較以晉宋人書,則《閱微》又過偏于議論,蓋不安于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即與晉、宋志怪精神自然違隔;且末流加厲,易墮為報應(yīng)因果之談也”?!拔┯涥辣鹃L文筆,多見秘書,又襟懷夷曠,故凡測鬼神之情狀,發(fā)人間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見者,雋思妙語,時足解頤;間雜考辨,亦有灼見。敘述復(fù)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來無人能奪其席。固非僅借位高望重以傳者矣”。
昀又“天性孤直,不喜以心性空談,標(biāo)榜門戶”(盛序語)其處事貴寬,論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違言,書中有觸即發(fā),與見于《四庫總目提要》中者正等。且于不情之論,世間習(xí)而不察者,亦每設(shè)疑難,揭其拘迂,此先后諸作家所未有者也,而世人不喻,曉曉然競以勸懲之佳作譽之。
《灤陽消夏錄》方脫稿,即為書肆刊行,旋與《聊齋志異》峙立;《如是我聞》等繼之,行益廣。其影響所及,則使文人擬作,雖尚有《聊齋》遺風(fēng),而摹繪之筆頓減,終乃類于宋、明人談異之書。如同時之臨川樂鈞《耳食錄》十二卷(乾隆五十七年序),《二錄》八卷(五十九年序),后出之海昌許秋坨《聞見異辭》二卷(道光二十六年序),武進湯用中《翼·稗編》八卷(二十八年序)等,皆其類也。迨長洲王韜作《遁窟讕言》(同治元年成)《淞隱漫錄》(光緒初成)《淞濱瑣話》(光緒十三年序)各十二卷,天長宣鼎作《夜雨秋燈錄》十六卷(光緒二十一年序),其筆致又純?yōu)椤读凝S》者流,一時傳布頗廣遠,然所記載,則已狐鬼漸稀,而煙花粉黛之事盛矣。
魯迅還指出再后的《里乘》(許奉恩)等(道光中作)“亦記異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陳禍福,專主勸懲,已不足以稱小說?!绷硗怍斞赶壬衷凇缎≌f舊聞鈔》中列有《聊齋志異》專節(jié),摘錄《國朝詩人征略》、《山左詩鈔》、《荀學(xué)齋日記》等十余種書中有關(guān)《聊齋》資料,或記作者生平、軼事,或書中類事,或做評論,或談續(xù)書影響等等。(《新世說》二)并引錄一些重要評論,(如謂蒲松齡)“以文章風(fēng)節(jié)著一時。顧以不得志于有司,乃決然舍去,一肆力于古文詞,悲憤感慨,自成一家言。其書不為《四庫全書》所收者,蓋以《羅剎海市》一則,含有譏刺滿人,非刺時政之意,如云女子效男兒裝,乃言旗俗,遂與美不見容,丑乃愈貴諸事,同遭擯拆也?!庇种赋觥对娙苏髀浴肺哪┯凶⒃?按蒲先生又著有《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nóng)桑經(jīng)》等書。這就為后人研究《聊齋》提供了多方面的參照。
二、在自創(chuàng)小說中擷光取神
魯迅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小說中,對《聊齋》取其精華,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多方面的,現(xiàn)擇要介紹三個方面。
一是人物形象方面,尤其是知識分子形象,魯迅吸收了《聊齋》中《葉生》、《司文郎》、《苗生》、《王子安》等篇章中的形象特色,用于創(chuàng)造自己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如《孔乙己》中孔乙己,這個自認“竊書不算偷”的讀書人,善良、誠信、專司舉業(yè)卻又累試不中,潦倒終生,悲苦去世。這個形象,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到葉生的身影,聽到葉生的嘆息,只是“魂從知己”,“魂歸故里”,兩人有所不同。魯迅對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蒲松齡對葉生是“哀其不幸,悲其不悟”。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dāng)時”,可是文章憎命,所如不偶,屢試不中,無顏對妻兒,一病不起,飲恨而死。蒲松齡在《葉生》文后特加感情激動的評論,幾乎聲淚俱下。正是沉痛的哀其不幸。這一點還可以從魯迅小說《白光》中的想改變處境而變態(tài)發(fā)瘋的陳士成身上看到。這也是一個讀書未能發(fā)跡卻拼命想發(fā)財,以至財迷心竅瘋了。另一篇小說《在酒樓上》中的主人公是崔護“人面桃花”似的知識分子,也是辛苦輾轉(zhuǎn)的小人物,最后上場時,手持絨花,無人可贈,一片悵惘。正可以與孔乙己成為互補的《聊齋》書生形象。
魯迅小說《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另一類知識分子,老朽、迂腐而又好色,好吹牛,上課之前總要打扮一番,上課時嘴里胡說八道,眼睛則注意哪個女學(xué)生漂亮,這種高老夫子正類似《聊齋》故事《苗生》、《司文郎》中的混混,心術(shù)不正,滿口胡言,卻又狂妄自大,他們給人的印象庸俗可厭,真恨不得讓苗生化虎盡撲殺之。
二是魯迅小說雖講究結(jié)構(gòu)精巧、曲折,但從不弄巧、故作驚人之筆,穿插的細節(jié),頗多《聊齋》情致。如《傷逝》,寫一對似乎是才子佳人的知識分子,以勇敢同居開始,以勞燕分飛告終。遇合時的相互知己,同居時的相依為命,分別時的欲割良難,悼念時的悲痛欲絕,也和《聊齋》中許多故事一樣,一波三折,出人意外。即如初遇,雖然兩情相悅,但卻是在四周人都反對的背景下,同居也是在四周的白眼中度日的,“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的歡樂,“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quán)利!”的豪言,這種“相悅”和豪語,其實是無果之花。《傷逝》中許多動人的細節(jié),如涓生聽到子君的腳步聲,就知道是心愛的人子君回來了,她的心情是歡樂還是抑郁,都可聽出。這完全是能以“足音辨人”的《聊齋》筆墨?!读凝S》中《小謝》、《蓮香》等文,就多曾寫到女子的行步在愛他的男子耳中、眼中、心中的印象。至于《傷逝》中那些油雞和阿隨(小狗)的細節(jié),也可以從《聊齋》里看到相類的道具?!对诰茦巧稀防锏慕q花與《聊齋·神女》中的珠花,更是撼人心魂的十分相似。
三是在文學(xué)語言的提煉上,得《聊齋》神髓。魯迅有很深的古典文學(xué)修養(yǎng),也常用文言寫作,《摩羅詩力說》就純用古奧文言寫的,《中國小說史略》和一些著作的小引,也多是以文言寫成的。品味這些著作的語言,可知他對《聊齋》語言的欣賞??墒牵男≌f語言卻是精純白話,這當(dāng)然是與當(dāng)時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大背景有關(guān)。當(dāng)時新文學(xué)運動中涌現(xiàn)的小說家都是必須用白話寫作的,尤其是小說(哪怕是寫古代題材的,如郁達夫?qū)懙囊郧宄娙它S仲則生平為題材的《采石磯》),無一例外,都屏棄文言,采用白話。不過魯迅小說的白話語言,似乎比其他人的(如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更多文言底色,這個文言底色,準(zhǔn)確地說,該是《聊齋》的語言底色。其特點是特別凝煉、深刻、雋永,有時閃現(xiàn)點黑色幽默。這方面我們只要仔細品味《故鄉(xiāng)》、《祝福》、《在酒樓上》、《傷逝》等篇章,尤其是寫景物、寫心理的語言,和開頭、結(jié)尾中的一些警句,都洋溢著《聊齋》趣味。
三、散文、雜文中閃灼《聊齋》色彩
這一點在語言上尤其明顯。魯迅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淡淡的血痕中》、《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秋夜》、《夜頌》等等,都是文字凝煉、深刻、雋永的,這該是不爭之論。這種凝煉、深刻、雋永,前文已談到,正是《聊齋》語言的特色,當(dāng)然,魯迅散文中也不乏黑色幽默,例如《藤野先生》中就有那些清國留學(xué)生將辮子梳得油光可鑒,有時將辮子盤在頭上,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有時還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biāo)致極了!”這不是對清國留學(xué)生的諷刺嗎?正和《司文郎》中的“簾中人并鼻皆盲矣”一樣,讀了真令人忍俊不禁。
魯迅的雜文也是如此。我們仔細地品味魯迅的《偽自由書》、《準(zhǔn)風(fēng)月談》、《花邊文學(xué)》這些雜文集中的文章,就會對那些如匕首、如投槍、如紅外線的雜文,感到光芒逼人,無處不照,尤其是那些“諷刺”味,那種“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譽《聊齋》語),蒲、魯真有神似之處。《聊齋》諷刺貪官的如《席方平》、《續(xù)黃粱》、《夢狼》等篇,諷刺意味十分深刻。如一貪官之父勸子不貪愛民,兒子卻說:我能不能升官,主要決定于我的上級,我討得上級喜歡,就能升官,對老百姓好,不要老百姓的錢,拿什么去討好上級呢(參閱《夢狼》篇)?好像他貪財對老百姓不好,還蠻有理呢,這實際上正是借貪官之口刺貪官之貪,揭示這些貪官已經(jīng)成性,無藥可救,真是刺得入骨三分?!独m(xù)黃粱》寫另一貪官,遭受冥間報應(yīng),將他貪污的金錢,熔化成熔液,罰他喝下去,這種熾熱的金屬熔液,一入口,咽喉都燙得冒煙,痛苦無法形容,這時,蒲松齡描寫了他的心理:從前就怕這些金銀財寶來得少,現(xiàn)在就怕這些金銀財寶來得多了。這輕輕一筆,正是黑色幽默的典型。而魯迅雜文中對國民黨貪官、對社會惡劣風(fēng)氣也常常是隨手一槍給予諷刺,如《論費厄潑賴應(yīng)當(dāng)緩行》、《拿來主義》、《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友邦驚詫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文中,既有許多明朗的指斥,也有大量的暗藏的譏鋒,如對落水狗尤須狠打;如稱奴性十足為“潺頭”;稱向帝國主義妥協(xié)才會“永遠‘國’下去”;稱真正仗義執(zhí)言以切實行動幫助人的為“傻子”,當(dāng)他為“奴才”抱不平而幫助奴才時,反倒嚇住了“奴才”,要報警迫害恩人,這也正是一出小黑色幽默劇。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魯迅與《聊齋》可以說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魯迅的評論雖極其重要,但仍有許多重要的空間等待開發(fā),有些觀點還需要商量和深化,因而本文特將魯迅的評論詳加引述,以免斷章取義,也方便有意者深入探討。本文意在拋磚引玉,盼同好專家指正。
(責(zé)任編輯 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