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網絡真的可以改變教育的規(guī)則,提升教育的效率
美國各級學校的考試花樣百出,有正兒八經的“限時閉卷試”,也有“限時開卷試”,也有可以帶回家但要求獨立完成的“家庭考試”,還有幾個人合寫一篇文章交差的“集體考試”。更有甚者,最近美國不少中學還順應網絡的普及,連考試期間上網搜索答案的做法都合法化。人們不禁要問: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考試的目的是什么?考試還有沒有規(guī)則了?
記得小時候,我得到第一臺計算器,愛不釋手,太神奇了,不僅快如閃電,而且還會進位。但第二天,奶奶就決定把它轉送給一位遠道而來的親戚。后來,我得到一臺更高級的計算器,有簡單的編程功能,可以即時計算統(tǒng)計變量。父母都反對我使用計算器,理由是將來離開計算器會寸步難行。我反駁說:“將來不會沒有計算器的。”
到今天,我的心算能力依然很低:玩飛鏢的時候,一般要朋友幫忙才能即時算出得分;晚上外出用餐,例行要付15%的小費,一定讓別人代勞,否則就以20%計算。多付的鈔票,是當年心算不過關的懲罰。但我安慰自己─愛因斯坦連光速的數(shù)值都記不得,我心算差一點沒什么大不了,教育的功能應該是學點別的。
可那是什么呢?是聽說讀寫嗎?美國的中小學生有手機,有掌上電腦,而且校園和社區(qū)往往都有無線上網信號覆蓋。單詞的拼寫和析義不在話下,就是百科全書的條目,或者任何文學和歷史名著的梗概以及經典片斷,都已經被出版商精心制作出來,供人從網上調閱。過去要用5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yè),現(xiàn)在恐怕用不了1個小時。
數(shù)學運算呢?從免費的軟件Maxima到專業(yè)的Mathematica和Stata,可選的計算工具不少。學生甚至只需要輸入日常語言,這些工具就不僅可以幫你把方程式列好,還能演算出來?,F(xiàn)在即使最正式的大學入學考試SAT,都已經允許學生攜帶計算器進入考場了;而在20世紀70年代,一長串數(shù)字的除法是SAT必考的內容。
作文能力呢?一些老師發(fā)現(xiàn),讓學生在作文考試期間搜索互聯(lián)網并互相傳送短信,能提高其文章的質量,內容更充實了,拼寫更準確了,觀點更鮮明了。而一些教育官員指出,這恰恰就是大人們日常工作的方式,為什么不讓孩子們從小就練習這種方式呢?
據(jù)《華爾街日報》的報道,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其實倒不如說是“方便”),美國費城的教育官員,正考慮給學生“復試”的機會,即讓考得不理想的學生上網查詢,然后重新交卷。一個教區(qū)的負責人說:“我們要教育學生的,正是如何掌握收集信息的技能。這不能視為‘作弊’?!?/p>
如何理解和評價這個趨勢?教育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傳輸知識,二是遴選學生。過去,這兩種功能混雜在一起,往往難以區(qū)分。要求學生象“錢鐘書”(這三個字我就是Google得到的)那樣博聞強識,有多大程度是為了傳授他們溝通的技能、又有多大程度是為了把記性比較好的孩子遴選出來呢?沒有準確的答案。
結果,為了遴選學生,為了把眾多學生排出名次,老師不得不填鴨式地教、學生不得不填鴨式地學,造成大量時間和智力上的浪費。但是,因為誰也不愿意脫離遴選的隊伍,所以誰也犯不上挑戰(zhàn)老師傳授的內容??荚囈荒瓯纫荒觌y,教育中的“遴選”功能總算滿足了,孩子們按照分數(shù)高低排好了隊,但他們的青春也消耗了一大半。
在美國,孩子們在16歲前免費讀書。與此同時,大學教育也變得相當普及。這樣,教育的遴選功能,在中小學教育階段便減輕了。反正是大鍋飯,沒人會被刷下來。這樣,老師就大可以把考試的顧慮放在一邊,八仙過海地摸索學生喜歡的教育方式。要是在大部分亞洲國家,這些教育探索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