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筆者應邀赴北歐訪問,相繼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哥本哈根大學漢學系、奧斯陸大學漢學系作過短期的講學和學術交流,結識了瑞典漢學大師馬悅然教授和北歐漢學界的一些朋友,從而對北歐漢學特別是瑞典漢學的發(fā)展狀況,有了一些粗淺的了解。
一
瑞典的漢學研究,雖可追溯到17世紀中葉,但從自發(fā)地欣賞中國文物到自覺地研究中國文化卻是本世紀才見成效的。
在瑞典,現(xiàn)代漢學是由幾位大師的開拓而形成規(guī)模的,起因當然是古老的華夏文明對西方世界強大的誘惑力引發(fā)的。1919年9月瑞典成立了“中國研究會”,首任會長由瑞典元帥帕蘭德?lián)危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對中國新疆和西藏的大戈壁連續(xù)進行了三次遠征,他不但測定了羅布泊的位置和歷史變化,還在沙漠中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樓蘭古國遺址。這些成果大大震動了歐洲漢學界。于是在帕蘭德元帥逝世后,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親自擔任了瑞典“中國研究會”主席。有王室和上層社會的大力支持,給瑞典漢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就在斯文赫定在中國西北大戈壁中發(fā)現(xiàn)了樓蘭古國遺址的同時,瑞典在中國擔任地質(zhì)調(diào)查顧問的地質(zhì)學家古納·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組織發(fā)掘了這個在亞洲尚無先例的新石器時代的史前人類文化遺址,獲得了大量令人吃驚的彩色陶器,此后即被命名為仰韶文化遺址。不久,安特生回師河北,在經(jīng)過周密論證和試驗發(fā)掘之后,又組建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對北京周口店遺址進行發(fā)掘。后來參加聯(lián)合調(diào)考察的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發(fā)掘出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猿人頭蓋骨,這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第一件最古老的人類頭蓋骨化石,頓時轟動了世界。后來裴文中在《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50年第12頁)中曾經(jīng)肯定了安特生等人的功績,認為“沒有他們的努力工作,中國史前學界是不會如此進展之速?!?/p>
瑞典當代漢學大廈,是由本世紀幾位漢學大師作為柱石支撐起來的,其中瑞典著名語言學家高本漢影響最大。高本漢曾花費數(shù)十年時間,根據(jù)中國古代韻書、韻圖和現(xiàn)代漢語方言,日本、越南、朝鮮諸國語言中漢語借詞的譯音,重新構擬了以唐代長安方言為基礎的中古漢語語音系統(tǒng)。他的巨著《漢語音韻學研究》確立了他在西方漢語歷史語言學方面的領袖地位。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趙元任、李方桂花了十年時間,才將這部巨著譯成中文。羅常培認為這部書是“本世紀科學研究漢語語音的第一部宏偉著作。”(1941年,重慶《圖書月刊》一卷七、八期)中國的音韻訓詁學明清以來,雖然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了,但直到高本漢的這部巨著譯為中文之后,中國的語言學家才開始使用漢語拼音。趙元任創(chuàng)設的第一套羅馬拼音字母方案就受到高本漢音韻學理論的直接影響。
高本漢一生著述等身,其研究成果即使在漢語的母國,也屬一流水平。他在歐洲是漢學界的豐碑,此后,歐美不少大學漢學系中執(zhí)牛耳者,幾乎都是他的學生,如瑞典斯德歌爾摩大學漢學系馬悅然教授、挪威奧斯陸大學漢學系韓恒樂教授、丹麥歌本哈根大學漢學系艾葛樂教授、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喬吉教授等等。
真正把漢學的研究領域從考古學、語言學擴展到文學并把中國古代和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大量介紹到歐洲的瑞典漢學家是馬悅然,他一開始就按照他的導師高本漢的治學方法,在古漢語和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方面擴大了牢固的基礎,然后又用兩年多時間到中國四川收集了重慶、成都、峨嵋、樂山等地的方言資料,在考察中結識了后來的馬夫人陳寧祖女士,成就了一段異國姻緣,陳寧祖隨馬悅然定居瑞典以后,一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從事漢語教學工作。
在漢學研究領域,馬悅然是一位高產(chǎn)的學者,《中國西部語音研究》是他獲得廣泛聲譽的漢學專著。他還對中國《春秋》中的《公羊傳》、《谷梁傳》作過考證和翻譯注釋,他最先把中國的《水滸》和《西游記》譯成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詩經(jīng)》、《禮記》、《論語》、《孟子》、《史記》等著作,譯介了辛棄疾的大部分詩詞,還組織領導編寫了《中國文學手冊1900—1949》,這套手冊共分中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洋洋四大卷,每卷大約收名家作品100篇左右。此外,他還發(fā)表和出版了二百多種有關中國文學、哲學、語言學等方面的論著。50年代末期,他曾擔任瑞典駐華使館的文化參贊,和老舍、馮牧等中國作家結為至交。1985年馬悅然被選為瑞典文學院院士,成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由于他是評委中唯一精通漢語的院土,所以使得這一世界性文學評獎機構的成員,增加了對中國文學的了解。
近十年來,為了使西方讀者更多了解中國文學,馬悅然大量翻譯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如沈從文的《邊城》、高行健的若干劇作和長篇小說《靈山》,北島的全部詩作,李銳的系列小說《厚土》和長篇小說《舊址》,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以及臺灣和大陸十多位詩人的作品。
馬悅然在歐洲漢學界,是屬于百科全書型的大師級學者,他在擔任斯德哥爾摩漢學系系主任期間,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中有13名獲得了漢學博士學位,為弘揚歐洲漢學作出了杰出貢獻,如今馬悅然的學生大都在歐美許多大學漢學系任教或者在漢學研究機構任職,一支浩浩蕩蕩的“馬家軍\"iE把瑞典漢學推向世界漢學的前列。此外,瑞典還設立了馬悅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獎學金,通過馬悅然的個人影響,爭取各方捐助,每年邀請一些中國當代作家和學者前往瑞典和其他北歐國家訪問講學。
馬悅然不但為促進中國與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還把瑞典的漢學研究引入了更高的層次,因此,我認為瑞典漢學研究的第一特點是大師開拓,波瀾壯闊。
二
奠定瑞典現(xiàn)代漢學基礎的幾位大師的研究課題,都頗新穎別致。即使是學術性會議,也都富有新意。例如1933年9月第13屆世界藝術史大會在斯德哥摩召開,阿道夫王子(后即王位,是為古斯塔夫六世)擔任大會主席,由于他本人到北京參觀過故宮博物館,對中國古代文化十分欽慕,而且他本人也是漢學家,所以他建議在會議期間,舉辦一周中國古代青銅器展覽,并號召各國學者來研究這些青銅器,使人意想不到的是與會者都將原訂議題擱置一旁,被古老而又精湛的中國青銅器——征服,經(jīng)學者的反復討論,并由阿道夫王子歸納總結,初步確立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基本風格特征:一、“殷代風格”(公元前11世紀以前),此期青銅器多有雷紋和饕餮面具的裝飾,所飾動物的頭部多呈圓形,牙齒外露、嘴唇反卷等;二、“殷周風格”(公元前11世紀至10世紀),此期青銅器質(zhì)地厚重,刻鏤深沉,外形多為人的變形面孔兼及各種動物形像;三、“中周風格”(公元前9557世紀),此期青銅器表面趨于光滑平坦,容器出現(xiàn)了奔馬的形體裝飾;四、“秦漢風格”此期青銅器裝飾漸趨抽象和復雜,造型日漸精致,飾物由兇猛轉向溫和,出現(xiàn)了龍與花的變形圖和螺紋飾物,這些特征后來遂成為漢代藝術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會者對中國古代青銅器風格特征的總結定性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在這種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耗時一周研討中國古代文物的盛舉,恐怕在世界范圍內(nèi)還難以找出第二例證。
前文提到的瑞典著名地理學家、漢學大師斯文赫定,他在對中國西部大漠的遠征中,在戈壁中奔波了一萬多英里,成為揭開羅布泊變遷之謎的第一人,他繪制成552張地形圖,拍了364張關于高原和沙漠復雜地理情況的照片,其中三分之一的地域從未有過人煙,斯文赫定三次進入中國西部大沙漠,時在清末民初,當時腐敗的中國政府,顯然無能也無心對西部大漠去進行這種大規(guī)模的科學考察,赫定取得的巨大成果對中國后來綜合開發(fā)西北的參考價值,是不言自明的。
高本漢不但以他的巨著《漢語音韻學研究》在中國音韻學領域內(nèi)樹起一座豐碑,而且對中國的《論語》、《禮記》、《尚書》、《國語》和《左傳》等先秦著作,也有獨到見解。西漢末年關于《左傳》的真?zhèn)?,在朝野之間就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明清以來還未能稍減,雖經(jīng)康有為、章太炎等國學大師參辯,然而持偽作觀點者依然甚蕃。此時高本漢參戰(zhàn),他完全拋棄一些考據(jù)學家因襲的今、古之爭的舊套,從語法分析人手,將《左傳》中的語法助詞全部開列出來,與同時代的其他古籍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由此得出結論《左傳》是用春秋時代中原方言寫成的,其語法與方言上的特點自然流暢,暗藏在作品的字里行間,絕非秦漢以后的偽造者所能模仿的。由于方法科學,舉證確鑿,成為《左傳》研究中持真說的權威論斷。
在奠基拓荒填空補白方面,還可舉出高本漢的學生漢斯·貝倫斯坦,他專門研究東漢歷史,并以此獲得博士學位,他的巨著《東漢的復興》洋洋四大卷一百多萬言,書中還附有160多幅歷史地圖,他運用豐富的史料對王莽和劉秀兩個關鍵人物進行了多側面的解剖,得出了許多與前人大異其旨的論斷,在中國史學界,還難得見到有人傾注這樣大的精力去構筑一部斷代吏的宏偉工程。
高本漢的另一位優(yōu)秀學生卜斯溫以《周禮研究》一書獲博士學位,他遍查先秦諸子著作,共找出375級官階,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133種官名,僅大夫以上就有56種高級官職,后來兩漢王朝建立,也基本上承襲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度與管理體制,并由此論定《周禮》確系先秦時期的著作。卜斯溫的另一本專著《中國皮影戲》,詳述了皮影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以及皮影戲的表演、道具、服飾等等。最為可貴的是他收集到130多個皮影劇目,并對這些劇目的劇情作了介紹,這部專著不但具有學術價值而且也具有資料價值,填補了中國戲曲史的一個空白。
以《明代國子監(jiān)的社會地位》一文獲得漢學博士學位的揚·哈格曼,對明代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朝廷培養(yǎng)招募官員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指出明永樂年間,國子監(jiān)學生多達萬人,而六部官員有二分之一在國子監(jiān)內(nèi)挑選。
瑞典漢學家對論題所下的論斷都是在獲取大量例證后才作出的,雖然要耗費大量精力,但所得的結論卻非常令人信服。如高本漢的另一位女弟子吉蒂·考爾格林,她以研究《朱熹全書》獲博士學位,她在《朱熹全書》中找出一千多條例句,指出朱熹作品中擁有大量雙音節(jié)詞語,口語則比比皆是,從而得出北宋不少學者的某些著述中,許多話語已與現(xiàn)代白話區(qū)別甚微,而語法關系則與現(xiàn)代白話毫無二致。
瑞典漢學家嚴謹?shù)闹螌W方法和獨具慧眼的選題范圍,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具有難能可貴的獨創(chuàng)特色。
瑞典的漢學研究,不但已經(jīng)形成風潮、形成傳統(tǒng)、形成學派、形成規(guī)模,而且還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其標志就是漢學研究領域內(nèi)群星燦爛、人才濟濟。其中馬悅然的學生中有13名獲得漢學博士學位,如今他們都在瑞典和歐美各大學和學術機構,成為漢學界執(zhí)牛耳的著名學者,這些人的再傳弟子,更是遍布世界各地,有人粗略統(tǒng)計,僅以馬悅然為首的“馬家軍”在西方各學術刊物發(fā)表和出版的漢學研究論著就不下2000種。
三
瑞典各大學,目前共有漢學教授6位,副教授26位,散布在各崗位的漢學博士生30余位,可以說,已經(jīng)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漢學研究隊伍。
目前瑞典漢學界的主力軍,是一批學養(yǎng)較深的中年漢學家,筆者在訪瑞期間與他們當中的三位作過切磋,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本漢大師杰出的女傳人林西莉女士,曾跟隨她的導師受過嚴格的漢語言文字及中國古典文學訓練,她的專著《漢字的源流》,在僅有800萬人口的瑞典,發(fā)行到12000冊。這是一本深入淺出地介紹有關漢字的聲、形、意諸方面的精心之作。例如她對“山”字的介紹就令人稱絕,她把山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從始皇泰山封禪到隱士高人深山隱居,山與人結伴則成“仙”,山字的形狀與山巒的起伏相聯(lián),山水畫中三座山浮現(xiàn)在云霧之上就是山字的真切形狀。類似的介紹,書中比比皆是。《漢字源流》一書,已在英、德、法、日、意等九國出版,是世界漢學史上最為暢銷的著作。林女士多年來一直在瑞典的中學和職業(yè)學校以及電視屏幕上教漢語,由于成就卓越,瑞典教育部1990年特別授與她漢學教授職稱。
另一位是蓋瑪雅女士,她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的副教授,在我接觸的瑞典漢學家中,她的中國普通話說得最為標準。她專攻中國民間曲藝和通俗文學,有專著《中國現(xiàn)代相聲》,這部專著全面地研究了我國著名的相聲演員和主要的相聲作品以及相聲的源流和表演流派,書中的許多資料連中國學者也感到陌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中國相聲的專著。她還把中國相聲分為說教型和娛樂型以及兩類兼之的混合型,蓋瑪雅最推崇的是娛樂型,認為這類相聲在世界藝術史上應占一席地位。目前,蓋瑪雅的研究興趣,轉向了中國當代的通俗文學。
介紹瑞典漢學家最應提及的一位學者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主任羅多弼教授,他是繼高本漢、馬悅然之后瑞典漢學界的中堅人物,在過去二十年間,他的學術成就在同輩學者中首屈一指,目前,他實際是北歐漢學界與中國和世界各國漢學界聯(lián)系的紐帶。他在七十年代,曾任瑞典駐華館文化參贊,認識很多中國學者和作家藝術家。近幾年,他以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系主任和東方語言學院院長的身份,不斷邀請世界各國漢學家和中國的學者、作家赴瑞典訪問講學,以期把瑞典營造成世界漢學研究的中心。
羅多弼教授的研究領域十分廣闊,他不但對中國先秦儒家的功過和明清哲學研究有獨到建樹,而且對魯迅、郭沫若、陳獨秀、胡適、張?zhí)煲?、馮至等作家都寫有專論,他的力作是《1928—1929年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這部著作立論公允,材料翔實,代表了國外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最高水平。目前,羅多弼的研究機鋒,已轉向后毛澤東時代中國的文學現(xiàn)象,而且第一批論著,已陸續(xù)在刊物上發(fā)表,引起了歐美漢學界的關注。
圍繞在馬悅然、羅多弼周圍的,還有一批更為年輕而又頗具實力的漢學家,如以專門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夏谷博士;以研究漢字簡化并出版了《中文不規(guī)范簡體字字典》的波西博士;專門研究《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婭娜和專門研究中國苗族語言歷史發(fā)展的閆幽馨等青年學者。
縱觀世界漢學研究,本世紀瑞典不但出現(xiàn)過幾位大師級的漢學家,而且開拓了漢學研究的康莊大道,如今,一批又一批中青年漢學家正沿著他們開拓的道路行進,他們的研究成果,備受中國學者和世界漢學界的稱贊,因此,可以說瑞典的漢學研究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