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的一天,兩個青年在看完溫布爾登網(wǎng)球賽后,到一家餐館去吃飯。用餐間隙,他們邊用雪茄煙盒蓋做扇子驅熱,邊討論剛看完的比賽。說到高興的地方,二人干脆以酒瓶的軟木塞當球,以桌子為球臺,手中的扇子為球拍,在原地模擬真實比賽。碰巧侍者在一旁喝彩,聞聲趕來的女店主見此情景,不禁脫口喊出“TABLE TENNIS”。就這樣,“桌上網(wǎng)球”成了乒乓球的“乳名”,并被沿用至今。
和發(fā)明乒乓球時的無心插柳相比,乒乓球拍的“演義”卻經(jīng)過了煞費苦心的100多年。
萌芽階段的乒乓球球拍多為木板拍、羔羊皮拍;球是用軟木或橡膠制成。隨后,乒乓球拍又變成穿線球拍,球拍的形狀、結構、性能都與網(wǎng)球拍相仿,稍有遺憾的是,這種球拍難于控制輕巧靈便的乒乓球。于是出現(xiàn)了羔羊皮貼在長柄橢圓形空心的球拍上,球拍拍面平整,擊球方便,彈性好。可慢慢地這種球拍顯露出造價高,耐久性差的弊端。
這時,制作方便、價格低廉的木板球拍應運而生。為了讓球拍的板面美觀,人們在球拍的兩面用各種工藝繪畫。有些貴族為了能體現(xiàn)自己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還在乒乓球拍的邊緣鑲嵌上金銀等貴重金屬并加以雕刻,十分奢華。但是木板球拍摩擦很小,使得乒乓球的打法單一而缺少變化。有人在木板拍上鉆了許多小孔仍不能解決這一問題。
1903年,英國人古德(Gude)發(fā)明了膠皮球拍。一天,古德賽完球后,在回家途中去藥店買藥,當藥店老板將找回的零錢扔給他時,錢幣落在膠皮盤子上彈了起來。這個靈感讓古德的眼前頓時一亮,他向藥店老板買下膠皮盤子,安在自己的球拍上。古德用世上第一個粘上膠皮的球拍參賽,增加了球拍擊球時的彈性和摩擦力,從容地戰(zhàn)勝了所有的對手。
自此,膠皮球拍便問世了。膠皮球拍使乒乓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最顯著的特點是乒乓球的旋轉增強。1951年,奧地利人發(fā)明了黑色厚海綿,大大提高了擊球速度,并且聲音較小,回發(fā)球讓對手很難抵擋。1952年,日本人發(fā)明了黃色軟海綿,在第1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日本選手憑借“新式武器”,一夜之間擊垮年的防線。
海綿拍由此引起爭論,1959年國際乒聯(lián)做出關于球拍規(guī)格化決定:運動員只準使用木拍、膠皮拍以及帶膠皮面的海綿拍,并規(guī)定膠皮海綿總厚度不能超過4毫米。如今世界乒壇仍然沒有超出膠皮拍、海綿拍的范圍。
1985年在瑞典舉行的第38屆國際乒聯(lián)會議上再次規(guī)定:“球拍的表面,必須一面呈鮮紅色,另一面呈黑色?!?/p>
六七十年代中國開始生產(chǎn)適合近臺快攻的球拍,如老順風、友誼、紅雙喜等。那時廠家生產(chǎn)的球拍全部是成品拍,每批生產(chǎn)的球拍底板都不一樣,能得到一只好的底板像碰運氣一樣。80年代末期,現(xiàn)代弧圈球進攻技術在歐洲崛起,其綜合技術優(yōu)勢已經(jīng)明顯超過中國的近臺快攻。新技術的崛起使得老式底板已經(jīng)不能滿足需要。
80年代末一位在巴基斯坦做援外教練的中國人,出國時帶了幾只國內經(jīng)典的椴木底板做禮物,出乎意料的是外國運動員對此毫不領情,他們甚至開玩笑說,“中國的底板可以做啞鈴”。因為那些超過100克的國產(chǎn)底板與他們手中僅有80克的日本底板相比實在太笨重了,而且不符合乒乓球向弧圈球進攻技術發(fā)展的需要。后來幾家乒乓球制造商研制并開發(fā)了用西南樺木、云杉木和泡桐木搭配,椴木、東北樺木和泡桐木搭配的新底板。90年代中期進口木材增加了優(yōu)質底板的多樣性,其中非洲的阿尤斯和阿巴西、日本的檜木都是上好的木料。
2000年乒乓球大球的啟用,促成了乒乓球拍覆蓋物和底板的再度進化,具有高張力的內能型膠被普遍應用,與此同時,帶有人造纖維的球拍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一部分內含金屬的球拍也被研發(fā),因為它順應了乒乓球當前更趨兇狠、快速的技術主流。
現(xiàn)代乒乓球被規(guī)定,底板至少含有85%的天然木,加強底板的黏合層可以用碳纖維、玻璃纖維或壓縮紙等纖維材料,每一黏合層的厚度不超過底板的0.33毫米。
為了超越純木底板的性能,國外制造商開始努力研發(fā)特殊纖維素材的復合材料底板。如,碳纖維球拍其多項物理性能如強度或彈性可以與金屬媲美,但比重卻比金屬輕得多:玻璃纖維能使擊球的持球時間增長,感覺也相當柔和;還有加入鈦絲網(wǎng)的底板;德國的“尤拉”用鋁絲網(wǎng)制作底板;瑞典的“斯蒂卡”推出了一系列叫做TUBE的新款底板,中間層是由無數(shù)條空心細鋁管組成。
21世紀初根據(jù)對直板的研究又發(fā)明了異型球拍。異型直拍雖解決了直拍橫打難度大的問題,但球拍形狀怪異.成本偏高,因此難以推廣。
責編/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