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郎擔(dān)山
1.立刀后壓:與動作解說7-1相同(圖34)。
2.提膝提刀:與動作解說7-2相同(圖35)。
3.落步抗刀:左腳向左側(cè)落步,腳尖朝南,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側(cè)弓步;同時雙手將刀斜抗于左肩上方,刀刃朝上,刀尖斜向下,刀身與地面成45度角,眼看左前方(圖36)。
要領(lǐng):立刀護(hù)肩,提膝撩開對方兵器后,順勢推撩對方握兵器之手。
十一、霸王舉鼎
1.馬步托舉:重心移至兩腿中間成馬步;同時雙手將刀移至頭上方托舉,刀刃朝上,刀尖朝東;眼看前上方(圖37)。
2.轉(zhuǎn)身收腳:重心仍在左腿,身右轉(zhuǎn),左腳尖內(nèi)扣收右腳跟,兩腳尖朝西,胸向正西;同時右手握刀隨體轉(zhuǎn)將刀身移至頭右側(cè),刀柄在右耳旁,刀尖朝東北,刀刃朝上,刀身平,左掌附于右腕;眼看右后方(圖38)。
要領(lǐng):刀架對方正面砸來之兵器,轉(zhuǎn)身落刀格擋后方襲來兵器,并順其槍桿反扎對方。
十二、玉女穿梭(一)
1.落步反扎:上動不停,右腳向右后方撤步,腳掌著地(圖39A),隨即右腳跟內(nèi)收,腳尖朝北,左腳跟外展,重心移至右腿成右隅步;同時身右轉(zhuǎn),右手握刀,左掌貼刀鼎助力,雙手將刀推向東北,手與肩平,刀刃及刀尖朝向不變;眼看刀刃(圖39B)。
2.轉(zhuǎn)身拖刀:左腳跟內(nèi)收,右腳跟外展,兩腳尖均朝西,重心移至左腿,身左轉(zhuǎn);同時右手握刀將刀刃翻朝下,右手略低于腰,刀身斜向下,左掌伸向西南方約與肩平,掌心向下,臂微屈;眼看左掌指(圖40)。
3.回身撩刀:上動不停,步型不變;右手握刀以刀刃向西南方上撩至手與肩平,刀刃朝上,刀尖朝西南,左掌附于右腕;眼看刀刃處(圖41)。
4.翻格提膝:提右膝成左獨立步;同時右手握刀,腕內(nèi)旋并上提,以刀根向右外上翻格,將刀身翻轉(zhuǎn)360°使刀刃仍朝上,刀柄至右耳旁,右手心朝外,刀尖朝西南。左掌在右胸處,掌心向上;眼看西南(圖42)。
5.前踹沉刀:右腳向左腳前橫腳前踹并落腳蓋步(圖43A),隨即左腳向左前方上一步,腳跟著地,重心在右腿;同時右手握刀將刀翻轉(zhuǎn),刃朝下,刀柄至右腰處,刀尖翹起朝西南,左掌按于腹前;眼看西南(圖43B)。
6.隅步點扎:重心前移至左腿,左腳尖朝西成左隅步;同時,右手握刀以刀尖向西南方點扎,手與肩平,刀尖與頭平,左掌向左劃弧上舉于頭前上方,掌心朝上;眼看刀尖(圖44)。
十三、玉女穿梭(二)
1.翻身藏刀:以左腳跟為軸,身右后轉(zhuǎn)(圖45A),右腳移至右前方,腳尖朝東,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時右手握刀將刀經(jīng)由左肩上方,以刀刃按向右下方,刀柄至右胯旁,刀尖朝東,刀刃朝下,左掌成正立掌按向正東,腕與肩平;眼看左掌(圖45B)。
2.虛步平扎:左腳向東北方前出一步,腳掌著地,重心仍在右腿成左虛步;同時右手握刀,將刀向東北平扎,手及刀尖均與肩平,左掌附于右腕;眼看刀尖(圖46)。
3.翻格提膝:與動作解說12-4相同,惟方向朝東北(圖47)。
4.前踹沉刀:與動作解說12-5相同,惟方向朝東北(圖48A、B)。
5.隅步點扎:與動作解說12-6相同,惟方向朝東北(圖49)。
要領(lǐng):與第十二式動作要點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