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火云邪神(梁小龍飾)在電影《功夫》中說的那句“天下功夫,無堅不破,惟快不破”嗎?不錯,“兵貴神速”,在瞬息萬變甚至生死俄傾的實戰(zhàn)中,速度是膽量與勇氣的表現(xiàn),也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拳諺云“心如火藥手如彈,靈機一動鳥難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響鳥落顯奇神”。對敵時,不出手則已,起手必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須如迅雷,雷發(fā)不及掩耳。
2005年初的一天,一位二十多歲的粗壯青年來找我,要求切磋太極推手。我非常從容地與該青年搭手,推了兩圈之后,我從放松狀態(tài)猝然發(fā)力,以一招“擺蓮腿”雙手向右后猛然一帶,借對方本能回掙的瞬間,迅即進步套封對方退路,引進落空合即出,將對方仰面摔翻在地。這次切磋中,速度起了關鍵的作用,所謂“先動為師,后動為弟,能教一絲進,莫教一絲退;發(fā)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如果速度跟不上,取勝則不會那么輕松。
拳訣還有“縮如張弓蓄聚力,出拳如放矢;硬如鋼錐戳軟泥,出手快打遲”之語,與《太極拳論》中“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實戰(zhàn)中,放松心態(tài)可以確保速度的發(fā)揮。如果周身僵硬,心情緊張,速度將受到極大地影響,技戰(zhàn)術必將大打折扣。所以實戰(zhàn)進身發(fā)力講究要果斷勇猛,膽大心細,靜如山岳,動如雷發(fā),切忌畏懼遲疑。
要想在敵我雙方緊張對峙的過程中快速取勝,首先要審察敵之來勢,做到膽欲大而心欲小。因為膽戰(zhàn)心寒者,必反應遲緩,動作變形,怎能取勝!
關于速度訓練,我的指導原則是首先要去僵存柔,這些可以通過太極拳及柔性內(nèi)功的練習來完成,然后就是耐力、爆發(fā)力結合的擊打實物訓練。我的體會是如果有武術套路的基礎,再結合散手及摔法的訓練,實戰(zhàn)時定當如虎添翼。我從四歲隨父習武,從彈腿、查拳、少林拳直至善撲功、陳式太極拳,踢打摔拿,循序漸進,速度與力量亦隨之應運而生。
記得1989年夏的某日,在當?shù)仡H有名氣的硬氣功世家劉氏父子登上門來,我與父親盛情款待。劉氏父子見我外表文弱,言談舉止逐漸狂妄放肆。我忍無可忍,在院內(nèi)與劉氏父子三人輪番較量。劉家的三子被我連摔十個跟頭不敢再上,長子被我連摔兩跤,也放棄戰(zhàn)斗。劉父無奈上場,狂攻硬進,但被我以柔克剛,以快打慢,再次摔其兩跤。此戰(zhàn)的勝利,我認為速度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有人認為力量是取勝的關鍵,因此苦練硬氣功,筆者對此不敢茍同。硬氣功用于表演確實非常刺激,但在實戰(zhàn)中,對手不是磚頭棍棒之類的死物,而是機動靈活的武者,所以吸、吞、敷、閉、崩這樣的運氣法明顯遲緩笨拙,跟不上實戰(zhàn)時的速度要求。較量往往在電光火石間完成,對手根本不會給你充足的運氣時間,因此若單純練硬氣功,而不輔以散手、摔跤等實戰(zhàn)性訓練,臨陣敗北便不足為奇。前文中的劉氏父子以硬氣功聞名,但是他們沒有經(jīng)過武術專項訓練,所以一旦遇到訓練有素的對手便無所適從,有力無處使,有氣運不上,同時因只練硬氣功致使周身僵硬,毫無速度可言,所以自己累得氣喘吁吁,徒喚奈何。
要想在實戰(zhàn)中擁有良好的速度,沒有科學、正規(guī)、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是很難做到的。我們可以從散打王爭霸賽中看到,柳海龍之所以屢創(chuàng)佳績,并不完全在于他的腿法或拳法比對手高,而是速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的啟動速度明顯快于對手,防守與進攻均在快速有效的運動中完成,踢打摔技戰(zhàn)術全面,頭腦反應靈活??焖偌缺WC了他的有效得分,也成為他制勝的法寶。
另外,以后發(fā)制人著稱的太極拳雖然演練時看似綿軟緩慢,但其太極拳先人陳王廷卻在《拳經(jīng)總歌》中強調(diào)實戰(zhàn)時要“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朋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樁跟腿。截前壓后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形象地說明了太極拳在實戰(zhàn)中對速度的要求。如果我們只醉心于學習招法而忽略了速度的訓練,在實戰(zhàn)中將事倍功半,捉襟見肘。所以,重視速度訓練,將令我們在實戰(zhàn)中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