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剛剛結束;7月初,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又將來臨。兩起在亞非乃至國際關系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在相隔不到一百天之內先后迎來慶典,從時間上看,這是一種巧合,但事件本身所折射出的和平精神卻是一脈相承。
在這兩起事件中,中國都扮演了極其耀眼的和平使者角色。鄭和遠航用實際行動向所到之國與地區(qū)宣揚了東方文明古國“和為貴”的外交理念,傳播了“與遠邇相安于無事,以共享天下之?!钡哪类徲押玫乃枷?。萬隆會議上,中國政府更以求同存異的姿態(tài),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外交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這一原則贏得了與會者的普遍理解與尊重,并且通過會議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有所不同的是,50年前的中國與600年前的中國相比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這種巨變不僅表現(xiàn)在社會制度的變遷上,也表現(xiàn)在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在世界上的排位??v向看,中國進步了,但橫向看,我們確實落后了太多。但,這些變化并沒有動搖中華古國一以貫之的和平思想,強大不驕、弱小不餒已經化為入骨入髓的外交品格。
鄭和的遠航發(fā)生在600年以前。那時的中國正處于明王朝昌盛之期,環(huán)顧宇內,天下鮮有匹敵之國。據后來學者的概括,鄭和之所以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政治宣威、傳播友誼和發(fā)展貿易,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流亡海外的明惠帝。當時,鄭和率領的堅船利炮是世界一流的水平,無人能出其右。這支滿載著天朝威儀的船隊,曾先后七次縱橫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上,抵達了東南亞、南亞、紅海和東南非洲沿岸30多個國家與地區(qū)。與其船隊的強大相比,船員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卻是謙和萬分,所到之處,都是以和平使者、友誼天使示之于人,沒有掠奪、沒有侵略,而是“宣之以威、賜之以物、感之以理”。當然,鄭和只是奉旨行事,奉的是明王朝“和平共處”的外交策略?!绊樚斓溃瑢偈仉扪?,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這是明成祖朱棣在派遣鄭和遠航之時的諄諄教誨,而鄭和以行動向鄰國昭示了和平的綠色。
與600年前的強盛相比,50年前的中國,正處于新一輪的百廢待興之際,在遭受西方列強長達百年的欺凌之后,中國人終于昂起了頭,從頭再來,再謀中華復興之大業(yè)。由于意識形態(tài)、社會制度的差異和美蘇兩強對峙的格局,致使中國在踏上復興道路的進程中遭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排斥。萬隆會議的發(fā)起國曾經就是否邀請中國參加會議,存在著嚴重分歧,但時任印尼總統(tǒng)的蘇加諾態(tài)度堅定,他說“沒有中國的參加,亞洲就不完整?!痹谔K加諾及其他一些發(fā)起者的堅持下,中國代表團才有了萬隆之行。雖然,當時的外交環(huán)境非常惡劣,但中國政府卻沒有放棄和平外交的準則。會上,周恩來總理開宗明義:“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這是一種外交的大智慧,在這種智慧的感染下,以萬隆會議為轉折點,中國很快就融入了亞非世界,并為促進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發(fā)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中國正在致力于和平崛起,中國領導人一再強調“這是一條與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友好相處、共同發(fā)展之路”。并且中國人民歷來向往和平,有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取向。中國對強權政治、“零和博弈”等傳統(tǒng)國際政治思路一直持批判態(tài)度,主張在世界多樣化的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類的共同繁榮。但是,國際上卻有少數人精心炮制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企圖干擾中國和平崛起進程。為了消除這種影響,近年來,中國在堅持傳統(tǒng)睦鄰友好政策的基礎上,針對周邊國家進一步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前不久,胡錦濤總書記在東南亞諸國訪問時,對此又予以了重申。這一外交政策不僅體現(xiàn)了中國的道義價值取向,而且也被賦予更加現(xiàn)實的共同利益因素。因此,這一政策在國際上日益獲得廣泛的認同和贊賞。
孟子說:“人異于禽獸,幾稀”。在這“幾稀”的差異中,最大的差異莫過于人類可以翻檢歷史,從浩瀚的歷史中提煉出用以指引未來的智慧。翻檢鄭和遠航和萬隆會議這兩起相隔550年的歷史大事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有著“和而不同”、“厚德載物”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會成為永不稱霸的、和平的、負責任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