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
《神奇的手》是小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手兒巧”中的“我有兩件寶”這一活動主題其中的一個部分。這一內(nèi)容的設計,意在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了解雙手的作用,體會雙手的神奇,體驗勤動手的快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都喜歡看魔術,感覺魔術大師的手特別神奇,對嗎?其實我們都有一雙神奇的手,不信你看。(教師表演雞蛋變紗巾的魔術。)
[簡評:魔術表演是讓孩子們感到無比好奇的活動。上課伊始,教者用魔術表演引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過來,感受到手的神奇。]
二、活動設計
1.會認東西的手。
師:你也有一雙神奇的手,現(xiàn)在請把你的小手伸出來,我來考考你們。我這里有一個神奇的寶盒子,請你來猜一猜里面有什么,不許看,怎樣知道呢?(生:用手摸。)對著你的小手吹口仙氣,過來摸一摸吧。(把摸到的物品獎勵給猜對的學生。)
師:我們并沒有用眼睛看,用手摸一摸便知道是什么東西,看來我們的小手還會認東西。這對于盲人來說更重要,它可是盲人的眼睛啊!
[簡評:在這里,教者采取了摸一摸、猜一猜的活動,把摸到的物品獎勵給猜對的學生。學生馬上活躍起來,爭先恐后,興致非常高。他們并沒有用眼睛看,用手摸一摸便知道是什么東西,從而自然而然體會到手會認東西的作用。通過活動親身體驗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緊接著教者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這對于盲人來說更重要,它可是盲人的眼睛?。 痹⒔逃诨顒又?。]
2.會做事的手。
師:下面我們做個游戲,請把你的小手背到后面。請你們把桌子上的《品德與生活》書翻到12頁,但是不能用手,再合上。然后再用手把書翻到12頁。
師:你們翻了兩次書,有什么感受,能談談嗎?
[簡評:學生興致勃勃地背起小手開始用嘴巴翻書,他們感覺老師好像在領他們玩兒。讓學生比較兩次翻書的感受,學生會說用手方便、速度快,反之很困難。教者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安排了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真切地感受、領悟手的重要作用。]
師:輕輕地問問你的小手,它都會做什么事?然后告訴我。
師:你的小手幫助別人做過什么事?(生答幫同學、老師、爸爸媽媽做過事。)
(師依次評價學生有一雙愛勞動的手、愛學習的手、充滿愛心的手……)
[簡評:本課的學習內(nèi)容“手”,每個孩子都有,手與孩子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手在他們生活中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教學中教者讓孩子們輕輕地問問自己的小手,它都會做什么事?你的小手幫助別人做過什么事?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回憶,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來說一說、談一談。談話內(nèi)容不空洞,并且潛意識地滲透我們的小手不僅是為自己做事的,還要善于用它助人。]
3.會說話的手。
(課件出示:交警指揮交通的手勢。)
師:交警叔叔的手在說什么?如果不聽指揮會出現(xiàn)什么后果?
師:手還可以代替哪些語言?(學生手勢表演。)
師:手對于聾啞人更重要,它是聾啞人的嘴,他們用手來與別人交流。誰會說句啞語?
(學生說啞語:我們都是好朋友。)
師:如果你遇到聾啞人,和他說這句話,他會非常高興,感覺你很友好。
(生教學啞語:我們都是好朋友。)
師:不論是盲人、聾啞人,還是其他殘疾人,他們在人格上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尊重他們……(這時,馬上有學生說:他們有困難我們應當幫助。)
[簡評:此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對學生進行了遵守交通規(guī)則和尊重殘疾人的教育。]
4.會表演的手。
師:大家看這里的手在做什么?(課件:跳舞、彈琴。)
師:誰愿意為大家表演一個節(jié)目?(請一名學生到前面表演彈琴,教師用折紙照相機模仿記者為他拍照。)你長大想當鋼琴家嗎?
師:你知道理查德·克萊德曼嗎?他是世界著名鋼琴家,德國人,被譽為鋼琴王子。(出示圖片。)
師:把它送給你,你給大家照張像吧。(獎勵折紙照相機。)
(請一個小朋友表演孔雀舞。)
師:你的手真神奇!掌聲鼓勵。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楊麗萍嗎?她是著名舞蹈家,她的孔雀舞是一絕,被稱為“雀之靈”,祝你成為未來的舞蹈家!(獎勵一只孔雀模型,出示楊麗萍圖片。)
[簡評:這一活動使手的作用得以藝術的升華,同時對學生進行課外知識滲透,使學生受到激勵?!镀返屡c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的評價多樣化,重視質(zhì)性評價。《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評價不宜全部量化,而應重視對兒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四個方面的個性化表現(xiàn)。教者用紙折的照相機模仿記者給他們拍照,這種無形的獎勵讓他們感覺無限的快樂,評價方法新穎有效。]
師:下面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手影游戲。
(在投影下做手影游戲。老師先表演,學生再表演。)
[簡評:手影游戲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游戲,在課的最后教者采取了手影游戲活動,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到投影下做著各種小動物的手影表演。游戲活動,是教學中經(jīng)常采取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nèi)容相配合的活動方式,是有效的學習方式,對促進兒童知識學習、情感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
三、主題延伸
師:長大后,你想要用你神奇的手做什么?(學生答建摩天大廈……)
總評: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活動是教與學共同的中介。教師應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強調(diào)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同時,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
本節(jié)課體現(xiàn)了“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根本,以樂學為目標”的課程模式”,采用兒童樂于接受的活動方式,“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活動體驗來獲得認知發(fā)展”,真正讓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載體,成為教育的載體。在課堂上,教師改變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格局,努力創(chuàng)設適宜的活動環(huán)境與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本節(jié)課中的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翻書活動,會說話的手,手影游戲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真切感受并體會動手的樂趣,了解到手會做事、會說話、會表演,真正讓學生在活動中確實感受到手的作用,同時也體會到動手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