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征蘭
因為有夢,我們才會相識;因為有夢,我們才有機會,一同走進了揚州的何園;因為有夢,才有了我手中的這一張合影照;照片中的我們,都有著一個同樣的夢,那就是對文學的執(zhí)著追求。我們來自全國十一個省市,年齡最大的已七十幾歲,最小的二十來歲。其中,還有兩位學員來自香港。
古城揚州我去過幾次,可是與各地的文友相聚,這還是第一次。魯迅文學院把這次活動安排在何園。走進何園,感受何園,與何園親密接觸,我還是第一次。
踏進何園,你就會清晰地看見“寄嘯山莊”這幾個字,據(jù)說這是造園主何芷舟刀從陶淵明的詩句“倚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中取意,為“寄嘯山莊”。何園分三部分,南部為住宅部分,前后三進。第一進為楠木大廳,二、三進為二層樓房,每進皆為七開間。園的北部即為花園,分東西兩部分。在東北接踵處的峰巔,有一山亭點綴其間,假山的竇穴、曲洞、石室、山房皆能上下溝通,給人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深遠意境。西園樓臺極富層次,低層有池中的水亭;中層有蝴蝶廳、桂花廳、望月樓;高層還有山石凌空,主體建筑蝴蝶廳是上下兩層的七楹樓房,中間三間稍凸,兩側兩間稍斂,崇樓杰閣的歇山頂四角昂翹,如蝴蝶振翅起舞。西園的西南則堆石成峰,有險壁、有懸崖、有奇峰,有幽巖,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戲鬧,或如雄鷹高踞。
漫步在園內廊道,目睹處處佳境,沁人心脾,讓你浮想聯(lián)翩;漫步在那園內廊道,看亭臺古樹,看竹林搖曳,聽鳥兒歡唱,在那一片寧靜中,你會詩意頓生;漫步在那園內廊道,友人三三兩兩,聽秋風竊竊私語,看魚兒在水中自由地遨游,那閑情逸趣,誘發(fā)靈感,凈化你的靈魂。
我們的授課地點就安排在那玉繡樓里。在那糊著雪白窗花的教室里,我第一次見到了著名詩人雷抒雁老師,第一次聆聽了他的課,他向我們暢談和講解了自己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切身體會,他并為筆會舉行了開幕式。下午,一級作家、原揚州市文聯(lián)主席、《揚州文學》主編丁家桐為我們談了散文創(chuàng)作。在以后的幾天里,魯院的牛宏寶老師、《揚州文學》的副主編、副編審曹永森、揚州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張澤民分別為我們講解了小說創(chuàng)作、揚州的風俗文化以及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在此期間,學員們還游覽了揚州的風景名勝。為期五天的文學活動,令學員們受益匪淺,讓我們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臨別前,學員們自發(fā)舉行了聯(lián)歡會。歌聲、歡樂在何園飄逸,整個何園沉浸在那歡樂的氣氛中。歡樂的歌聲讓學員間加深了友誼,加深了了解。那一個夜晚,是一個美麗的夜晚,令人難忘。那一次的相聚,卻又是短暫的,僅僅那么五天的時間,然而卻是幸福而愉快的,那是一個歡樂而盛大的文學聚會,給我的印象是短暫而深刻,我刻骨銘心,難以忘懷。難以忘記那些真摯而熱烈的話語;難以忘記在這浮躁喧囂、經(jīng)濟主導的時代,還有那一群癡迷文學的人。我為之感到自豪,因為我也是一位癡迷者。
因為有夢,我們的生活才是甜美的,才是豐富多彩的;因為有夢,我們才有了堅定的信念,我們不再懼怕困難,有了前進的動力;因為有夢,我們的心才充滿了激情,活著才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