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義 崔學慶 李慶年
2005年1月20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第三屆、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呈奎教授,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青島逝世,享年96歲。
曾老是我國海洋化學的奠基人,被譽為“海帶之父”,他從事海洋生物研究七十年來成就卓著,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曾老不僅以豐碩的科研成果造福人民,更以慈愛之心關(guān)注弱勢群體。他生活儉樸,粗衣淡食,卻常年堅持從有限的工資、獎金、稿費中捐出一部分,用于科研科普、扶貧幫困。他為災區(qū)人民送去溫暖;為“希望工程”送去希望;為貧困大學生送去曙光;為社區(qū)文化送去科技食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到他去世為止,他的各種捐贈累計已達30萬元。2004年12月,在全國公益慈善“愛心捐助獎”頒獎大會上,曾呈奎受到表彰,是山東省唯一獲此殊榮的人?;亓加窀笨偫碓谥v話中對于曾老的事跡給予了高度評價。
愛的足跡
曾呈奎家的書桌上,擺放著一臺老式錄放機,“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幸福之花處處開遍……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96歲的曾老對這首《愛的奉獻》常聽常新,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無論是社會團體發(fā)起的募捐活動,還是市政府每年組織對貧困地區(qū)的對口扶貧捐款捐物活動,他總是掛在心里,并安排他的夫人早早預備好:一是捐出1000元現(xiàn)金,請受助地區(qū)的政府為當?shù)靥乩Ъ彝ベ徺I一些生活必需品;二是拿出2000塊錢讓夫人到商場買一些孩子、老人夏天、冬天穿的衣服,捐贈給貧困地區(qū)、災區(qū)。特別是2004年秋天,曾呈奎因病住院,在病床上他聽說全市正在組織募捐活動支援云南災區(qū),忙囑咐夫人,“快把錢和衣服準備好,抓緊送到慈善總會”。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周圍的人,溫暖著最需要幫助的人。
這樣一位在科學領(lǐng)域具有造詣頗深的科學家,在為海洋科研事業(yè)操勞之余,不顧年事漸高,疾病纏身,時刻牽掛著慈善事業(yè),念念不忘扶貧。他常說:“古人說得好,勿以善小而不為。我雖然不是富翁,但只要平時節(jié)儉一點,為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奉獻愛心,盡自己微薄之力,我就感覺到由衷的快樂?!?001年青島市慈善總會建立之初,他捐款1000元;2002年青島市慈善總會成立一周年之際,他與青島市慈善總會達成捐贈協(xié)議,要在有生之年每年向青島市慈善總會捐款一兩萬元用于助學、助困?,F(xiàn)已連續(xù)三年捐贈4萬元。
2001年,青島市慈善總會發(fā)起“救助貧困大學生”活動,曾呈奎院士主動承擔起青島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張鑫、張勇兩人的生活費,一直資助到他們畢業(yè)。2004年7月,青島市慈善總會收到張鑫和張勇寄來的一封感謝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曾呈奎的無盡深情。
捐贈書籍
作為科學家,曾呈奎深知知識的重要性。2004年“三八”節(jié)前夕,青島市組織捐書活動,曾呈奎和夫人商討后,購買了300多冊婦女再就業(yè)培訓方面的書籍和100多冊生活常識方面的圖書,一并捐贈出去。捐書的效果既如組織者所愿,又如曾呈奎所想。2004年9月份,青島市慈善總會收到一位中年婦女打來電話,她說自己是下崗職工,帶著個上學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難。慈善總會得知這個情況后,送來救濟款和一本再就業(yè)培訓書,這個下崗職工就是從這本再就業(yè)培訓的書里找到了飯碗。她學會了炸油條這門手藝,并在社區(qū)生活服務中心開了一個攤點,母子的生活有了希望。
青島市創(chuàng)建社區(qū)圖書室活動,這位96歲的老人和夫人連夜整理書房,從他的專著和海洋知識,到生活百科以及科學雜志,足足準備了100多冊圖書,又吩咐人到書城購買了100多冊兒童讀物,幾十本兒童連環(huán)畫,共計200多冊書籍,全部捐贈給社區(qū)圖書室。老人節(jié),他拿出1500多元買了400多本老年人保健方面的圖書、雜志,捐贈給老齡委。為老人休閑、保健、學習提供了便利。又買了300多本人生感悟、理想、信念方面的書籍贈送給青島市勞教所,鼓勵勞教所的犯人好好學習,認真改造。
青島市2008年舉辦奧運會帆船比賽,作為和大海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科學家,他以青島舉辦這次國際賽事為契機,向社會捐贈了400多本海洋知識方面的圖書和600多冊海洋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書籍,山東省科技館成立時,曾呈奎把自己撰寫的十多本專著、論文等資料全部捐贈給科技館,為科研人員研究海洋、開發(fā)海洋提供了便利條件。
曾呈奎老人為社會慷慨捐贈圖書,為社會贈送脫貧致富知識,從不附加功利條件,要求任何回報。他常常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我的知識來自于國家,來自于社會,所以我應該回報國家,奉獻社會。支持公益事業(yè),這是一個科學家應盡的責任。
知識就是財富
曾呈奎是國際、國內(nèi)知名的科學家,是我國海藻化學的奠基人。他發(fā)現(xiàn)并報道了1個新科、2個新屬、100多個新種,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盛譽。他放棄了國外的優(yōu)厚待遇,懷著強烈的愛國之心,肩負著沉重的歷史責任感,立志"耕海"救國。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海洋水產(chǎn)生產(chǎn)必須走農(nóng)牧化的道路,倡議在我國開展藍色農(nóng)業(yè)的必要性。充分利用、開發(fā)海洋資源,為改善人民生活和脫貧致富貢獻自己的力量。
曾呈奎說過:“我要給人們飯桌上添幾道菜?!爆F(xiàn)在我們吃的海帶和紫菜就是他送給我們的兩道美味。就是這兩道菜,幫助沿海多少漁民開創(chuàng)了致富之路,為國人改善飲食結(jié)構(gòu)、增進多種營養(yǎng)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這項科研成果(人工培植海帶、紫菜)的誕生,使沿海人工養(yǎng)殖海帶業(yè)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并迅速延伸到全國,成為整個世界頭號海帶養(yǎng)殖生產(chǎn)大國。人工紫菜養(yǎng)殖是曾呈奎的杰作。他的成果在我國沿海經(jīng)推廣后,人工培植紫菜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世界第三大紫菜生產(chǎn)國?,F(xiàn)在還有很多城市下崗職工到海邊承包海帶、紫菜養(yǎng)殖廠,用曾呈奎創(chuàng)造的科研成果脫貧致富。
知識就是財富。曾呈奎院士以知識奉獻這種形式拓寬了社會救助面。他通過多種渠道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豐富知識傳授給學生,以點帶面,學生再普及到全社會,通過實踐,帶來社會效益,讓科研成果轉(zhuǎn)變成財富,造福社會。他把推廣科普知識作為自己的責任。他編寫的《海藻栽培學》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獎。他經(jīng)常義務進行科普教育,上到博士生、下到幼兒園的孩子,他都不厭其煩地講授科學知識,了解他們的愿望和要求。
曾呈奎老人對人民群眾懷有深厚感情,他生活十分儉樸,平時粗衣淡食,家具因陋就簡,一套老房子住了幾十年。他生活上不鋪張,待遇上不伸手,卻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毫不吝嗇地幫助那些生活困難的人,其中有他身邊的同事、有他的鄰里及素不相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