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林
戚俊杰教授和劉玉明教授主編的《勿忘甲午》是一套立意深遠的新型歷史研究叢書,由海內(nèi)外研究甲午戰(zhàn)爭史的著名學者分頭執(zhí)筆,通力合作,從不同酌視點人手,多角度多層次地再現(xiàn)了甲午戰(zhàn)爭的宏大場面和悲壯歷史。叢書共九冊,分別以北洋海軍與甲午戰(zhàn)爭有歷史價值的重大問題或重大事件為專題,內(nèi)容既可獨立成書,彼此之間又血脈相連,比較全面地涵蓋了北洋海軍建軍、海防建設與甲午戰(zhàn)爭及其前后有關的政治、外交、軍事等領域。
甲午戰(zhàn)爭發(fā)生110年來,中國人對甲午慘敗從總體上說是有深刻反省的,這就是認識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zhì),確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路線,并取得建立新中國的勝利。但從甲午戰(zhàn)爭具體的歷史教訓研究上,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段鹜孜纭穮矔紫忍嵝盐覀兾鹜鼑鴲u。中國在甲午戰(zhàn)爭中慘敗,不但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更深深地刺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譚嗣同說:“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康有為說,日本索取賠款是要全中國人三年不吃飯呀!尤其是祖國寶島臺灣是中國人從荷蘭殖民主義者手中奪回來的,今又被日本割去,那種山河破碎的痛苦是前所未有的。這種椎心泣血的恥辱,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
甲午慘敗,從總體上說,因為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落后于日本的君主立憲制,中國的大陸意識落后于日本的海洋意識,中國的“中體西用”論落后于日本的“脫亞人歐”論,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戰(zhàn)爭后勤補給都落后于日本等等。在總結甲午戰(zhàn)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時,許多學者認為是清朝政治制度腐敗的結果。但是,《勿忘甲午》叢書告訴我們,中國科技實力的薄弱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清政府購船買炮實行“大艦巨炮主義”,以為只要有巨艦就能橫行海上,只要有巨炮就能擊沉來犯之艦,但是北洋海軍管理混亂、訓練不糟、船炮疏于維修,后勤補給困難,所以在黃海大戰(zhàn)中,日本軍艦進入中國“鎮(zhèn)遠”號“定遠”號兩艘巨艦的火炮射程之后卻沒有被擊中,而中國軍艦進入日艦炮火射程之后卻頻頻被擊中。北洋海軍居世界第九位,排在美國、日本之前,總噸位、火力比日本并不落下風,大艦巨炮本是擊敵致勝的條件,但是由于技術落后,北洋海軍被擊沉四艘軍艦,而日艦卻一艘未沉。
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必須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東山再起,旅順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中日關系繞不過的歷史問題?!都孜缛哲娮镄袖洝芬澡F的事實證明,日軍一進入旅順就開始大屠殺,他們瘋狂地見人就殺,見屋就燒,經(jīng)過四天的大屠殺,旅順市區(qū)的平民百姓幾乎被斬盡殺絕,“我同胞之死難者凡二萬余人”,只有寥寥數(shù)十人在東躲西藏中活了下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野蠻行徑,震驚了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我們勿忘甲午,是對慘遭殺害的死難者的祭奠和慰靈,表示永遠不愿再看到歷史悲劇的重演。但是,試看今日之日本,在成為經(jīng)濟大國之后,又追求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針對他國的導彈防御,修改憲法及海外派兵,使我們看到甲午戰(zhàn)爭時期“興亞”狂熱分子的幽靈又在亞洲上空悠蕩;不能不使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中國人民高度警惕。有人說中國不能總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傷痕,以博取世界的同情,并稱之為“受害者心態(tài)”,這是對歷史的淺薄的理解。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能夠做到割斷昨天與今天的歷史聯(lián)系,忘記自己民族的歷史苦難,就失去了自尊自愛和前進的方向。
歷史科學是一門包羅萬象常研常新的社會科學。這不僅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轉(zhuǎn)變,歷史學的警世意義、借鑒作用、智慧因素,成為人類有史以來長盛不衰的民族話題,甚至是世界語言?!段鹜孜纭穮矔途哂邪l(fā)掘新史料,提出新概念,敘述新架構的意義,體現(xiàn)了史學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
《勿忘甲午》叢書總體框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它既承接著建國以來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又百尺竿頭更上層樓,拾遺補缺,填補空白,開辟出新的研究領域,構建了一部內(nèi)容全面、形式新穎、體裁獨特、自成體系的甲午戰(zhàn)爭史學術專著叢書。這部叢書在綜合和吸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甲午戰(zhàn)爭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獨立成書,具有全面性、系統(tǒng)性的歷史觀照。如甲午戰(zhàn)爭前后和戰(zhàn)爭期間的朝鮮問題與中國、日本間諜問題、北洋海軍中的洋員問題、清廷關于甲午的和戰(zhàn)之爭、日本割占臺灣及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黃海海戰(zhàn)的全新軍事專業(yè)分析、遼東、威海的地緣戰(zhàn)爭、以及日軍侵略暴行等,每個專題都給讀者以全新的史學映像,給人以“讀史明智”的熏陶,激發(fā)人們發(fā)憤圖強的心志。但從理性上仍感到有不足之處,似乎物忘甲午》叢書還應列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大題目:《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教訓》。這個看來老生常談的題目,可不是一篇論文所能包容的,這本《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教訓》專書,不僅要教訓中國及中國大的子孫后代,也要教訓日本國及日本人的子孫后代,記取甲午戰(zhàn)爭的歷史教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是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學者義不容辭的學術責任。
《勿忘甲午》叢書具有原創(chuàng)史著的品格。應該指出,日本軍國主義1894年發(fā)動甲午戰(zhàn)爭,不僅是矛頭指向中國,而且首先是侵略朝鮮的。所以甲午戰(zhàn)爭應該是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zhàn)爭。我們同樣不能忘記朝鮮人民在甲午戰(zhàn)爭中遭到的涂炭和亡國之恨。日本的“大陸政策”就是以侵占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聲稱朝鮮是其“利益的焦點”。王如繪著《甲午戰(zhàn)爭與朝鮮》一書,通過對甲午戰(zhàn)爭前后日朝關系的剖析,追溯日本侵略理論的思想根源,理清日本縱橫捭閹的外交與軍事交替并進,終于吞并了朝鮮,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跳上亞洲大陸的碼頭,北上與俄國爭鋒,南下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不僅給朝鮮和中國,而且給亞洲和世界帶來無窮的戰(zhàn)爭災難。對于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井上清先生在《日本近代史》中指出:“像這樣沒有間斷地從戰(zhàn)爭走向戰(zhàn)爭的國家,在世界近代歷史上,除日本以外,找不到第二國?!比毡緩膽?zhàn)爭走向戰(zhàn)爭的道路,就是從派兵侵略朝鮮開始時。通過閱讀《甲午戰(zhàn)爭與朝鮮》,使我們看到甲午戰(zhàn)爭是涉及朝鮮、中國和日本的一場國際戰(zhàn)爭,它是當時遠東乃至亞洲和世界的一個重大事件。甲午戰(zhàn)爭的結局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亞洲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對此后的世界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關于甲午戰(zhàn)爭中的日本與朝鮮,其史料多存于官方交涉史料和外交文書中,以往的論者也間有提及,但未獨立成書,王如繪先生全面研究了甲午戰(zhàn)爭期間中、日、朝的戰(zhàn)爭與外交,全景式勾勒出申午戰(zhàn)爭與朝鮮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堪稱中國學者撰寫的日本滅亡朝鮮的原創(chuàng)第一書。
甲午戰(zhàn)爭史著林林總總,對同一個歷史事件,同一個歷史人物,常有不同立場、不同見解、不同風格的史作問世。王家儉先生著《洋員與北洋海防建設》以點帶面地列舉出與北洋海防有關系的重要洋員,如赫德、瑯威理、馬格里、金達、金登斡、葛雷森、馬根濟、戴樂爾、善威、德威尼、漢納根、巴蘭德、德璀琳、李勱協(xié)、瑞乃爾、黎熙德、式百齡、哈卜們、阿璧成、薛斐爾、馬吉芬等在北洋海防建設和北洋艦隊中的風風雨雨。王著敘事風格細膩,持論謹慎中肯,在羅列了眾洋員對北洋海防建設的貢獻后,得出結論說:“筆者認為李鴻章之聘用大批洋員從事國防與軍事的近代化,基本上可謂淵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學教育之士大夫所具有的‘通權達變、‘借法自強的一種理念。而‘借法自強的實踐方式,即是‘國際的科技轉(zhuǎn)移(Intemational Technology Transbr),實際上也是一種國際間的合作與互利?!睉撝赋?,從“國際科技轉(zhuǎn)移”論的層面上界定洋員對中國海防近代化的作用,較少情緒化,富有歷史感,無疑是對一概否認洋員作用甚至對洋員“妖魔化”的歷史觀的反撥。但當年中國正處在帝國主義控制下,這些洋員的行為基本上是服從本國利益的,對帝國主義肯定是有利的,對中國的有利則是有限的。例如,赫德建立了高效率有別于封建“常關”的近代化洋關,他收的關稅首先是滿足帝國主義的需要,在建關的前五年里,海關為清政府償還了《北京條約》規(guī)定的1600萬兩英法賠款,幫助清政府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再看被稱為“頗能盡忠職守”的馬格里,他主持的號稱“中國第一座兵工廠”金陵機器局,造出的炮彈不是射向敵人,而是在清軍炮膛里開花,炸死炸傷的是中國官兵。這樣的“互利”是很難被中國人認同的。
有的學者指出,中國近代史的史學體系是在艱苦的思辨中建立起來的。作為反映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勿忘甲午》叢書,就是在思辨中構建自己的體系,在思辨中詮釋甲午戰(zhàn)爭的本質(zhì)。
求真務實,去偽存真,是《勿忘甲午》叢書思辨的出發(fā)點。歷史是凝固不變的時間和空間,但記述歷史的文書載體,則因立場、感情、動機與品德不同而大異。例如,在旅順大屠殺遭到世界輿論的譴責與抨擊后,日本政府發(fā)表了所謂《旅順口事件之辯解書》,就是一件充斥謊言的偽書,蘇小東著《甲午日軍罪行錄》用鐵的事實駁斥了日軍旅順大屠殺是對清軍“暴行”的報復說,駁斥了日軍屠殺的男女老幼是“換了裝的清兵”說,駁斥了日軍在旅順屠殺的都是抵抗的清兵和被脅迫抵抗的平民說,謊言一戳就破,日軍濫殺無辜平民的罪行是鐵證如山。又如,在中日海戰(zhàn)中,日本軍艦常冒掛第三國艦旗問題,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曾有報告,有關甲午戰(zhàn)爭史引為證據(jù),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方面的孤證不予承認。前些年從日本防衛(wèi)研究所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二十七八年海戰(zhàn)秘史》,幾次提到日艦冒掛外國軍艦旗幟的秘密。由于這部未刊稿是由日本海軍軍令部主持編寫的,也許是為了丑表功,正好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詭詐。從求真務實的角度審視,這正是合乎歷史著作去偽(如《旅順口事件之辯解書》之謊言無恥)存真(如《二十七八年海戰(zhàn)秘史》之自暴冒掛外國軍艦旗幟內(nèi)幕)的邏輯。撒謊者必為謊言淹沒,忠于事實才是忠于真理。
叢書成功地把史料與史論有機結合起來,既避免了理論的先行,又避免了史料的堆砌,條分縷析,議論風生,資料翔實,論證嚴密,既有理論的深度,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尤其是某些專題下功夫挖掘使用一批新史料,令人耳目一新,推進了甲午戰(zhàn)爭史研究的深度。例如,戚?,撝都孜鐟?zhàn)爭在威?!罚粌H具有地緣戰(zhàn)爭研究的區(qū)位優(yōu)勢,而且充分運用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戚其章先生走遍威海、榮成的山山水水和村莊,訪問甲午戰(zhàn)爭的親歷者所得大量的口碑資料,使本書的寫作站在更堅實的資料基礎上?!都孜鐟?zhàn)爭在威海》則采信了戚其章先生當年采訪的依然健在的138位目擊者當事人的證言,這些甲午戰(zhàn)爭的親見、親歷、親聞的“小人物”留下的口述記錄不僅是對甲午戰(zhàn)爭提供了與文獻相印證的第一手資料,而且是對日本侵略者的血淚控訴,成為甲午戰(zhàn)爭史的絕響。
《勿忘甲午》叢書在辯論爭鳴中推進自己的深度與力度。叢書的作者與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史觀”辯論,與為虎作倀的學者政客辯論,與清政府內(nèi)部的主和派投降派辯論,與偽造歷史與誤記歷史的作者辯論,站在正義的歷史高度,明辨是非,為我們提供了一部正本清源的甲午信史。其中,戚其章先生著《甲午日諜秘史》令人讀之驚心動魄。日本間諜的活動貫穿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全過程。1872年日本派出第一個間諜池上四郎獲得重要情報后,不斷地一批又一批地派出間諜來華。甲午戰(zhàn)爭前后,中國的城鎮(zhèn)要沖、軍事要塞、海港碼頭、甚至荒島漁村、窮鄉(xiāng)僻壤,諜影幢幢,神出鬼沒,幾乎偵察了甲午戰(zhàn)爭中日軍所到的每一個城鎮(zhèn)鄉(xiāng)村,日本間諜成為日軍進攻的前鋒,是日本侵略朝鮮和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認為日本是受北洋艦隊航日刺激才開始準備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這種似是而非的論點模糊了日本侵略的蓄謀本質(zhì),戚著列舉大量實事證明早在豐臣秀吉時代就提出于“平定中國”的思想,此后日本國內(nèi)侵華史觀衣缽相傳,從甲午戰(zhàn)爭前夕,小川又次的《清國征討方略》中進攻直隸、占領北京、分割中國等具體方略,都是承襲了在日本長期流傳的各種侵華思想,與北洋艦隊航日是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這種有理有據(jù)的論證,鞭辟人里的分析,揭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預謀性與一貫性,具有很強的思辨性與說服力。這些日本間諜大都長期居住中國,穿中國服,說中國話,念中國經(jīng),在中國開照像館、開書店、辦學校、辦洋行,從東北到山東,從上海到武漢,形成了一張巨大的間諜網(wǎng)。他們無孔不入,收集情報,甚至連北洋艦隊的信號書都竊取了去,宗方小太郎對威海軍港的多次偵察,不僅掌握了北洋艦隊的動向,而且為日軍在榮成登陸,從背后進攻威海北幫炮臺和南幫炮臺探明了路線,可見日本間諜的偵察活動為日軍侵華立下了汗馬功勞。日本侵略者正是借助諜報工作,才能在甲午戰(zhàn)爭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有些日本間諜偽裝巧妙,甚至騙取了善良中國人的同情,如日諜向野堅一在金州偵察時路遇大雨,被一好心老人引人家中,燒炕取暖,招待飯菜,還為他準備了第二天上路的干糧。聯(lián)想到日本人今日的霸道以及修改歷史教科書的行為,真令善良的中國人深長思之。
(《勿忘甲午》叢書,共九冊:《甲午戰(zhàn)爭與朝鮮》王如繪著、《甲午日諜秘史》戚其章著、《洋員與北洋海防建設》王家儉著、《甲午戰(zhàn)爭的和戰(zhàn)之爭》孫占元、張登德、翟、紅芬、王鳳青著、《甲午中日海戰(zhàn)》蘇小東著、《甲午遼東鏖兵》王記華、董進一著、《甲午戰(zhàn)爭在威?!菲莺,撝?、《反割臺抗日運動》柯平著、《甲午日軍罪行錄》蘇小東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