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條件所限,筆者日常接觸最多的大眾媒體形式是廣播。一部半導體攜帶方便,信息及時,給我的生活帶來許多知識和樂趣。
可是在聽廣播的過程中,總有一些播音員或者主持人的“口誤”被我“不幸”聽到。比如說頗有權威的國家級某電臺的“中國之聲”是我最喜歡聽的節(jié)目之一。前不久某女新聞主播在播報新聞的時候把“這都是由于……思想在作祟”中的最后兩個字念成了“作崇”。在該條新聞播出后的幾分鐘內(nèi)有超過十個的聽眾通過電話或者用手機短信的方式,指出了這一錯誤(該臺隨后加以公布,作了更正,并解釋說此錯誤是由于播報人員未看清)??磥砣罕姷难劬κ茄┝恋模罕姷亩湟彩恰把┞敗钡难?!其實這樣的失誤不存在看不清楚的問題,一則可由上下文的意思判斷,再則“作祟”是一個固定的詞組,它的意思大家都明白,是比喻壞人或壞的思想意識搗亂,妨礙事情順利進行。而“作崇”則根本不是個詞,其所指為何,簡直讓人一頭霧水。
無獨有偶。幾天之后,另一男主播在播報發(fā)生在河南省鄭州市嵩山北路的一起爆炸事故時,又把“嵩山”念做“崇山”。由于該詞涉及具體的街道名稱,大多數(shù)聽眾不甚熟悉,也就沒有什么反饋。可是筆者的家鄉(xiāng)恰好在鄭州市,因此,對這個不足掛齒的小小口誤聽來卻是特別的刺耳。眾所周知,名揚天下的“五岳”之“中岳”即是“嵩山”。這是連普通百姓都具有的人文地理知識,作為專職傳媒機構的從業(yè)人員,水平理應在此之上。不知這錯又從何而來?假若真是由于文字稿太過潦草,難以辨認,如此看來進入直播間之前的準備工作需要細致再細致了,時效性的前提應該是準確性。其實,不論是“作祟”還是“嵩山”,都可算得上是日常生活的常用詞語,并不是百年難遇一回的生冷怪僻的字詞。權威的國家級電臺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實在讓人覺得無奈。讀錯字的表象背后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文化積累的薄弱、相關知識的匱乏以及業(yè)務素質(zhì)的缺失呢?
另外,該臺有些欄目改為直播形式,通過手機短信和聽眾朋友形成互動,增強了節(jié)目的活潑風格,這也是吸引更多聽眾的一種有效方式。但這必須以表意正確為前提,否則再精美多變的形式也經(jīng)不起推敲。有些主持人在遣詞造句上缺乏推敲,還造成了其他方面的一些錯誤。隨手舉兩個剛剛聽到的例子:“手機短信架起了我們和聽眾朋友之間的距離?!?距離應該被縮短,而架起的該是橋梁吧)?!瓣P于巴黎一些機場坍塌造成事故的消息,歡迎您發(fā)送短信談談自己的看法?!?無意間的量詞錯誤聽后嚇人一跳,還以為同一時間有幾個不同的機場發(fā)生事故呢)。
可以說,這樣的口誤本身不算大,但影響卻不小。畢竟,聲音是廣播媒體的唯一表現(xiàn)形式,對于能夠正確辨識的聽眾還好些,對于另外一些不明就里的聽眾,尤其是青少年人群,則危害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