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間起“馬而立”這個筆名是怎么來的,或有何寓意,我都笑而未答。適逢《山西青年》雜志給我開了個“老馬識途”的欄目,約我寫文章,作為這本雜志曾經的老讀者、老編者,我覺得有必要就“馬而立”這個筆名解釋一下,算是開篇,算是對關心和關注我的朋友們的一個回答。
我確實是在而立之年進的報社,可我的屬象不是馬,是蛇?!榜R而立”這個筆名其實另有緣由。年輕的時候喜歡讀雜文,就知道了馬南邨,知道了馬鐵丁,后來又知道了馬南邨是鄧拓的筆名,知道了馬鐵丁是陳笑雨、張鐵夫、郭小川三人共用的筆名,這些大名鼎鼎的雜文家都姓“馬”,愛涂抹點小言論的我,自然就有了以“馬”作為姓氏起個筆名的想法。
真正用了“馬而立”這個筆名是在上世紀80年代看了一篇叫《圍墻》的小說。建筑設計院的圍墻在一場大雨之后倒了,在這之前誰都未對圍墻留意過,也沒覺著它好還是不好?,F在圍墻倒了,就得修起來,建筑設計院有別于其它單位,在這方面,得體現自己存在的必要,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體現自己這方面的強項。于是,一場圍墻的建筑風格和特色的大爭論開始了,古典的、現代的、中式的、西式的,各種建筑流派的人爭得面紅耳赤,不分伯仲。好長時間了,圍墻修不起來,這時一個叫“馬而立”的小人物出場了。他從別人家的拆遷工地弄回些磚,雇了泥水匠,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周末晚上和星期天,挑燈夜戰(zhàn),修起了圍墻。
“馬而立”的結局自然不會好。星期一上班,人們先是驚詫,后是憤怒,你這圍墻古不古今不今,中不中洋不洋,在這個老少咸集、人才濟濟的建筑設計院里,你一個從事行政工作的小人物算哪根蔥!
“馬而立”這個人物是值得同情,更值得欽佩的。他首先是建起了圍墻還節(jié)省了經費,更重要的是他結束了一場無休止的口水之爭。他修建的圍墻沒準兒還是一道最具風格的建筑風景線,因為他薈萃了古今中外。
這就是我的“馬而立”筆名的由來。我常想,“馬而立”在建筑設計院無論如何稱不上千里馬,但他起到了千里馬的作用,他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了一個最復雜的問題。從這點看,伯樂常有,千里馬不常有,特別是在知識經濟年代里,我們更要注意發(fā)現“馬而立”式的注重實際、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