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提起的黑色記憶
2003年12月16日,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法院審結(jié)一起校園暴力案件,一高中生被三同學扇耳光致中度耳聾,并導致其患上精神抑郁癥。而不久前,16歲的北京少年趙平將母親殺死在家中。
2003年11月2日是趙平16歲的生日,可母親并沒有為他準備生日蛋糕,反而因為學習問題把他痛打了一頓。11月9日中午,趙平又和母親發(fā)生了沖突,并挨了打。下午,他趁母親不注意,從廚房里拿了把菜刀藏在床下。傍晚時分,趙平拿起床下的菜刀,沖出房間砍向了母親。
央視新聞頻道《社會記錄》報道,深圳警方抓獲一個搶劫團伙,老大竟是個13歲的男孩,4個手下都是20歲左右的青年,對他服服帖帖。男孩名叫張彪,1990年4月份生,家住重慶潼南太安鎮(zhèn)廳房村7社,兩個月前獨自到深圳。在他的筆錄里還寫著,去過緬甸、泰國及中國香港,并在那些地方做過案。
其實在有些時候我們是不愿意提起這些傷痛的記憶的,畢竟拿著屠刀的是被我們稱作花朵的那些孩子們。
但是傷痛的記憶很多很多,而且在蔓延成今天或者明天的新聞。
人們不無憂慮地發(fā)現(xiàn),原本應該用美好、純真等詞來形容的花季少年,卻越來越多地與暴力、喋血、行兇、殺人等詞聯(lián)系在一起。一份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tǒng)訓資料表明,近年內(nèi),青少年犯罪總數(shù)已經(jīng)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shù)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付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70%以上。
孩子們的殺招
“救救孩子”的呼聲已喊了很多年了,但未成年人犯罪卻日趨嚴重。據(jù)有關(guān)部門統(tǒng)計,從1998年至2001年上半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與前幾年相比呈上升趨勢,且犯罪的類型達20多種,犯罪的特點繼續(xù)向團伙化、低齡化、成人化、殘忍化、智能化等方面發(fā)展。
少年犯罪團伙化
少年犯罪大多數(shù)是以侵害財產(chǎn)、人身傷害為主要犯罪動機和目的。以結(jié)伙搶劫、盜竊、綁架、敲詐為作案手段。有的團伙有自己的幫規(guī)、有會徽、有紀律、有分工,已具有黑社會的性質(zhì)。某市破獲了一起37人犯罪團伙,該團伙在一年里作案42起,殺害了兩名無辜少年,三十多名孩子不同程度地受到身心傷害。有的孩子精神上受到刺激而不敢上學,有的孩子被打成終身殘廢,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們的一生。
犯罪成員低齡化
過去,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齡大多數(shù)在15歲到18歲之間,而現(xiàn)在一些12歲至16歲的孩子也膽大妄為去實施犯罪。據(jù)某市法院統(tǒng)計,在1998年至2000年審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約占12%。
少年犯罪成人化
在某少年法庭被告席上,兩名17歲的少年以涉嫌強奸、侮辱少女,敲詐、勒索、強迫賣淫的罪名被起訴。據(jù)法官講,過去這些罪名在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起訴中是極為罕見的??蓮慕衲瓿修k的案件來看,未成年人犯罪開始出現(xiàn)成人化傾向。
這兩名少年是因去年參與一起強奸女中學生案件而被起訴的。兩少年認為,該女生欠了同班同學的錢不還,就伙同另外兩個同伙一起把這個女生非法拘禁了80多個小時,不僅對她拳打腳踢,還對她進行輪奸、侮辱,并強迫她跳脫衣舞,然后又強迫她賣淫,還把她掙得的錢搶走。
獨罪方式智能化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有些已經(jīng)向智能化方向發(fā)展,并采用現(xiàn)代化的一些技術(shù)手段和方法進行犯罪。具體表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偽造證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譯和盜用他人密碼竊取錢財。還有的青少年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shù)制造電匕首、電擊發(fā)手槍、麻醉劑等等。
社會儼然江湖
低齡人群的江湖習氣和“暴力崇拜”現(xiàn)象日趨明顯,已經(jīng)引起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專家分析說,心理上的狹隘、自私、惟我獨尊、好占上風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內(nèi)因,而不良社會環(huán)境的熏染、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則是不容忽視的外因。
2003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顧秀蓮在分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時特別指出:不良文化是禍首。
據(jù)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過不良文化的影響;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過兇殺、暴力、淫穢錄像和黃色書刊。
還有宣揚暴力的電腦游戲。今天,許多青少年對電腦游戲的喜愛已經(jīng)到了一種癡迷的地步,而這些游戲中相當一部分是暴力游戲。
影視劇、色情網(wǎng)站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暴力性范例和色情場景,在廣泛而深刻地危害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一些娛樂場所仍然沒有按有關(guān)規(guī)定限制未成年人進入,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進入游戲機、酒吧、歌舞廳等等場所酗酒、抽煙甚至吸毒,耳濡目染,加上開支的增加,促使他們結(jié)伙犯案。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多都是被經(jīng)驗豐富的老鄉(xiāng)、朋友引誘、拉攏下水或者傳授犯罪方法后,成群結(jié)隊,瘋狂作案。
不良家庭成了犯罪的溫床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家庭環(huán)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據(jù)一些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有50%左右的少年犯是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受害者。
第一種類型是殘缺型家庭。夫妻關(guān)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chǔ)。當離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它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壞。這種家庭既給子女心理造成一定傷害,又給子女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嚴重的缺陷。相當多的孩子因此產(chǎn)生深刻的情緒障礙,悲觀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滿現(xiàn)實,形成一種反社會的心理,易引發(fā)犯罪。
第二種類型是盲目溺愛、放縱型家庭。有的父母只知道使自己的孩子衣錦食美,卻忽視給他們以良好的精神食糧,以致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吃懶做、貪圖享受、好逸惡勞、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壞毛病。一旦孩子認為父母不能滿足他們的無理要求和過高的物質(zhì)欲望,就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地干壞事。
第三種類型是“嚴管”型家庭。有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犯了錯誤或有劣跡,不是說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條,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打罵、不讓吃飯、罰跪、捆吊、拷打、關(guān)禁閉,甚至趕出家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緒對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他們在心理上視父母為敵,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溫暖”,性格逐漸顯示出粗暴和攻擊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第四種類型是父母有不良惡習的家庭。未成年人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的意志能力較弱。所以父母有賭博、酗酒、盜竊、賣淫嫖娼等不良惡習,都會給子女以暗示的影響,并刺激他們模仿大人的不良行為行事,在其心靈中孕育下違法犯罪的種子。
第五種類型是貪欲型家庭。這種家庭一切以金錢為中心,什么都圍繞著金錢轉(zhuǎn),使孩子耳濡目染,為金錢不擇手段,鋌而走險。
學校教育的誤區(qū)
從一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各種媒體報道都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攀升。這說明我國青少年的法制觀念非常淡薄,青少年普法普遍存在著不足和誤區(qū)。
實事求是地講,我國還是非常重視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的。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對青少年進行法律宣傳活動,尤其注重通過國家制定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向青少年普法。比如,初中二年級整個一年的思想政治課講的都是法律常識,涉及到的法律包括《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教育法》等等。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學生在學完后,并沒有增加多少法律知識,照樣干一些違法犯罪的事情,這說明我們的普法教育肯定存在著問題。
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對此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認為,給學生講的都只是些基本的法律原則,這些原則對于沒有多少實踐經(jīng)驗和思維能力的學生來說,都是空洞的。至于學生想知道的,有關(guān)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的比較具體的違法行為應該如何處罰,書上寫的太少,又不容許老師給學生作太細的講述。
要想抓好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先要改編我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材中的法律知識部分,在教材中多講一些與現(xiàn)實生活有關(guān)的、具體的法律規(guī)定,如:有關(guān)《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等法律中有關(guān)打架斗毆、勒索、惡勢力等如何懲處的規(guī)定和處罰措施;待人接物應如何做,出門上街、逛公園坐車應如何做等等,讓學生從一些日常行為和小事人手,主動用所學過的法律知識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給孩子一個心靈的藥方
在諸多的青少年犯罪記錄中,心靈的扭曲是他們走上歧途的一個主要內(nèi)因。因此,培養(yǎng)一個健康的心理或許比每天的補鈣更重要。
1.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父母的離異
青少年渴望得到母愛和父愛。近1/3的離異家庭的孩子有孤獨感和被拋棄感。父母離異時,必須對孩子加以引導,教育他們正確對待父母離異的客觀事實。幫助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同時,離異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份愛,要避免家庭陰影籠罩到孩子的身上,保證父母離異后子女的健康成長。
2.要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衛(wèi)生教育
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們學習英雄人物,不要學“幫派義氣”。組織他們收看一些健康向上的電影、錄像、電視、書畫、報刊,家長和教師必須注意榜樣的作用,要給孩子和學生做出表率,要在耐心教育他們懂禮貌、守紀律、講道德、講文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要對青少年進行適當?shù)男越逃?/p>
對青年(中學生)要講性解剖、性心理及性行為的課程。讓他們了解性科學,用科學的性知識保護自己的健康。引導他們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4.積極開展道德、法制教育
應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明辨是非和抵制錯誤的能力,養(yǎng)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要對青少年進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共同構(gòu)筑預防的圍墻
青少年犯罪的減少乃至消滅任重道遠,法律可以去制裁他們,但是對于未成年人防患于未然應該比懲戒更有意義。
保護性預防。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主要包括:應加強有關(guān)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zhì)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
堵塞性預防。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控制性預防。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采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其實,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項涉及政府、社區(qū)、學校、家庭和個人的長期系統(tǒng)工程,只有各方聯(lián)手,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對癥下藥,才能盡快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機制。
一是實施“家庭細胞”工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guān)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二是實施校園“育苗”工程。在加強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chǔ)上,學校應加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是實施社會“防護林”工程。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社會各界都要自覺地參與營造適合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要嚴格管理文化娛樂場所,開展健康、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深入學校進行面對面的法制宣傳,使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樹立法制觀念。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大到一個民族的存亡,小到一個家庭的幸福。我們都渴望著孩子能夠延續(xù)我們的夢想。然而,現(xiàn)實卻不容我們在逐漸豐衣足食后有所忽視和放縱。在把更多的愛傾注到孩子們身上的時候,更應該把教育的警鐘時刻敲響。因為我們誰都不愿意在他們用邪惡和悔恨的眼光逼視我們的時候再去裒唱:“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