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過度依賴外國企業(yè),因此,雖然號稱世界的工廠,但是,它缺乏世界公認的自主技術和品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貿易自由化和引進外資,推進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其進程進一步加快。2003年的出口比上一年增加34.6%,達到4383.7億美元,進口增加39.9%,達到4128.4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合計8512.1億美元,盡管差額不大,但還是首次超過日本的8511.7億美元,使中國一舉超過了英國、法國以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但是,鑒于中國對外國資本和加工貿易的依存度很高,因此,在評價中國經濟實力的時候,有必要對這些數字進行打折。
中國企業(yè)處在
“微笑曲線”最下端
中國貿易擴大的基本背景是,近些年來,隨著模塊化生產技術的革新,企業(yè)間和國際間的分工形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為了削減成本,跨國公司爭相把以低附加值生產工序為中心的生產轉向發(fā)展中國家。在這一潮流當中,中國迅速成為委托加工的基地。
所謂模塊化就是將產業(yè)鏈中的每個工序分別按一定的“塊”進行調整和分割。如個人電腦分別按照硬盤或者顯示器的“塊”進行模塊化生產,模塊經過組合以后,個人電腦的生產便告完成。一般而言,實現模塊化的產業(yè)就每個模塊事先已經確定設計規(guī)則和機能,并在此范圍內開展業(yè)務;同時,它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符合規(guī)則,便可采用任何方法或者零部件;而且,各個模塊的工序既不受其他模塊工序的影響,也不會影響其他模塊工序。因此,實現模塊化以后,無論是分割各個生產流程,向不同的企業(yè)采購,還是專業(yè)化生產特定的模塊,都已變得輕而易舉。
其結果是產業(yè)結構了“微笑曲線”化。所謂“微笑曲線”,據說最早由臺灣宏基團董事長施振榮用來描述生產個人電腦的各個工序的附加價值特征。如果用圖表示制造工序流程中的附加價值,就好似微笑的嘴型,因此被稱為“微笑曲線”(見附圖)。在個人電腦方面,上游的辦公系統(tǒng)(OS)和微處理器(MPU)與下游的售后服務等工序附加價值較高,而中游的組裝工序利潤空間變得最小。個人電腦的組裝部分,或者其他產業(yè)中的加工過程,這些勞動密集型工序由于模塊化作業(yè)的標準化以及競爭加劇等原因,收益率已經下降。換言之,通過模塊化,賺錢的部分和不賺錢的部分以“微笑曲線”化形式表現得非常明顯。
按照這種“微笑曲線”理論的分析,中國能夠參與國際分工的部分僅僅限于相當于下顎處的附加價值最低的部分,而且與當初日本以加工貿易為中心的時期不同。冷戰(zhàn)體制結束以后,廉價勞動力的獲得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加之發(fā)展中國家間的競爭,導致能夠獲得的利潤進一步縮小。這樣,“微笑曲線”的谷底日益加深,對中國而言,本國的勞動力與發(fā)達國家技術交換時的相對價格(即交易條件)將越來越處于不利境地。產量的擴大并不能帶來實際收入的增加,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中國正在陷入一種“豐收貧困”的陷阱。這一點我們從中國的出口結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世界工廠”還名不副實
首先,附加價值很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在中國的出口中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出口結構具有典型的“新興”工業(yè)國(NIE)的特征,而不同于發(fā)達國家以機械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中心的出口結構。當然,中國產品在一部分高科技產品領域也在不斷地擴大其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但目前仍然集中于低附價值的廉價產品。比如,以電視機為例,日本主要生產高清晰度等高檔產品,而中國則主要生產普通型產品,二者單價相差竟達一位數之多,因為中國的出口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和工序,所以,其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導致了中國出口價格的下降(即所謂中國出口通貨緊縮)和貿易條件的惡化,同時加劇了與貿易伙伴的貿易摩擦。
其次,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中心。這里所說的加工貿易是指外國企業(yè)向中國企業(yè)提供原材料和器材等,中方根據外方要求的品質和設計等進行加工以后,由外方對這些加工的產品加以收購,并向中方支付加工費的一種貿易形態(tài)?!爸袊圃臁钡漠a品包含很多諸如“日本制造”的外國的零部件,這些進口的零部件當然并不構成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據中國官方統(tǒng)計,每出口100萬美元的產品,就需要進口50萬美元的零部件等中間材料。而且,越是高科技產品,這種進口成份的比重就越高。假設,一臺貼有“中國制造”標簽的電腦,其價格為1000美元。英特爾中央處理器(CPU)、微軟的Windows辦公系統(tǒng)和日本或者韓國的液晶顯示器等主要零部件不得不依賴進口,真正在中國創(chuàng)造的附加價值僅占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第三,約有一半的中國出口是由外國企業(yè)進行的,因此中國必須向它們支付分紅、利息和技術使用費等。即使在那些與外國企業(yè)沒有發(fā)生資本關系的中國企業(yè),海外委托生產的產品也占其出口的一大半。這樣,在中國的出口中,除去支付進口外國中間材料費用和投資收益以后,以出口金額表示的“中國制造”的規(guī)模,與實際計入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中國人制造”兩者之間,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1979年以來,包括香港和臺灣企業(yè)在內的外資對華直接投資合計超過了5000億美元,外資企業(yè)在中國已經擁有了工業(yè)生產30%的份額。而在整個中國的出口中,工業(yè)制品所占的比重也超過了90%。2003年外資企業(yè)的出口和進口分別增加了41.4%和44.7%,在出口和進口總額中分別占有54.8%和56.2%的份額。而且,外資企業(yè)出口的八成和進口的六成屬于加工貿易。為了振興出口,中國對外資企業(yè)和加工貿易實施了稅制等方面的優(yōu)惠,很多跨國企業(yè)運用這些優(yōu)惠政策和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把中國作為自己出口的生產基地。
發(fā)展自主技術任重道遠
由于中國過度依賴外國企業(yè),因此,雖然號稱世界的工廠,但是,它缺乏世界公認的自主技術和品牌。此外,中國企業(yè)在資金、人才和經營管理等幾乎所有方面都要遜于外國企業(yè)。其結果是出口競爭力不得不依賴于廉價的勞動力,實際上,中國出口中的一大半附加價值來源于勞動成本。中國的月平均工資目前尚不足100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這就不難看出,實際上“中國制造”的產品中所包含的“中國人制造”的附加價值非常低。
因此,由于中國的工資水平很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很強這個一般常識如果僅就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言,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產業(yè)都是如此。中國的低工資應該說反映了該國勞動生產率普遍偏低這一事實。2003年中國的GDP規(guī)模為1.41萬億美元,只有日本的(4.28萬億美元)三分之一,至于人均GDP則剛剛超過了1000美元,只有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左右。綜合這些情況來看,日本將中國的“世界工廠”化視為威脅是錯誤的,而期望中國成為“世界市場”更是為時尚早??梢酝茰y,中國真正成為日本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應該是在伴隨生產效率的提高、工資水平接近日本的那一時刻。中國要想掙脫這一“豐收貧困”的陷阱,成為真正的“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就必須著眼于“微笑曲線”的兩端,推進人力資本投資,發(fā)展自主技術。這方面不能不說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