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搏擊之道,離不開控制與反控制。在拳腳交加之際,能有效地控制敵人,就能穩(wěn)操勝券。在詠春拳的搏擊理念中,強調逼而打之和黐而打之的心法,實則也是為了控制戰(zhàn)局,形成一個“只有我打你而沒有你打我”的良性局面。
詠春拳脫胎于福建鶴拳,傳說清朝時,五枚師太因見蛇鶴相斗而悟出詠春拳,所以,在詠春拳中有大量以鶴為形的身形手法與步法。以白鶴的凌厲雙翅、鋒利雙爪及尖喙為仿生對象,不但適合搏擊,而且運動幅度大,攻防配合亦相當到位。在古代,“手搏”就是一種以打法為主的技術,并輔以踢法、摔法和拿法,屬于徒手格斗技。詠春拳強調以雙手打法為主體技術,不但繼承了傳統(tǒng)“手搏”積累的經驗,而且還有所創(chuàng)新,而詠春拳的“納外內簾手”就是這種綜合體現。其特點有三:
第一,雙方對峙時,先發(fā)制人與后發(fā)制人并重。先發(fā)制人可以“搶”為主,除可以“先下手為強”搶占對手的中線外,更可搶攻敵方,所以要“因時而攻”。
第二,納外內簾手是雙手并重,雙手可以在同一時間內使出不同形態(tài)的招式,發(fā)出不同的勁力(圖1),這是“連消帶打”的基礎。人體是對稱的,像建筑物的設計一樣,外有幾何中心線,內有力學重心線。當以雙手為主技擊時,意念中可將身體一分為二,設計與搏擊有關的動作,其單手的每個關節(jié)都有特定的運動方向和勁力方向。如將手視為兵器時,單手的基本動作可有刀、槍、劍、斧、錘、盾、鉤等許多作用。當將左右合二為一,有規(guī)則組合動態(tài)格斗模式時(散手),其左右動作對稱與否均可,但整體必須動態(tài)平衡。雙手同做一動作可模仿雙刀、雙劍等(圖2),做不同動作可模仿一刀一盾或一槍一鉤等,這是連消帶打的原理(圖3)。
第三,守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詠春拳的中線理論是在無數次實戰(zhàn)中總結出來的,竟與古羅馬經濟學家柏列圖的經濟理論極為相似。柏列圖在長期對經濟活動的觀察中,總結出如下規(guī)律:在當時的羅馬,80%的財富由20%的人占有;在日常買賣交易中,80%的銷售額往往由眾多買主中的 20%下訂單;在生產一種產品中,80%的質量問題往往是由僅占20%的原因導致的;在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可能有20%的品種,其價值占總庫存的80%。
所以,柏列圖法則認為:管理工作應集中在最關鍵的20%上,因此,柏列圖法則也稱”“80-20法則”。 詠春拳先輩告訴我們:敵方向我們攻擊的部位,主要是頭、胸、腹、襠四個位置,這四個位置都處于人體的中心線,而且這四個位置的面積總和亦大致等于人體總面積的20%。只要把防守精力集中在人體最關鍵的20%上,就可以有效地消解來自敵方 80%的攻擊。東西方哲理竟不謀而合。所以說,守中搶中打中是詠春拳攻防意識的不二法門。
在弄清楚有關詠春拳的搏擊實操原理后,我們再回到“納外內簾手”的課題上來。
一、納外簾手
納外簾手是廣州詠春拳的“主戰(zhàn)火炮”,它攻擊力強,主控人體中線(主要是頭、頸、胸等部位)的“主戰(zhàn)場”,具有速度快、力量大的特點,而且機動性強,可先控后打,也可邊控邊打,甚至可控而不打,改用其它技法降服敵方。納外簾手最適合打“硬仗”,如果碰上那些力大勢雄、以力取勝而自身靈活性柔韌性不足的對手,對方被納外簾手纏上了,大多只能“縛手縛腳”,以失敗告終。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起式,要求雙膝內鉗,提肛收腹,頭項中正,全身勢如待發(fā)之弓(圖4),練習者向右側轉體約20度,坐右馬(全身重心約80%落在右腳上),然后左手成扣拿狀(意念扣拿別人的前手),右手成子午中線捶穿心擊出(圖5~圖7)。在完成上述動作后,練習者身體左轉,出左納外簾手(圖8,圖9),技術要領與右納外簾手相同。
對練說明
練習者相對而立,按詠春樁要求立馬,然后兩人同時發(fā)捶做“扯三星捶”練習(圖10~圖12),隨之左者右手扣拿右者的右手,左子午捶穿心順橋向右者中心線打去。右者以左捶穿橋攔截(圖13),形成“橋來橋上過”之勢。左者又左右手連續(xù)扣拿右者的前手,同時左右子午捶穿心順橋連番擊 -出,而右者又連發(fā)子午捶穿橋攔截(圖14,圖15)。右者在消解左方連續(xù)進攻后,其左手扣拿手反扣拿左者左手,右方右子午捶穿心順橋擊向左者中線,而左者則發(fā)子午捶順橋穿心攔截消解右方的攻擊(圖16)。
二、納內簾手
納內簾手是納外簾手的同性異構體,在納外簾手的主體意識指導下,做防守性微調,主要攔截敵手偏離中線的攻擊??梢娫伌喝且惶讓嵱弥Γ磺袕膶嶋H出發(fā)。因此,納內簾手實際上是納外簾手的補充。
動作說明
練習者立二字鉗陽馬,擺出詠春拳迎敵樁(圖17),然后練習者前鋒手從上擺橫蓋落至己身胸腹之間(周 18,圖19),注意橫蓋之力一定要均勻并連肘蓋下。緊接著,練習者的右蓋手化為內扣拿手,左手子午捶同時穿心擊出,形納外簾手(圖20)。練習者左捶化為蓋手擊落,完成另一邊的納內簾手,其要求相同,惟方向相反(圖 21~圖23),寓攻于守及寓守于攻。
對練說明
練習者相對而立,首先左手以納外簾手法向右方攻擊(圖24),而右方一反常態(tài)并不防守,其左捶偏離中線向左方攻擊(圖25)。左方立即施展納內簾手把右方的來捶蓋落,然后又施以納內簾手繼續(xù)進攻(圖26~圖 29)。如此往復練習。
實戰(zhàn)說明
納外內簾手可攻可防,攻時若水銀瀉地,見空則擊,無孔不入;守時則固若金湯,水潑不入,針插不進。如沒有熟練的防守技術,一般人面對納外簾手的攻擊,都會無可奈何地落敗(圖30~圖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