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夢魁所傳武式太極拳為李自軒所傳拳架,由李啟軒之孫李福蔭傳于霍夢魁。此拳每勢均以“擎、引、松、放”四字為宗旨,要求練就“引進落空合即出”的發(fā)放功夫,充分體現(xiàn)了武禹襄創(chuàng)拳的初衷。
武禹襄在創(chuàng)武式太極拳之前,曾赴趙堡鎮(zhèn)向陳清平學(xué)習(xí)趙堡太極拳。因此,武式太極拳除上述特點之外,也體現(xiàn)了趙堡太極拳的拳理和背絲扣的演練方法。霍夢魁所傳武式太極拳的兩手的運行,都按背絲扣的方法演練,96個勢子,勢勢如此??梢哉f,武式太極拳繼承和發(fā)展了趙堡太極拳拳理和背絲扣的演練方法?;魤艨葞?1889~1962年)于 1953年到沈陽傳授武式太極拳。馮景春老師于1954年拜霍夢魁為師,學(xué)練武式太極拳,至今已50年。武式太極拳“陰陽欲分分又合”的內(nèi)功演練方法,使馮老師受益匪淺,雖已是76歲高齡,仍然身輕體健;與年青人交手,仍可發(fā)人于丈外。因此,挖掘整理這一優(yōu)秀拳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武式太極拳特點可歸納如下:
引進落空合即出,擎引松放有一吞。上下相隨腰抽縶,逢引必撤進必跟。松開我勁勿使屈,陰陽欲分分又合。
趙堡太極拳源于道家,后傳至王宗岳,王宗岳又傳蔣發(fā)(1574~1655年),蔣發(fā)又傳至趙堡鎮(zhèn),至陳清平為第七代。趙堡拳第九代傳人杜元化,于1935年在其《太極拳正宗》一書中,簡述了背絲扣的概念和64勢背絲扣圖示。趙堡太極拳的拳理和背絲扣演練方法;依據(jù)于來知德太極圖。
來知德(1525~1604年)號瞿唐,是明代著名理學(xué)家。他曾遠客萬縣,于翠竹溪水深山中,潛研《易經(jīng)》,悟道修煉達29年,后于明朝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完成世稱絕學(xué)的《周易集注》。在《周易集注》中,他繪制了“來瞿唐先生圓圖”(右圖),后人稱為“來氏太極圖”。此圖依照“主宰者理、對待者數(shù)、流行者氣”而繪之,蘊涵天地萬物的演化之理。
近年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越來越深,觀測到的我們所在的銀河系的形狀極像來氏太極圖的形狀。來氏太極圖的中心圓圈為太極之本體,內(nèi)存先天一氣,對應(yīng)著銀河系的“核心”。根據(jù)老子《道德經(jīng)》來解釋,此“核心”為先于天地之前而生,由“道生一”而得,進而變化出后天陰陽,即“一生二”。銀河系有兩條“螺旋線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在其中一條線臂的外端三分之二處,正暗合老子所說“二生三,三生萬物”??茖W(xué)家對銀河系的形成作了類似于圖A的描述,從中可見太極本體先旋轉(zhuǎn)成橢圓球體,而后從無極而有極,再從有極分成陰陽,形成“螺旋線臂”,從而構(gòu)成類似于來氏太極圖的形狀。
道家認為人身即為一小宇宙,黃帝《陰符經(jīng)》也認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演練太極拳時,兩只手臂極像銀河系的螺旋線臂,人體的“核心”就是身體中的太極本體——中丹田。中丹田位于臍內(nèi)與命門之間,內(nèi)存先天一氣。來氏圖的中間一線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也表示天、地、人一氣貫通。來氏太極圖和“主宰者理、對待者數(shù)、流行者氣”是趙堡太極拳的理論依據(jù),“背絲扣”即源于來氏太極圖。
太極拳從無極起勢,在圖B-1中以虛線圓表示。在人體內(nèi),丹田中的先天一氣也是無極的,以無邊界的淡灰色圓形圖表示于圖B-2中。
怎樣從無極到有極呢?即意念內(nèi)氣從“降宮”降入丹田,此時陽氣下降,腎之陰氣必從下而上,此為無極而有極。于是,丹田之中,太極緣起(圖B-3,B-4)。丹田氣的運轉(zhuǎn)將產(chǎn)生陰陽兩條“螺旋線臂”,如圖B-5中黑色、灰色線所示,此即來氏太極圖之意,中心深色圓圈代表太極本體,即丹田先天一氣。練拳時,丹田運轉(zhuǎn)帶動左右兩手,分別沿陰陽螺旋線運行,此為“先天引后天”。由此,趙堡太極“背絲扣”可定義如下:“背絲扣”即來知德太極圖,“背絲”為其中兩條相反的螺旋線,“扣”即兩條螺旋線扣于太極本體上。
背絲扣的演練分后天背絲扣和先天背絲扣。后天背絲扣以兩臂運轉(zhuǎn)帶動太極本體運轉(zhuǎn),此為太極拳的初層功夫;先天背絲扣以太極本體運轉(zhuǎn)帶動肢體運轉(zhuǎn),此為太極拳中層功夫。
背絲扣的演練方法如圖C所示。將圖B-5中的來氏太極圖從中間分開,可得到三種背絲扣的基本形式,即“S”形、“C”形和“CS”形,分別表示于圖C-1、C-2、 C-3中。其中黑色、灰色線分別代表左手、右手運動路線,黑色為陽、為實;灰色為陰、為虛。反向演練亦然。
“S”形(圖C-2)是趙堡和武式太極拳主要的演練方法。太極拳初級階段,以“后天引先天”,即意想兩手之間環(huán)抱著一個丹田大小的氣球,可稱為“外丹田”(直徑20~30厘米)。如“手揮琵琶”一勢中,右手沿黑線背絲運轉(zhuǎn),左手沿灰線背絲運轉(zhuǎn),以帶動外丹田運轉(zhuǎn),必同時引動內(nèi)丹田運轉(zhuǎn),此即以“后天引先天”。武式太極拳的起勢、單鞭、白鶴亮翅、懶扎衣、手揮琵琶、閃通背、撇身捶、玉女穿梭、野馬分鬃、云手及鴛鴦腳等等,均以“S”形背絲扣演練,并帶動內(nèi)丹田運轉(zhuǎn)。
“C,’形背絲扣(圖C-1)的源頭仍是太極本體。在練拳時,是左右手以內(nèi)丹田為源頭,右手作反“C”形、左手作正“C”形弧線運轉(zhuǎn),并帶動內(nèi)丹田運轉(zhuǎn),如“六封四閉”等動作。
“CS”形背絲扣(圖C-3),是右手作“C”形、左手作“S”形運轉(zhuǎn)(或反之)。武式太極拳的摟膝拗步、倒攆猴、摟膝打掌、抱虎歸山等,都是以“CS”形兩手的運轉(zhuǎn)帶動內(nèi)丹田運轉(zhuǎn)。
進人中級階段,已可打開“玄關(guān)”一竅,內(nèi)外丹田相合,此時內(nèi)丹田運轉(zhuǎn)帶動肢體運轉(zhuǎn),進入先天背絲扣的演練。
在兩人交手中,背絲扣的應(yīng)用非常重要?,F(xiàn)以圖D“S”形背絲扣為例,簡述其原理。武式太極拳特點是“陰陽欲分分又合”,在未感覺對方來力前,周身處于“太極一氣”之中,不分陰陽,即“對待者數(shù)”之妙。通過中間圓圈“流行者氣”感知對方來力后,自然分陰陽。如對方由全陰轉(zhuǎn)全陽,以兩手擒拿我右臂(即由坤卦轉(zhuǎn)乾卦),我則從坤卦經(jīng)艮卦、巽卦轉(zhuǎn)乾卦,以虛引其力和松肩沉肘,化而蓄之,并由陰轉(zhuǎn)陽,還其力,將對方發(fā)出。
現(xiàn)將趙堡和武式太極拳背絲扣的原理和演練方法,寫成歌訣如下:
太極拳道來氏太極拳之理,一線貫通天人地。太極本體先天氣,分而陰陽后天體。對待者數(shù)妙在一,流行者氣竅在中。法演先天背絲扣,道肇生化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