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是唐代知識分子思想和情感的形象表達。唐詩里生動描繪大自然的詩句,一方面反映了大自然的審美價值,另一方面反映了人與大自然之間融合相親、和諧交流、沒有傾軋支配、沒有阻隔的面向,蘊涵著豐富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唐詩中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滲透著傳統(tǒng)哲學(xué)天人合一的觀念以及“反身而誠”的悟道方式。
同其他中國傳統(tǒng)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描繪的自然一樣,詩人的眼中,自然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沒有疏離;人與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有一氣相通,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甚至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憂愁煩惱的情感,它們之間不僅相互聯(lián)系,甚至是相互感通、相互理解、相互轉(zhuǎn)化的。在文學(xué)家的眼中,頑石寶玉、蝴蝶狐貍,如果鐘天地日月之神秀,皆可幻形為人。這種天人相通的自然觀,集中體現(xiàn)在唐詩情景交融的意境中。
一
唐詩中人與自然相融合,首先表現(xiàn)在把自然“人性化”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些膾炙人口的田園詩、山水詩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王維《山居秋暝》)
詩中描寫的秋雨后的空山,沐浴著松林間的清輝,石頭上緩緩流淌的清泉,竹林里浣紗歸來少女的嬉笑,在蓮葉間輕快穿行的魚舟,彼此組成了一幅清麗明快、和諧生動的生活場景。在這里,空山、秋雨、明月、清泉不再是拒人:千里之外、與人格格不入的僵死生硬的自然物;浣紗捕魚人的勞動也不見艱辛,山川日月與人的活動默契而成為與生活相連的部分。詩人的眼中是溫馨生動,富有人情味的自然景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烏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常建《破山寺后禪院》)
這首對仗工整的詩,用“清晨”對“初日”、“古寺”對“高林”、“曲徑”對“禪房”、“山光”對“潭影”,眼前的景物一組一組、一步一步襯托鋪墊,最后達到高潮?!叭f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边@首構(gòu)思新穎、情趣精妙的詩,以古、幽、深、空、寂的色彩,以及悠悠鐘磬的聲音,描寫山寺寂靜空靈的景色,與清靜的寺院生活貼合得天衣無縫,間接反映了通透空靈的禪境。在這里,山池花木、高林飛鳥已經(jīng)“禪化”,成為寺院禪趣生活的部分。
二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胺N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自然與人們的生活多么和諧。如果我們翻開唐詩,像楓橋夜泊、關(guān)山秋月、寒雪獨釣、城陌柳色、云關(guān)雪棧、柴扉桑麻等,無不把山川日月、花草樹木當(dāng)作善解人意、溫馨恬靜而與人生活相伴的部分。
,
詩人與自然的交融,還表現(xiàn)在詩人把自然當(dāng)作交流情感、寄托情思的對象,或者當(dāng)作“知己”,當(dāng)作傾訴、尋求安慰的對象。
唐詩里的邊塞詩、閨怨詩,其大量的詩句用明月、春風(fēng)、楊柳來寄寓相思和鄉(xiāng)思之情。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李白)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李益)今夜 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忽見城頭煙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
自然景物不僅是引發(fā)人的情感、寄寓人思緒的東西,而且是吐露心思、傾訴情感的知心朋友?!跋嗫磧刹粎?,惟有敬亭山?!崩畎装丫赐ど疆?dāng)作久違而又能互訴衷腸的朋友,情誼綿綿。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李白的《月下獨酌》篇: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用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當(dāng)詩人在花間孤獨飲酒無人作陪時,明月善解人心而悄然來臨,陪詩人酌酒、歌唱、舞蹈,以至月影散亂。詩人與明月同醒同醉,并且相互結(jié)成忘情朋友,相約將來在遙遠的星河再會??梢钥闯?,詩人眼里的月亮,不再僅僅是自然物,而是一位知情善解的朋友,懷才不遇的作者,在“有志不獲聘”而又感于“日月擲人去”時,將一腔憂愁煩悶的情緒全部傾訴給他。在這里,月忘自己是月,人忘自已是人,月與人之間,成為情投意合的朋友。
唐詩里的自然,決不是單純的自然描寫,而是人與自然的融會,是山川草木之靈性和人之靈性間的互相生發(fā)。情與景的交流,情以景生,景以情活,情與景不相分離。山川草木啟迪了人性,人又將自己的靈性賦予山川草木,使得人與自然同時鮮活起來。正如畫家宗炳說:“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以贈,興來如答?!弊匀慌c人們的生活,相依相生;自然對人們的情感訴求,積極應(yīng)答。
在詩人的眼中,大自然是美麗的、雄偉的,她不僅是日常生活的部分,是我們情感的寄托,而且本身具有審美價值。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yīng)物)
煙銷日出不見人,欺乃一聲山水綠。
(柳宗元)
詩人用繪聲繪色的手法,描繪了山川景物的優(yōu)美秀麗、多姿多彩。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烏。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
氣吞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
詩人描寫了祖國名山大川的雄偉壯美和 瑰麗神奇的崇高之美,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和 力量,使人振奮,催人進發(fā)。自然是神秘的美的寶藏,她以自己的崇高和優(yōu)美,給人美的享受,凈化了人的靈魂,啟迪了人的思想。自然是藝術(shù)的母體,她刺激著詩人的靈感,給我們留下膾炙人口的光輝詩篇。
此外,詩人不僅欣賞自然的美景,從中享受優(yōu)美和崇高,而且還從山川草木之中體味、把握自然之大道,即所謂“真意”,“味外之旨、韻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圖語)。唐代的山水詩、田園詩以及訪僧求道詩,蘊涵著“禪意”、“自然”。如
日出霧露余,輕松如膏沐。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柳宗元)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王維)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劉長卿)
濤人從山川草木的實景中,烘托出新的意境,并從山川草木之外追求與天地人心渾然一體的大道。“其意象在六合之表,榮落在四時之外。”(惲南田《題潔庵圖》)
總之,唐詩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是人們生活的連續(xù),是人寄托情感、傾訴交流的對象;自然不是機械僵死的物質(zhì),是我們支配征服的對象,亦不是西方浪漫文學(xué)中那種獨立于人、外在于人、有內(nèi)在神秘價值和規(guī)律的自然,她(自然)是人的延伸、是人與她和睦相處、親密交往的朋友,她不僅是滋養(yǎng)生命撫育我們成長的母親,是我們生活的依靠,而且是豐富我們生活,寄托我們的情思,增加我們的美感,陶冶性情、體悟天道的媒介,是一個值得我們敬畏和看護的自然,是生命的家園。唐詩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結(jié)晶,它處理“人——自”關(guān)系的方式,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智慧,如果我們對之珍視和發(fā)掘,將會給現(xiàn)在生態(tài)倫理問題的討論以啟迪。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師范大學(xué)法政學(xué)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