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在貴州黔東南州東北部的三穗寨頭,素有“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之稱,《咸同軍事史》中記敘“寨頭者,苗疆之門戶也”。寨頭苗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特別是那婚姻習俗,頗具特色,別具二格。
寨頭的婚姻習俗有兩種:一是日娶,即明媒正娶;二是私奔,又稱跑婚。私奔,就是說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男女雙方曾征求過自己父母的意見,因女方家不同意這門親事,女方便跑到男方家去,叫私奔。日娶,就是說青年男女雙方通過玩山對歌情投意合之后,男女雙方把真實情況告訴了各自父母,而且雙方父母都同意這門親事,再通過媒人說親而成的婚事,故為日娶。是私奔也好,是日娶也罷,其婚姻的過程均相同。一是嫁女家當時不請酒設宴;二是新娘回門后才設宴喜慶;三是妻不落夫家。
出嫁不請酒設宴
當媒人說完親事后,便進入婚期。姑娘出嫁的頭一天,姑娘家不請酒設宴喜慶,只是在當天晚上,與姑娘平時要好的朋友和姐妹們來陪嫁。與此同時,原姑娘交往較好的男子也來陪嫁。男子來陪嫁,主要是對歌。雙方唱的是別離情或送別情歌等。娶方男家也在婚期的頭天晚上,叫三人到女方家去接親,這三人中,有新郎、弟弟和妹妹。他們一同與嫁娘家的姐妹們對歌守夜……到了下半夜,姑娘的父母殺雞宰鴨來招待前來接親的人、當接親的人吃飯時,嫁娘就開始梳妝打扮。嫁娘一打扮,歌聲也就當即停止。嫁娘柿妝打扮完畢,時辰剛好是卯時,即天麻麻亮。這時,早已吃完飯的接親人,他們在等候著,只要嫁娘同意出門便把新娘接走。去接新娘的三人中,有一人提著裝有新娘衣服、首飾的細篾竹籃在前頭引路,新娘尾隨在后,四人朝男方家走去。
把新娘接到新郎家后,主人便叫一對“福壽雙全”的長輩來主持操辦這門喜事。男的負責殺雞、殺鴨,燒香化紙祭祖;女的承擔煮油茶……與此同時,主人還叫二三個妹妹陪同新娘去井里挑“喜水”。這“喜水”一挑只能挑七瓢或九瓢水,以免在路上水從桶里溢出。下午大辦婚宴。
這天,新郎家殺一頭大肥豬來請家族、親戚、朋友吃喜酒。把肉砍成塊并煮熟,然后切成片,一切安排就緒后才就餐,就餐是擺長桌,即用門板、粑板等鋪架連接而成的長長桌子。肉片是用來散發(fā)的,每人發(fā)五片或六片……客主雙方猜拳行令,熱熱鬧鬧。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這一散發(fā)肉片的習俗已漸漸打破,現時興以圓桌或方桌來宴請。
回門娘家設宴喜慶
姑娘嫁到男方家三天或五天后,姑娘要回娘家,這種回娘家的方式,當地苗族人稱為“回門”,也,)L廣轉腳”?;亻T這天,男方家族、親戚、朋友都要來陪伴送行。在此之前,即在回門的頭一天,男方家把240公斤大米、80公斤豬肉送到女方娘家去。吃了早飯,大家就出發(fā)了。走有前頭的是位年輕的小伙子,他挑著一對細篾竹籃,竹籃里盛著5公斤左右的糯米飯;竹籃兩頭,一頭掛著一只鴨子,另一頭掛著一刀肉。隨后是回門女人和幾位陪伴回門女人的姑娘,姑娘中又有一人挑著一對細篾竹籃,竹籃兩頭,一頭盛著男方家送的棉花(半公斤),另一頭裝有原姑娘出嫁時的衣服及一把黑傘。跟在最后是家族、親戚等這些眾多的男女老少。女方娘家也叫幾位姑娘到半路迎接作伴。
當眾人行至女方娘家時,女方娘家早有準備,一是在路口設一道“關卡”,即在路的兩邊用捆著的三根木棒制成的架子架著,中間橫架一根竹桿,竹桿上置放著用線系著的一對牛角,攔住客人喝酒。這種做法,當地人叫“攔路酒”。二是在大門口再設一道“關卡”,俗稱“攔門酒”,凡來客者,都要喝上兩杯后方能讓其走進女方娘家的屋。不會喝酒的人,只要在牛角上面抿一下,表示已喝了主人的酒,便可過關了。
下午三時左右開席。開席前,主人先叫四位青年客人(當作女婿)吃飯,主人中由一位福壽雙全、能說會道的長輩來作恭賀語。四方桌上四位后生各坐一方。桌上擺滿了酒菜,聽候這位長輩的恭賀。未賀之前,這位長輩先在四位小伙子的腦門畫上十字形的鍋煙,以示號婿,然后恭賀:“婚后,生九男育七女,九男燒柴亮半寨,七女挑水干半井……”四位后生應聲道:“謝謝長輩的金口五牙……”飯畢,主人就叫這四位后生把剛才從男方家挑來的那對竹籃挑去……這四位小伙子走后,大家才人席就餐。席間,主客猜拳行令,拳聲一浪高過一浪……太陽快要落山了,客人才離席而去。
當客人離席走出家門時,來到路上,這時,主人又叫大伙提著酒壺攔著路,再邀請客人飲酒對歌,以示對客人的敬重。
對歌是由主人唱起,而且是由主人中的一歌手即端牛角酒的人唱起。主人唱:“在遠古時代,水已漫到天,淹得沒有種,地已破裂完。去何處找種,才得這酒來?”客人對答:“主人間這事,請聽我來言,迪炎(傳說是人類的祖先)去坡上,包飯做農活,飯掛在樹上,昆蟲從南來,飛到這樹上,噴水著了飯,一半成了酒,一半仍是飯,你說是不是,”客人全答對了……這種在路上用酒對歌的方式是寨頭苗族人民特有的婚姻習俗。
妻不落夫家
新娘回門在娘家住上三五天或八九天后,新郎家要到新娘家去接她回家。因為是首次去喊新娘,所以主人特地選一位命好的年輕婦女去。去喊時,還提著一細篾竹籃去,竹籃中置放著生的米粑及糖果之類的東西。來到女方娘家,女方的母親便將竹藍里頭的生米耙來煮油茶,讓主客共同品嘗,以示祝賀新郎新娘成家立業(yè),發(fā)家致富……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住上幾天后,新娘又要返回娘家。之后,男方家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喊新娘回家時,不一定是叫婦女去,只要有人去喊(接)就行了,或女孩或男孩均可。通過反復多次接送,新娘便慢慢地習慣了,來去由她。兩頭居住是她的自由,直到身懷有孕,才到男方家長住。不過,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這一“不落夫家”的習俗正在逐漸改變。如今,有的青年男女一結了婚,妻子就長期住在夫家了。
(作者單位:貴州省三穗縣八號鎮(zhèn)東門南路中團巷政協(xié),556500)